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雁  郭恒  胡宜亮 《食用菌》2014,(1):44-45,67
介绍了无棒代料栽培天麻新技术,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栽培模式,在天麻栽培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推广南方代料栽培黑木耳模式,指出其应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于秋季栽培;利用硬质阔叶树木屑栽培产量明显高于软质阔叶树木屑;推荐3个栽培配方,配方含水量为50%~55%。总结料棒制作、发菌管理、耳场选择、刺孔与排场、出耳管理、晒棒、采收及采后晾晒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3.
付显锋 《食用菌》2021,(1):49-50,58
以L808为试验菌株,考察对比立棒斜靠、覆土两种栽培模式栽培香菇子实体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标准菇比例、重金属含量以及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模式栽培香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限量标准,覆土栽培模式的子实体性状、标准菇比例方面优于立棒斜靠栽培模式,但产量、生物转化率和经济效益远低于立棒斜靠栽培模式.高温香菇...  相似文献   

4.
灵芝工厂化栽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灵芝栽培分代料栽培和短段木栽培两种模式,短段木栽培多以收集孢子粉为目的。代料栽培分传统季节性栽培和工厂化栽培。详述工厂化代料栽培灵芝的管理要求及与其他木腐菌管理的区别,指出工厂化瓶式栽培灵芝不可行及其原因。以图片形式说明灵芝短段木栽培模式,指出其限制性因素是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传统上为段木栽培,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功开展代料栽培后,代料栽培成为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尤其是21世纪初创新的露地全日光代料栽培技术,颠覆了食用菌必须遮光栽培的传统,使黑木耳栽培在各地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10年,我国黑木耳产量已经达到120万吨以上,成为继平菇、香菇之后的第三大食用菌。  相似文献   

6.
南方黑木耳代料栽培已有20多年历史,栽培模式多样。早先采用层架立体荫棚栽培;现多采取"裸地"栽培,这种模式投资省,制棒方式与香菇相似,适合在广大香菇产区推广,近年来在浙江等地发展迅速。但全露地栽培模式受天气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正>灵芝,俗称灵芝草,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在江西栽培灵芝有短段木熟料栽培和代料栽培2种生产模式。由于各地禁止砍伐阔叶林,栽培者大都采用代料栽培。现将我所多年总结的灵芝覆土栽培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灵芝,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味珍贵药材,同时又是盆景工艺品绝佳素材,其开发应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灵芝栽培主要有代料栽培和段木栽培两种方式。段木栽培的灵芝菌盖大且厚,光泽度好,质地坚硬,有效成分含量高,孢子粉的质量优于代料灵芝,价格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龙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是一个以栽培代料香菇为主的地区,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代料香菇的迅猛发展,代料香菇量多价跌,菇农增产不增收现象日益严重。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们引导当地农民试种了袋料黑木耳获得了成功,但在栽培过程中发生烂棒现象较为严重,轻者造成减产,重者绝收。笔者根据多年的试验和观察,将黑木耳菌棒发生烂棒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练长勋  毛可红 《食用菌》2007,29(1):52-53
目前栽培的灵芝主要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两种,其中段木栽培质量好,但生物转化率低,需消耗大量木材资源,且当段木口径偏小时,长出的芝体则较小;而代料栽培产量高,栽培周期短,但芝质松软,质量比不上段木栽培。我们近年来开展了短段木畦式覆土栽培灵芝,表现出发菌速度快、成活率高,盖大、色泽鲜艳,肉厚,芝盖坚硬、出芝期长等特点。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平菇培养料处理方式常见的有发酵料加短时高温处理栽培和熟料处理栽培,本试验研究了平菇培养料常见的2种处理方式对栽培各项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料加短时高温处理单棒装料多,开放接种污染率低,无论是单棒效益还是总效益都优于熟料处理栽培。  相似文献   

