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概念和原理1.基本概念咸淡混浇技术的全称是咸淡混浇与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就是在原淡水深井旁打微咸水浅井(可以是一眼,也可以是多眼),用浅井的微咸水与深井的淡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进  相似文献   

2.
衡水市利用微咸水灌溉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河北省衡水市针对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现实,坚持把浅层地下微成水的开发利用作为农业灌溉开源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了咸淡混浇与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走出了一条既开源又节流的农业灌溉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缓解衡水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减少开采深层水,并且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以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提出了“咸淡混浇与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微咸水(农田排水)与淡水在“先咸后淡”的组合灌溉模式下对土壤容重、盐分迁移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以淡水灌溉为对照(CK),设置7种不同微咸水、淡水组合灌溉(微咸水∶淡水=1∶14(T1)、2∶13(T2)、3∶12(T3)、6∶9(T4)、9∶6(T5)、12∶3(T6)),T7处理采用全额微咸水灌溉,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棉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灌溉造成土壤表层盐分积累,0~40 cm土层出现积盐现象,棉花生育期结束后,各处理与淡水对照(CK)比较,T1~T6在0~40 cm土层的电导率分别增加1.16%~26.61%,T7处理电导率增加86.40%;与淡水对照相比,组合灌溉后各处理土层0~40 cm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以全额微咸水灌溉T7处理最为显著(容重增加10.24%);微咸水组合灌溉有效提高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茎粗。合理利用微咸水组合灌溉能够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盐环境,提高棉花产量,能够为极端干旱区合理利用微咸水提供一种新的灌水模式,为灌区发展节水灌溉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咸淡轮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了寻求合理微咸水农田灌溉方法,进行了不同咸淡轮灌模拟试验,分析了累积入渗量、湿润锋、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盐分浓度和钠吸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咸淡咸轮灌方式下土壤入渗能力较大,且脱盐区内脱盐率比淡咸咸的高,而淡咸咸轮灌方式下同一土层土壤含水量高。此外,灌2次咸水与1次相比土壤盐分浓度增加不大。而低SAR的微咸水对碱化土的改良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咸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与措施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当前发展微咸水灌溉,已具有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在综述国内外微成水灌溉科学试验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微咸水灌溉的几项必要的措施,以促进微成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咸淡组合淋洗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以全部淡水和全部咸水为对照,采用两咸一淡组合淋洗的方法对垂直土柱淋洗后土壤剖面的水、盐分布规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累积入渗量相同的前提下,咸淡组合次序对土壤大孔隙的形成有影响,导致土壤透水性不同,通过入渗进入土壤的总盐量是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渗历时的延长有助于提高土壤剖面脱盐深度,淡-咸-咸的组合次序洗盐效果最好;各种咸淡组合次序均导致20 cm深度处的钠吸附比较初始值增大,尤其是全部咸水入渗会降低土壤的渗透性,有可能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该研究为微咸水的田间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用于农业的灌溉用水约占全国总供水量的60%,因此合理应用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自压滴灌技术是把自然环境中的重力落差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的动力,将灌溉用水通过设施过滤分流后输送到土壤之中,具有节约用水、节约肥料、节约人力、应用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干旱地区、丘陵山区的农田灌溉。通过分析自压滴灌技术的优势,提出从做好引水渠道、压力前池、首部枢纽、水配水管网等关键要素的设计和规划入手,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应用优势,有效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控制阀门问题,提出了用涡轮涡杆的碟阀与直流慢速电机相结合,电路采用数字编码接收方式,由此构成了自动控制阀门,并论述了这种阀门在农田灌溉中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两季作物咸、淡水交替滴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应的咸(咸水矿化度4 g/L左右)、淡(淡水矿化度1 g/L左右)水灌溉频率比分别为1:3(T2处理)、1:1(T3处理)、3:1(T4处理),此外,设置仅灌淡水(T1处理)和仅灌咸水(T5处理)作为对照。通过测定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EC值、作物生物量和产量,探究咸淡水交替滴灌频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盐运移和玉米产量影响。【结果】(1)在非雨季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灌溉控制,随着咸水灌溉频率的增加,土壤盐分显著增加;雨季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影响,各处理土壤盐分逐渐降低。整体来看,0~20cm土层周年盐分维持平衡;从毛叶苕子返青期到玉米成熟期,T1—T4处理20~60cm土层盐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6.14%、11.61%、13.17%、6.43%,而T5处理则增加21.26%。(2)毛叶苕子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随咸水灌溉频率的增加而降低,T2—T4处理与T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T5处理的鲜...  相似文献   

11.
