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GIS辅助分析草原放牧活动对蝗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越 《畜牧兽医学报》1999,30(6):574-576
不合理的草原放牧活动会使草原退化,沙化,导致蝗虫灾害,使畜牧业遭受损失。本文在草原放牧活动和蝗虫群落之间的关系理论和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畜牧科学等研究成果上,探讨用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分析草原放牧活动对蝗虫群落的影响,不仅作到快速,准确地预测蝗虫灾害的发生,还可以为调整放牧强度,方式和放牧草场提供依据,使畜牧活动达到最佳经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对照样地4个放牧梯度,经过5年连续野外实验,研究在不同草地类型中放牧对羊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在草甸草原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在重度放牧强度下最低,对照样地和重度放牧样地的羊草地上生物量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在典型草原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在对照样地中最高,中度放牧的羊草地上生物量与降水的负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荒漠草原中,放牧和年度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羊草地上生物量在2005年表现出显著差异,轻度放牧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强度,羊草地上生物量在轻度放牧样地中与降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少数民族自治县多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同时坚持但草原越界放牧引起的纠纷却时有发生。为了正确处理草原越界放牧引起的纠纷,现就草原越界放牧问题进行探讨。一、草原越界放牧的成因草原放牧界线是行政界线的具体体现,行政界线不仅是地方政府依法管理辖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依据,也是当地牧民依法保  相似文献   

4.
放牧引起草原生态系统物种更替,进而调控群落植物多样性。然而,放牧过程中物种更替与植物多样性改变间具有怎样的联系,目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试验在内蒙古荒漠草原放牧实验平台进行,对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总数下降了28%~52%且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分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科的数目和多年生杂类草的物种数逐渐减少,一年生植物的物种数增加,同时群落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等显著降低(P<0.05);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损失率和周转率显著提高(P<0.05),但物种获得率无显著变化;放牧荒漠草原物种损失率和周转率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从物种周转的角度揭示了放牧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降低的驱动机制,为优化荒漠草原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牦牛具有耐高寒、适于粗牧、抗病力强等适应高原高寒生活条件的优点。随者草原载畜量过大,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等条件制约,靠天放牧的牦牛养殖经济效益相对不高。为充分利用牦牛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和纯天然绿色健康的绝对优势,不断提高牦牛养殖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天祝县大力发展暖棚建设和牦牛舍饲育肥技术,牦牛育肥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肺热咳喘症在草原放牧牦牛兽医临床中比较少见,因饲料管理不当如棚舍空气环境、通风不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CK)差异不显著(P0.05),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群落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都显著低于CK(P0.05)。牦牛干扰了草原毛虫对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作用,植物重要值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CK间无显著差异,单独放牧牦牛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CK(P0.05)。本研究表明,牦牛显著加剧了草原毛虫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场所,草原的繁盛关系到牧民的经济生活,因此需要加强对草原蝗虫鼠害的重视,避免蝗虫鼠害对草原造成严重的影响,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为此,本文介绍了草原发生蝗虫鼠害的危害;阐述了保护草原免受蝗虫鼠害的意义;提出了治理草原蝗虫鼠害的策略:提高认识、加大保护力度,避免化学防治、强化生物防治,建设示范基地、做好科研工作,控制放牧量、明确放牧区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放牧管理中放牧率与牧草地上现存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畜系统的适宜放牧率。尽管草原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降低,采食率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则以2.67羊/hm2最大。结果表明,在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确定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适宜放牧率,既要考虑地上现存量的大小,又要兼顾采食量,因而将草原状况与放牧率有机结合,综合的判断标准较为适用。此类退化草原最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放牧率约为2.7羊/hm2,此时,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分别为最大个体增重和公顷增重的87%和70%以上。因此,冷蒿退化草原的最大放牧率不应超过该放牧率值。  相似文献   

9.
<正>在草原放牧养鸡一直是贵南县畜牧业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快适应草原放牧养鸡养殖业的新形势,近年来贵南县一直致力于做大做强草原生态放牧养鸡产业,以发展草原放牧养鸡基地为基础,充分发挥贵南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控制牲畜达到理想结果的放牧制度已有明确的定义(草原词汇委员会1964,土壤保持协会1976)。遗憾的是对放牧制度这一术语未给予相应的定义。“含混的术语”(Shifiet和Head 1971)使草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发生混乱。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放牧制度术语标准化,并相应的提供一种分辨各种放牧制度的方法。问题回顾放牧文献时,明显地涉及到草原管理实践方面许多放牧制度术语所带来的问题(Hickey 1969)。早在1900年,给延迟放牧下的定义是“种子成熟后放牧”(Jardine和Anaerson)但Dyksterhus(1949)把这个定义改为“把全部牲畜从一个放牧地转移出几个月的实践”。然而,Shiflet和Heady(1971)得出了延迟——轮流放牧是接连几年在同一草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乐都县草原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有聪 《青海草业》2005,14(3):49-50
本文针对乐都县人均占有草原面积小,草原承包难度大,草原超载放牧、鼠害和毒草问题突出的现状,提出了成立草原管理委员会、落实乡镇草原使用范围、建立放牧申报制度、规定放牧家畜数量等草原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定位站研究不同放牧率、放牧方式和放牧季节对草原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降低,但达到峰值的日期提前了。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无明显趋向性变化。家畜增重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下降,公顷总增重与放牧率成二次曲线关系。将放牧率对草原生产力的动态确定为可持续放牧率和改良放牧率。  相似文献   

