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和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两性异形特征,试验动物为采自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黑龙江林蛙60只(公、母各半)和东北林蛙114只(公、母各半),测量头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长和胫长,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林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两性异形,黑龙江林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082,东北林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074。两种林蛙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头体长呈显著正相关(除黑龙江林蛙雌性前臂及手长P0.05,其余均P0.001),两种林蛙雌雄头体长比值分别为1.089,1.080,雌性的头体长和头长均大于雄性,雄性前臂及手长均大于雌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产油率估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决林蛙输卵管难以直接度量的问题 ,并为中国林蛙的产油率、育种选择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种较直观的估测方法 ,通过屠宰试验测定了相关数据 ,并对其左右输卵管的重量进行了显著性比较 ,结果表明 ,林蛙左右输卵管的重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林蛙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与体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r=0 78) ,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y =2 19+41 84x)。  相似文献   

3.
以特异扩增人SRY基因HMG -box保守区的一对引物 ,扩增了中国林蛙Sox基因(SRY -boxgene)。结果表明 ,雄性中国林蛙扩增出了两条带 ,分子长分别为 2 5 0bp和 60 0bp ,而雌性个体中未见扩增带 ,显示了中国林蛙Sox基因在雌雄性别间有差异。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林蛙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控制的早期鉴定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10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东北林蛙养殖场,对1龄、2龄和3龄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体重(Y)、体长(1)、前臂及手长(f)、后肢长(X)和头宽(z)体尺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龄、2龄东北林蛙在7月的绝对生长率最大,3龄东北林蛙在5月和8月的绝对生长率高于其他月;1龄、3龄东北林蛙5月的相对生长率最大,2龄东北林蛙5月和7月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其他月;不同种源的1龄东北林蛙体重差别显著(P〈0.05);东北林蛙各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东北林蛙体重与其他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74+4.417x+1.246z(R=0.923、R^2=0.853、校正R^2=0.851)。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依据,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其雌雄个体的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林蛙雌、雄个体分别分离出28条、30条谱带。在电泳迁移率为0.028,0.048,0.055,0.062,0.076,0.434,0.469,0.524,0.552位置处的9条谱带为雌性个体所特有,在电泳迁移率为0.021,0.038,0.050,0.059,0.070,0.390,0.420,0.460,0.480,0.516,0.567位置处的11条谱带为雄性个体所特有,在电泳迁移率为0.014,0.090,0.103,0.124,0.145,0.159,0.172,0.200,0.241,0.297,0.317,0.331,0.359,0.375,0.400,0.621,0.648,0.679,0.705位置处的19条谱带为雌雄个体所共有。东北林蛙雌雄个体之间血清蛋白谱带数、谱带分布和活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蛙腿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食品相关标准分析的测定方法,对雌雄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简称中国林蛙)的腿部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雌性与雄性中国林蛙肌肉(鲜样)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水分79.20%和79.60%、粗蛋白18.70%和18.10%、粗脂肪0.30%和0.60%、灰分1.10%和1.10%;雌雄蛙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干样)分别为88.71%和88.79%,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是38.47%和37.74%,鲜味氨基酸总量为30.27%和30.83%,雌雄中国林蛙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雌蛙(87.10),略高于雄蛙(86.04)。根据氨基酸评分,中国林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而根据化学评分,则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研究表明,雌性与雄性中国林蛙腿肌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含量与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和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的耐寒能力,试验测定了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对两种林蛙存活率的影响,低温下两种林蛙的过冷却点及血糖水平,比较并分析了两种林蛙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在潮湿环境中,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能较长时间(≥10 d)耐受的最低温度分别为-1℃和-2℃;在低温胁迫下,黑龙江林蛙与东北林蛙均可通过升高机体血糖水平维持较低的过冷却点免受冰冻,但黑龙江林蛙可通过保持更高水平的血糖维持更低的过冷却点。说明黑龙江林蛙比东北林蛙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因而其地理分布的最北纬度界限也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蒽酮比色定糖法分别检测低温胁迫下东北林蛙血糖和肝糖原、肌糖原的含量,并通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分别检测低温胁迫下东北林蛙肝脏、肌肉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P)和肝脏、肾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比活性,以探讨低温对东北林蛙GP、PEPCK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降低,东北林蛙血糖水平逐步升高,糖原含量逐步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各低温组血糖升高极显著(P<0.01),而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降低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0℃组、-1℃组肝脏、肌肉组织GP比活性升高极显著(P<0.01),且肝脏、肾脏PEPCK比活性升高极显著(P<0.01)。