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木耳是一种滑嫩爽口、清脆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素中之荤”之美称。具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清涤胃肠等功效,药用价值相当高,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 一、栽培季节 黑木耳属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袋料栽培一般在春秋两季。长江以南地区,一般以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上旬培育菌袋,4月中旬至6月中旬长耳;秋季以8月下旬至9月底培育菌袋,10月上旬至11月底长耳。 二、培养基配制 按照黑木耳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人工配制黑木耳培养基一般用杂木屑或稻草作原料。现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采食利用黑木耳。在唐朝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但长期处于“半人工栽培”状态。所谓黑木耳的段木栽培,就是把人工制备的优良黑木耳菌种,接种在适于黑木耳生长树种的段木上,给予精细的管理,使之生长出黑木耳来。我国黑木耳生产绝大部分采用段木栽培法,其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北方长棒小口栽培黑木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2009年我国黑木耳产量2697316t(中国食用菌协会提供),是仅次于香菇、平菇的第三大菇种,生产规模在日渐扩大,造成黑木耳主产区生产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和土地租金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在我省黑木耳主产区成本核算中原料、人工、土地租金分别占生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浙江省食用菌的主栽品种, 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人工代料栽培,本文综述浙江省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的品种的选择,培养料的配方、栽培季节、刺孔催芽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形成了浙江省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共同探索创新技术,推动南方黑木耳袋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龚兆培 《食用菌》2012,34(5):62-62
浙江龙泉市是食用菌生产的传统主产区,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发展食用菌历史悠久.位于龙泉市东部的安仁镇,被誉为中国南方黑木耳菌种第一乡,有着20多年黑木耳菌种生产历史,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注重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黑木耳菌种生产取得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素有山珍、素中之荤的美称.桑枝(条)含粗蛋白5.44%、纤维素51.88%、木质素18.81%、半纤维23.02%、灰分1.57%,是生产黑木耳的上等原料.桑树中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等特殊成分,用其培育的黑木耳具有降糖减脂、抑醇防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是现代黑色家族的重要成员,是21世纪的营养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木耳、细木耳,是一种食用兼药用价值较高的山珍食品,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我国的黑木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其中尤以东北地区的黑木耳量多、质好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食用菌产品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但是,要实现黑木耳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必须掌握黑木耳的生长发育规律,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传统上为段木栽培,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功开展代料栽培后,代料栽培成为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尤其是21世纪初创新的露地全日光代料栽培技术,颠覆了食用菌必须遮光栽培的传统,使黑木耳栽培在各地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10年,我国黑木耳产量已经达到120万吨以上,成为继平菇、香菇之后的第三大食用菌。  相似文献   

10.
丁立威 《蔬菜》2010,(1):46-46
<正>10月份是黑龙江黑木耳、榛蘑产销的旺盛季节。在主产地阿城、宾县、五常、海林、牡丹江、伊春、庆安、虎林、宁安、密山等几十个农贸市场上,黑木耳和榛蘑的价格开始下滑。据市场调查显示,人工栽培黑木耳市场批发价由2008年  相似文献   

11.
小孔袋栽培黑木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木耳是著名的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产业。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形成了一套栽培技术措施,在产量上、经济上均获得较大的突破。但仍常出现菌袋出耳期刺孔烂袋率较高,减产甚至绝产的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孔袋栽培黑木耳新工艺试验。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供试菌种为浙耳508,此品种由武义牛头山野生黑木耳菌株经人工驯化育成,2015年通过浙  相似文献   

12.
杨志荣  张伟 《食用菌》1991,13(1):16-17
我国目前黑木耳代料栽培面积较大,但使用的黑木耳品种缺乏抗杂菌性,在栽培中常因杂菌污染而导致减产或绝收.因此,培育产量高、质量好、抗杂菌污染能力强的黑木耳新品种,具有现实意义.1987年6月,我们从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了黑木耳6号菌种,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和一系列的生产选育,培育出一株抗杂菌能力较强、产量比较高、质量比较好的黑木耳新品种,定名为"冀诱一号",在多点试种受到栽培者的好评.现将培育经过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所必需的一种特殊种子。至七十年代以来,我县开始采用“人工接种”,科学培育耳菇的新工艺,结束了“天然接种”传统生产的历史,黑木耳和香菇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县黑木耳产量由1978年的270t,发展到1996年的600t,增长2倍多,香...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是我国南方最著名的黑木耳、茯苓、竹荪和香菇的主产区,也是全国食用菌科技开发的示范基地。其中,长裙竹荪、黑木耳则是浙江省最早销往海外的食用菌产品。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1)
<正>陕西省农业厅核准为"食用菌一级菌种"生产单位(陕)菌种生经许字(2014)第1004号宁强是中国黑木耳、天麻人工栽培的发源地,本所集黑木耳、天麻人工栽培创史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并通过引进新技术及结合本所自身优势,推出的黑木耳香菇等优良品种及高新栽培技术、天麻栽培的优良伴生菌及高产质优栽培新技术,遍及国内260余个县(市)。  相似文献   

16.
《浙江食用菌》2010,(3):35-35
近日,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梅坑村村民在蜀山食用菌合作社学习桑树枝条培育黑木耳技术。 授课的农技专家是浙江省农业厅的高级农艺师陈青。他围绕桑树枝条破碎、菌种培育、种植管理,结合各地利用桑树枝条培育黑木耳成功的实例图片进行详细讲解指导。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秦巴山区黑木耳重点县的调查,认为该区提高黑木耳单产应重视以下技术问题;一、选用优良菌种秦巴山区黑木耳生产多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人工科学养耳技术尚未被生产者重视,相当一部分山区农民还沿用古老的人工砍花、天然下种法。黑木耳产量低、耗初多。纯种栽培始于七十年代初期,多从外地引进菌种,当地菌种厂也分离一些菌种,大多数菌种不知系谱,随意编号、定名,因此生产上使用的菌种十分混  相似文献   

18.
我县位于牡丹江林区,属低山丘陵地带,黑木耳资源丰富,特别是自一九七二年推广人工栽培黑木耳以来,黑木耳生产发展很快。七九年我县黑木耳商品量达到十四万多斤,成为全国黑木耳基地县之一。一九八○年商品量达十九万多斤,居全省首位。但是、在黑木耳生产中,病虫害严重的影响木耳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黑木耳由于病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工栽培黑木耳,历来都是利用栎树榆树段木栽培,耗费大量木材,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日益紧缺,也就限制了黑木耳的生产。为此,我县于2004年春季引进黑木耳袋料露畦栽培示范,取得较好的效益,批量生产已突破每袋(简)(装干料0.9kg)平均产鲜耳500~700g以上(折干耳50~70g以上)。特别是探索出一套不搭荫棚省工、省成本的露天畦栽的简易栽培方法,大大地推动了黑木耳袋料生产。  相似文献   

20.
书评     
黑木耳、银耳、金耳、血耳是一类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胶质菌,其中黑木耳、银耳的生物学特性已有定论,人工栽培也早已规范化、规模化,而金耳、血耳相对落后。云南的食用菌工作者经过近2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金耳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由刘平、汪欣同志总结成《金耳人工栽培技术》一书。该书的问世,填补了该项内容在国内、外的空白。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金耳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长发育条件等生物学特性及金耳人工栽培技术。该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炼,通俗易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在金耳菌种制作与金耳栽培、加工中的经验,尽可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示给读者。这些经验将是我国金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该书的出版发行将结束我国金耳人工栽培落后的历史,并为我国食用菌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