12.
灵芝代料栽培高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湖生  余建美 《食用菌》2009,31(4):57-57
目前灵芝栽培的方式主要有短椴木栽培、代料栽培两种,其中短椴木栽培生物转化率低,需消耗大量林木资源,不适合保护环境的要求。代料栽培产量高,周期短,原材料来源广泛。近年来,我所开展了代料栽培灵芝生产,表现出灵芝菌袋发茵快,成活率高,芝盖大,色泽鲜艳等特点。现将灵芝代料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长期以来都是原木或段木栽培,利用木屑等代用料栽培香菇是从70年代开始。1986年我区采用福建古田的“人造菇木”栽培模式。一亩良田搭棚排放10000根菌棒,搭棚需用毛竹4000kg,茅草2500kg,人工60多个,花资1500元。我区每年生产代料香菇1.3亿棒以上,粮田占用10000多亩,菇粮争田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菇粮争田的矛盾,我们自1990年开始合作进行了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香菇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1991年列题在云和镇新岭村22户农家进行100000棒扩大生产,用田10亩,平均每亩香菇净利12000元以上,种粮500kg以上。如陈满林农户,1993年8月28日开始生产4700苗棒,到1994年3月8日的188天中,已收鲜菇4465kg,经济收入13500元,除去成本3525  相似文献   

14.
传统香菇代料栽培以春栽和秋栽为主。随着香菇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夏季香菇栽培技术日渐成熟。根据相关文献,综述反季香菇代料栽培的时间安排、菌株选择、培养料配方、料棒制作、灭菌、接种和菌丝培养、转色管理、出菇管理及采收等各环节。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铉教授,来宜昌指导天麻生产时,写下了天麻栽培口诀,现抄录如下,并结合生产实践作一些解释。长棒改短棒,活动攻固定。排种两出头,增加边效应。施药杀病虫,适当加营养。麻地应选好,土壤强酸性。温湿须注意,九、十要调控。长棒改短棒,活动攻固定。目前,我国天麻栽培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蜜环菌材的长度和数量不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代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从传统秋菇栽培模式发展到夏菇、高棚架花菇等多种栽培模式。但是栽培工艺需搭建菇架及菌筒人工注、浸水。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林木资源消耗,提高代料香菇竞争力,我们经多年的探索研究,总结出一套经济适用的代料香菇覆土地栽生产模式。夏菇覆土地栽大大简化了栽培操作程序,省去搭建菇架及菌筒浸(注)水工本,提高了香菇的品质。其菇形圆正,肉质肥厚结实,菇柄短小挺直,保鲜菇合格率高,商品经济性状好,菇质鲜美脆嫩,市场竞争力强,出菇期长,产量高而稳,经济效益高,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现将其…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近年山东莘县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步法"地栽模式、周年化栽培模式、"一料双菇"栽培模式等3种草菇栽培的新模式,分析了3种模式的优缺点和栽培效益。  相似文献   

18.
香菇胶囊菌种技术最早应用于日本、韩国的椴木香菇栽培模式,2000年以来,庆元县食用菌科技人员在引进日、韩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代料香菇生产模式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终于研制成功“代料香菇胶囊菌种繁育技术”,近年来在庆元、丽水等代料香菇产区已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9.
李军  祁勇 《食用菌》2010,32(4):23-24
对黄伞野生菌种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和代料栽培配方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黄伞菌丝体生长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4℃、pH值6.5、培养料含水量65%;代料栽培主料用木屑和玉米芯两种原料搭配优于单一原料;代料栽培配方e适宜黄伞生长,菌丝长势强,方差分析表明产量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代料仿生栽培香菇,是我国高速度发展香菇生产,提高品质的一大突破。所谓仿生栽培法,就是以木屑或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等为原料,代替过去段木栽培的原料木材。通过装袋接种,室内培育菌丝,两个多月之后脱袋形成人造菇木。然后排放于野外菇场栽培,还原来天然香菇的生态条件。因此不仅每100公斤的代料可收干香菇8-12公斤,比老法栽培提高单产10倍,更主要的是香菇的形色味与天然香菇无明显差异。解决了长期以来室内木屑菌砖和木屑袋栽香菇,存在的柄长、色淡、味差的弱点。因而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香菇生产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