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舜斌 《海洋渔业》1987,9(6):278-278
<正> 日本栽培渔业协会志布志事业场在八代海放流了23万尾自己生产的中国对虾苗种,最近在该海区被捕获,从而改变了中国渤海湾的特产种类中国对虾在日本海不能生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梭子蟹放流区本底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骅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放流区的本底调查,摸清了该海域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亲体数量,生态环境、基础饵料条件及敌害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共捕到2只三疣梭子蟹亲体,体重范围155~220g,均为雌性,性腺4期;未采到中国对虾亲体、卵或幼体;浮游植物17种,平均密度为29.54×104cells/m3;浮游动物8类,总平均生物密度为77.91个/m3,总平均生物量为0.103g/m3;小型底栖生物11种;大型底栖生物25种,敌害生物主要是虎鱼类,仅占底栖生物数量的0.06%。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为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理想的放流场所。  相似文献   

3.
自1984年山东省实施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工作以来,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几年的放流增殖验收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区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苗种中间培育的好,有的中间培育差一些,其原因是还没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标志放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分布于黄,渤海区的中国对虾,通过在浙江象山港海区的移植和标志放流,阐述了中国对虾在新的海域环境条件下生长,成活情况及移动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6.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日,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分三批次放流增殖对虾首次突破亿尾,达到1.02亿尾。为胶州湾海域水生动物保护行动增添了新光彩。这次水生动物人工增殖活动共放流7700万尾体长平均达到0.8cm的日本对虾苗种和2500万尾均长3cm的中国对虾苗种。与去年相比。新增3700万尾,将对丰富胶州湾生物多样性和沿海渔民增收致富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孤立种群条件下,用放流前后的相对资源量调查资料,估算放流虾与自然虾的比例,8年(1985~1992)平均值,放流虾占92.9%,标准差7.4。由此而计算的回捕率,8年平均值为9.2%,标准差3.5。最高1985年为16%,最低1989年仅为5%。前4年(1985~1988)平均值为11.6%,后4年(1989~1992)为6.7%,约下降了45%。讨论了回捕率趋势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军 《水产科学》1997,16(1):46-48
黄河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近几年来回捕率大幅度下降,常规预报方法仍能满足生产需要。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捕率下降是由于8月15日前放流虾入海后发生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5-1990年胶州湾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放流增殖适宜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随放流数量的增加,增殖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参数下降,二者呈KL=3.5950e^7.4740*10^-5N负相关关系。从开捕时增殖对虾平均体长、资源量与放流数量的关第式分析,胶州湾放流中国对虾数量以6500-8000万尾为宜。  相似文献   

12.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合理放流数量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海北部放流虾的渔获量(y 百万尾)与放流数量(x 亿尾)之间有着统计学上可置信的关系,α=0.05,用 y=ax+bx~2描述,a=14.63,=0.45。最大放流量为16亿尾,最佳经济放流量为15亿尾(计数误差20%)。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控制放流量在11亿尾(计数准确率90%)是合理的。预测了前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放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泉土 《海洋渔业》1999,21(2):61-65
本文根据1986~1995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的97948万尾中国对虾种苗材料,研究了移植放流虾在放流海区及福宁湾海区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阐明了中国对虾已在东海南部福宁湾海区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然的生殖群体。此外,还分析了不同规格苗种的放流效益比较,得出在东吾洋放流平均体长在10mm的虾苗,其年均回捕率可达5.26%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辽东湾中国对虾标志放流实验与重捕资料,对辽东湾中国对虾放流场的选择、种苗的放流规格和放流增殖效果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表明,在辽河口海区进行对虾放流增殖是较理想的场所,在秋汛生产期洄游分布遍及辽东湾传统的中心渔场;放流种苗的适宜体长规格为5cm以上,回捕率较高,最高达3.31%。这将对辽东湾生产性对虾放流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16.
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张澄茂 《水产学报》2001,25(2):116-119
研究了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同渤海的中国对虾一样,放流虾也表现出雌雄生长差异。雄性体生长较快,而雌性虾体可达到更大的个体:在相同体长条件下,放流虾体重比渤海野生虾大;体重生长拐点在102日龄左右。据此,笔者认为在7月中旬开始捕捞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虾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黄海北部中国对放流虾的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放流后到开捕时的时间间隔为,可用L=a+b描绘放流虾的生长。1cm放流虾的时间为6月2日,体长1.11cm,开捕时体长为 2.5cm;2cm放流虾的时间是6月7日,体长为2.0cm,开捕时体长为12.6cm。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增殖始于1985年,迄今已有15年,经过管理单位、科研机构和渔民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大型的比较稳定的增殖渔业.本文将对放流苗种、资金来源和科学研究等发展增殖的有关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展鱼、虾类资源放流增殖,进行海区人工放流,目前在许多国家中业已开始,据报道目前放流的种类有贝类(鲍、扇贝、蚶、文蛤等),鱼类(鲷、香鱼、鲆鲽、鲈等),甲壳类(梭子蟹、对虾等)等。通过跟踪调查及渔获量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放流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俊  董婧  燕惠卿 《水产科学》2002,21(4):40-4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