13.
土壤呼吸的测定对于预测不同生态系统碳收支起着关键性作用。本研究利用Li-8100开路式碳通量测定系统,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放牧强度(零放牧的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10 cm处)和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地类型、放牧强度及它们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P<0.05),放牧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对草甸草原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草地生态系统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方差结果显示,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10 cm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01),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10 cm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控时放牧可提高草原载畜能力,这可以通过提高放牧率和设立围栏来实现。本研究旨在检验高密度和高放牧率下控时放牧能改善草原基况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该项研究历时6年,所选3个样地1个在羊茅普列里草原;2个在混合普列里草原上,其中之一为人工草地,另一个为天然草地。每个试验地放牧密度分别为3,6和15对带犊母牛/ha,放牧率分别为1.64,4.45和2.72家畜单位月/ha,通过对放牧区和保护区中的植物学成分,根量及其分布以及土壤中氮,磷和有机质的分析比较,得出了高载畜量、高放牧率控时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的结论,从而否定了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当地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草原在内蒙古地区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长期草食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气候和异常因素的影响,草原鼠害的暴发性和突发性显著增强,再加上受到放牧地区人口逐草而居等因素的影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放牧季节,天然草场的草地资源过度消耗,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稳定,造成整个草场的自身抵御能力普遍下降,给草原鼠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条件。笔者介绍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将3~3.5月龄、体重相近的16只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典型草原放牧,另一组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荒漠草原放牧,放牧99d后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分析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羊产肉力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典型草原放牧组干物质采食量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荒漠草原放牧组(P<0.05),采食行走里程显著减少(P<0.05)。(2)荒漠草原放牧组肉色较浅而剪切力较大(P<0.05),且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3)荒漠草原放牧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荒漠草原放牧组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赖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其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C10∶0、C12∶0、C14∶0、C15∶0、C16∶0、C17∶0、C18∶0、C20∶0、C14∶...  相似文献   

17.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但草原利用不合理,过量放牧,超载放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加重,在此背景下给草原鼠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草原鼠害是危害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害虫,一旦发生流行,不但会降低草原的载蓄量,使得优质牧草的显著下降,且还会造成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进一步加重人、畜、草地之间的矛盾,影响草地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主要论述内蒙古亚克石市草原除害的防治现状,并提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引起祁连山高寒草原退化,而禁牧可以恢复退化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但长期禁牧会影响高寒草原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本研究以祁连山西段葫芦沟流域典型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2021年秋季利用陷阱法和干漏斗法收集了长期围封禁牧和自由放牧区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样品,确定禁牧对高寒草原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秋季大型和中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提高了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在禁牧高寒草原显著高于放牧高寒草原生境;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中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螨类和跳虫密度比值(A/C)。不同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对禁牧和放牧的响应模式不同,禁牧与放牧高寒草原相比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原蜈蚣、蜘蛛和甲虫的活动密度,降低了蚂蚁的活动密度和跳虫的密度。总之,高寒草原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类群对禁牧和放牧管理的响应十分敏感,其数量及多样性变化可以用于指示高寒草原的放牧管理。  相似文献   

19.
草原放牧系统的类型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扶江  宁娇  冯琦胜 《草业科学》2016,33(3):353-367
根据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划分了高寒、荒漠、半荒漠、亚热带森林灌丛、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温带森林灌丛、热带森林灌丛8个类型的放牧系统。放牧系统经历了原始游牧、粗放游牧、过度放牧和现代化放牧4个演替阶段,根据3个类型放牧系统生产力长期动态,我国主体仍为过度放牧系统,但开始向现代化放牧系统转变。我国放牧系统生产力平均18.04APU·hm~(-2),总计63.50亿APU,每年可产肉295.9万t。我国放牧系统存在结构性超载,即整体超载,但是部分区域、部分季节存在放牧利用不足。目前,我国草原增产潜力为0.5~2倍,关键途径是实现草原放牧系统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草原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块放牧的草原,要使其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并使草原生态系统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规定草原放牧利用的适当强度。草原放牧利用的适当强度是指,在维护家畜的生产性能和自然资源(植被、土壤、水)的前提下,规定一块草地上可容许的放牧强度。显然,草原利用的强度关系到植物生长发育的强弱、草原环境的改善与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