说明低温胁迫促使东北林蛙糖原含量降低,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限速酶比活性升高,进而血糖含量升高,提示血糖作为抗冻保护剂在东北林蛙冬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重要经济动物,在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上与中国林蛙、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等非常相似,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东北林蛙皮肤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三套防御系统,其中,皮肤抗菌肽是先天性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粗提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林蛙繁殖期两性皮肤组织结构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繁殖期黑龙江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两性差别。研究发现: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表皮厚度和皮肤总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雌蛙各部位真皮致密层都比雄蛙相应部位的致密层厚,且有显著差别。雌雄性蛙色斑不仅存在两性差异,而且构成色斑的色素细胞数量雄蛙明显多于雌蛙;皮肤腺在组成类型和分布上雌雄也有差别,最明显的是雄蛙躯干的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特殊黏液腺,讨论了这种特殊的黏液腺在生殖行为中可能产生一些化学交流信号和辅助抱对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胚胎期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环境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划分为25个时期.中国林蛙胚胎发育到31期时生殖腺开始性别分化.在15~30 ℃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适量的雌激素可以提高中国林蛙的雌性比例.在7~22 ℃的温度范围内中国林蛙胚胎均能正常发育,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发育历期越短.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林蛙的保护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真伪品的PCR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根据GenBank发表的哺乳类SRY核酸序列和禽类EcoRI家族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中国林蛙真伪品进行了PCR扩增,并对特征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有明显的区别,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分别扩增出约1000、250、450、750bp的特征条带,通过对中国林蛙1000bp条带的克隆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找到了一些禽类的WZ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3.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福建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6,臂数为肥,配成13对,分为二个组:大型染色体组(NO1-5),小型染色体组(NO6-13)。大型染色体组中除NO3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小型染色体组中NO6、7对的短臂上有明显次缢痕,除NO8、11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福建产泽蛙中期分裂相中见有B染色体一条,其形态为端着丝粒染色体。通过福建产的泽蛙与安徽、广东、四川及日本和菲律宾等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结果是差异明显,显示出泽蛙核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日立835—50氨基酸分析仪、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索氏脂肪提取器分别测定了黑龙江林蛙输卵管阴干制品中氨基酸、脂肪酸、脂肪的含量。测得氨基酸总和为50.79%(伊春)、47.48%(大兴安岭);脂肪酸总和为2.4469mg/g(伊春)、2.7931mg/g(大兴安岭);脂肪为3.46%(伊春)、3.11%(大兴安岭)。结果表明,黑龙江林蛙输卵管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品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营养结构的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 4组不同营养结构的饲料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Ⅰ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 ,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 ( 34 4d) ;Ⅲ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 (分别为 0 31 7g、1 45cm) ;Ⅳ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 ,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 ( 39 2d) ,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 ( 0 2 5 4 g) ;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不同光照强度对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120只18日龄的东北林蛙蝌蚪进行试验。将试验动物分为6组,每组20只。光照强度分别为30,500,1 000,2 300,3 600,4 900 lx,每天光照时间12 h,其他饲养和环境条件相同。定期测量体重、体长、尾长及完全变态时间等指标。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蝌蚪变态之前,各组间蝌蚪的体长、尾长都有相应的差异,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下喂养的蝌蚪增加最为明显。各组间蝌蚪体重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在光照3 600 lx下,蝌蚪体重始终高于其他组。在变态过程中,蝌蚪后肢芽长出日龄、前腿长出日龄、完全变态时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4 900 lx时,蝌蚪变态所用时间无差异且均小于其他组。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4 900 lx下,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因此,光照强度影响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光照强度设为3 600 lx是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最佳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17.
18.
以自然状态下健康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表常驻菌群为研究对象,用无菌水漂洗掉东北林蛙体表暂住菌后,用无菌拭子收集蛙体表常驻菌并进行培养,之后对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管等生化方法测定及16S rDNA序列检测,两方法同时鉴定出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2种: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属于环境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结果推测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来源于环境,并对其生物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牛蛙皮肤组织为材料获得总RNA,用偶联Oligo(dT)的磁珠纯化mRNA后,利用含Sfi 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的第1链,以含Sfi 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和SMART引物,利用LD-PCR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经Sfi Ⅰ酶切,通过T4DNA连接酶连接到经过相同酶切的λTripIEx2载体,体外包装后转染E.coli XLI-Blue 宿主菌,进行滴度测试和文库扩增.结果构建的牛蛙皮肤cDNA 文库原始库容量为1.42×106 PFU/mL,插入片段长度在0.5~1.5 kb,重组率为89.5%,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35×109 PFU/mL,构建的文库质量符合要求,可用于大规模的功能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