1 系统简介 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测站的实际水位流量信息,并对实时接收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甘肃省敦煌市党河灌区输水自动测报系统中心站接收、计算处理采用Windows 95操作系统,以Access为数据库操作平台。应用软件具有实时数据接收、处理查询、检索以及对野外的YAC9900遥测终端机进行远地编程,以完成对终端机参数的设置、工作方式、传输路径的设定、基本信息的读取和批量数据传输等任务的功能,灌区输水自动测报系统,可以实现多种途径不同方式,对水位流量数据库中心的数据进行查询,可产生相关的数据显示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缓解衡水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微咸水,减少开采深层水,并且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以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提出了“咸淡混浇与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及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 ,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 ,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试验,设4种不同比例再生水与微咸水(5 g/L)混灌处理,即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并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结果表明,较T1相比,混灌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对SOD活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尤以T2最为显著,但对地下部生物量和其他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各因素,可考虑再生水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15.
16.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研究沧州地区虹吸水平井开采浅层弱渗透微咸水技术。在沧州地区成功施工一眼虹吸水平井,它巧妙地利用虹吸作用将浅部弱渗透地层中微咸水低能耗抽出。经长时间抽水试验得出:虹吸水平井水量足、开采成本低,可以作为新型供水水源用于农业灌溉;虹吸水平井长期抽取浅层微咸水水中含盐量逐渐降低,可以改良地下水质;虹吸水平井抽取浅层微咸水影响范围广,有利于大气降雨及地表淡水体的入渗及盐碱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18.
POCSAG编码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适应农田灌溉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本着经济性、实用性与可靠性的原则,基于POCSAG编码传输技术,设计了农田灌溉控制系统;论述了从发射到接收过程中POCSAG编码在容量、抗干扰和传输距离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由此构成的信号传输系统。该系统具有技术成熟、设备成本低、易实现等特点,解决了农田灌溉中点多、面广、地形复杂和距离远等问题,并自成一个独立控制系统,为建设农田灌溉控制信息化和提高用水管理水平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数据传输模块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数传模块的优点;同时,与其他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传输相比较,论述了数传模块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适应性.以实用、经济、可靠为中心,使用数传模块技术,构建农田灌溉自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0.
咸淡水交替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与玉米吸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和地下水在不同交替灌溉方式下对土壤水盐分布和玉米吸水规律的影响,采用3种矿化度(2.0、3.5、5.0 g/L)微咸水和地下水(1.1 g/L)在2种交替灌溉方式(“地下水-微咸水”、“地下水-微咸水-微咸水”)下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深度下,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随着微咸水矿化度升高而升高,“地下水-微咸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方式下的含水率和电导率较高;在不同时期各处理的土壤纵向含水率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处理的土壤纵向电导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在灌浆期表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规律。通过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出,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和不同交替灌溉方式组合下,玉米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主要吸水深度分别为:0~20 cm、20~40 cm和0~20 cm,不同时期主要吸水深度的平均贡献率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减小,“地下水-微咸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方式的平均贡献率较低。矿化度2.0 g/L微咸水与地下水在“地下水-微咸水”的交替灌溉方式下得到的产量最高,达到1.54 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