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在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考虑丰产性较多,对组合的抗病虫性研究较少,以致目前推广中的某些杂交水稻组合抗病虫能力很差,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鉴于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对水稻的危害日益加重,我们在1977、1978两年中以湖南省试验和推广的63个杂交水稻组合和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为杂交水稻的抗性育种和抗虫杂交水稻的推广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20,(4)
本文介绍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对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开发及种植与推广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加强新品种开发,增加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以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技术。比较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选育,恢复系选育以及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对于正确认识三系两系杂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三系两系不育系遗传和选育、三系两系恢复系选育、三系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展,并比较了中国水稻数据中心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差异。笔者认为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同,但两系三系杂交水稻不存在优劣之分。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三系两系杂交水稻材料创新与育种技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机理;加强三系两系亲本改良,聚合更多的优良基因,有更强的配合力;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分子育种,提高三系两系亲本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苏省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70年。35年来,江苏的杂交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突破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起步阶段,以不育系选育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为发展阶段,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迅速发展,杂交粳稻育种进入实用化阶段;1996年以后,以特优559、9优138和两优培九的育成为标志,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和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文中对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6.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7.
杂交香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89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杂交香稻理论与技术,并育成我国首个优质杂交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优质杂交香稻组合香优63。20多年来,我国已育成推广10多个香稻不育系和40多个杂交香稻组合,国外尤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农科院也育成系列杂交香稻组合,在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和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杂交香稻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杂交稻的理论与实践。文章通过对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生物技术改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的研发需要有利的自然、资金、人文环境。本文总结了杂交水稻的示范推广及产业化与三农工作相结合的措施,以期为杂交水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通讯》2006,(4):59-59
印水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从制种产量、杂种产量和米质等方面把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水平总体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该研究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张慧廉研究员介绍,由中  相似文献   

10.
论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广杂交水稻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杂交水稻育种是发展杂交水稻的技术核心;杂交水稻育种方法是决定其选育成效的关键。笔者近年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了总结经验,便于交流,就杂交水稻育种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回顾。探讨杂交水稻育种方向的确定方法和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认为杂交水稻育种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必须符合企业盈利需求,必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性状选择要做到"全优、中庸、和谐",即双亲遗传距离适当,绝大部分性状的选择只选中间类型的,且所选性状要求达到与人和谐、与环境和谐以及性状之间相互和谐;高度重视亲本优良性状选择和杂交种性状全优;突出早发性、理想株形、抗倒性、高结实性、后期强功能性、稻米低垩白粒率等性状选择;必须人为创造或利用自然条件对一些重要性状进行增压选择;少种植育种材料和测交F1,多安排品比组合;特别重视品比试验的质量和准确性;注重品种审定规则及标准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08,(12):37-37
天津市水稻育种专家经过近10年刻苦攻关,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粳稻新品种——“10优18”,在京津冀、黄淮、江淮和关中等全国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获得成功,目前1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水稻丰收在望。国内权威水稻专家认为,“10优18”在国内率先将优质、高产、多抗和广泛适应性等优良性状在同一品种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进步,代表了国内杂交粳稻育种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两种主要病害。积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既是防治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我省晚粳稻的主要育种目标之一。通常采用籼粳稻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抗病基因,在国外已育成一些抗病的粳稻品种。但由于籼粳杂交后代分离广泛,不易稳定,育种年限很长。1975年以来,我们应用花药培养固定籼粳杂种后代,明显地加快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生产概况,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育种和制种现状以及推广概况,分析了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1品种介绍 两优6326,是安徽省著名育种家胡振大先生用不育系宣69S与恢复系WH26配组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04年6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定名皖稻119,是目前我国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中兼具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且稻米具有清香味的两系新品种,是德农正成种业2005~2006年度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袁隆平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以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138736万平方米,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  相似文献   

16.
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立勇博士,1966年8月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杂交水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创社会效益60亿多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两系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之所以受到水稻育种界的高度重视,是因其独特的技术以及配组自由的优势,较易选育到我们所要求的形态特征的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对优良实用的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超大穗选育之实践进行了总结描述与思考,意在探索用常规手段实现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之深遂。  相似文献   

18.
解放后湖北省水稻(Qryza satita L.)育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例如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应用研究,新型雄性核不育细胞质资源的发现,提出中间材料使用方法、产量与抗病性的同步筛选,创造出亚籼粳杂交法,摸索出五结合单株选择法,选育了一批推广品种,这些对水稻乃至整个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影响重大,为水稻的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湖北当前在稻瘟病抗性育种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产量育种处于徘徊境地。以后重点是加强常规稻育种、强化水稻育种的基础研究、开展籼粳杂交研究、提高产量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两系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之所以受到水稻育种界的高度重视,是因其独特的技术以及配组自由的优势,较易选育到我们所要求的形态特征的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对优良实用的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超大穗选育之实践进行了总结描述与思考,意在探索用常规手段实现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之深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