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过程中菌包培养需要较长的后熟期。目前判定菌包成熟度尚无统一指标,仅凭借生产经验,影响斑玉蕈生产稳定性和出菇的一致性。该研究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菌包理化指标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包培养120 d左右,菌包上、中、下各部分pH值、还原糖含量等指标都趋于一致,此阶段出菇的产量最高,达516.7 g·袋-1。该研究旨在为建立科学可靠的斑玉蕈菌包成熟度判断方法提供参考,对工厂化生产的高效及稳定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斑玉蕈是一种工厂化栽培广泛的食用菌。综述了斑玉蕈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活性物质及功能、工厂化栽培技术等进展,展望了斑玉蕈基础研究和工厂化栽培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测定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两个品种(真姬菇和白玉菇)菌糠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真姬菇菌糠和白玉菇菌糠的蛋白质中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63%和4.09%,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的44.56%和46.55%,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别为61.10和53.43。真姬菇菌糠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白玉菇菌糠,磷、钾含量也高于白玉菇菌糠,但钙含量则低于白玉菇菌糠。两者的粗纤维含量均超过18%,均可直接用作粗饲料或动物饲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以斑玉蕈为试材,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法对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钙的菌丝体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钙对斑玉蕈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丝体对钙的富集与生物转化能力,以期为开发富钙斑玉蕈产品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钙对斑玉蕈菌丝体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固体培养条件下,钙浓度大于250 mg·L-1时抑制菌丝体生长;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钙浓度大于150 mg·L-1时可抑制菌丝体生长。表明斑玉蕈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钙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液体培养条件下,发现随着钙浓度的提高,菌丝体中总钙含量也不断增加。在钙浓度为0~200 mg·L-1时,有机态钙含量比例较高,表明菌丝体在该浓度范围内转化钙能力较强。当钙添加量为100 mg·L-1时,其总钙含量为2 239.8 mg·kg-1,钙富集率为1.83%,其中40.15%为有机态钙。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形式的蕈菌产业中,蕈菌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无法分割、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依托蕈菌科学发展的蕈菌生产,还是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开发的蕈菌产品,都需要依靠蕈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追求将草菌生物学知识与蕈菌生产和产品开发的应用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学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蕈菌产业的发展,这两者对产业来说同等重要,互惠互利。科研人员与栽培者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努力做到相知相助。蕈菌产业的现状是多方协作的结果,产业的未来则需要开展更密切的合作。1994年,世界蕈菌的栽培产量约为490.9万吨,产值约为98亿美元;而蕈菌产品的加工增值达36亿美元。同时讨论开放式蕈菌界的概念和新名词“蕈菌营养药”。  相似文献   

6.
以38份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供试菌株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数据,结合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  相似文献   

7.
1引言 根据化石记录,早在白垩纪早期(约1.3亿年前)地球上已存在蕈菌,比人类出现的时间还早。在人类出现之前,野生动物已将蕈菌作为美味的食物,据此我们推测早期人类也是以蕈菌为食。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复合酶解法提取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子实体中的氨基酸,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超声功率为324 W,料液比为1∶40,超声时间为40min,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5.1、136.2、139.2 mg/g;在复合酶解单因素中,酶解时间为3.5h,酶解pH为7.0,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7.8、138.2mg/g。响应面优化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5℃,超声时间42min,酶解温度47℃,酶解时间3.7h,最佳提取条件下实际氨基酸提取量为148.3mg/g,理论值为150.229mg/g,与预测值相差1.28%。  相似文献   

9.
赖淑芳 《北方园艺》2024,(3):119-126
以廉价原料大豆糖蜜(soybean molasses, Sm)为试材,采用生理生化指标(生物量、菌球形态、糖代谢速度、胞外酶活力、走菌速度和出菇产量)测定比较法,研究了Sm不同添加量对斑玉蕈液体菌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值化利用廉价原料Sm制备斑玉蕈液体菌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Sm的适宜添加量为1%,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促进斑玉蕈的糖代谢速度,菌丝生长加快,培养至6 d即可达到稳定期,获得的液体菌种生物量更高,且菌球大小均一、无毛刺,菌种表观质量明显提高;液体菌种生理生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m可以促进胞外蛋白质的分泌,培养基中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提高,尤其是漆酶,酶活力是对照的30.4倍,从而加快对Sm中酚酸类物质的降解,培养基pH快速升高,获得的斑玉蕈Sm液体菌种菌球回接后菌丝萌发快、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比对照提高了5.3%;出菇试验表明,斑玉蕈Sm液体菌种相比对照菌丝满袋时间提早4~9 d,去头出菇产量提高6.9%。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缩短斑玉蕈液体菌种制种时间,且有效提高液体菌种质量。  相似文献   

10.
蕈菌与生物工程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物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发展。本文综述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在草菌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糖酵解和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斑玉蕈菌丝的GAPDH表达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添加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克隆了斑玉蕈GAPDH的DNA和cDNA序列,结果斑玉蕈gpd基因长2 724 bp,对比基因组DNA和cDNA序列知其中有7个内含子、8个外显子;其理论分子量为36.15 kD、编码蛋白质含338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8.24。  相似文献   

12.
介绍应用蕈菌生物学和国际蕈菌运动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发展世界蕈菌产业及全球贸易所作的贡献。应用蕈菌生物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包括与蕈菌产业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国际蕈菌运动是一个包含了互补和相互关联的四个国际蕈菌组织的框架。评述全球蕈菌产业多维性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疾病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及增进人类福祉所做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4株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杂交菌株为试材,利用亮蓝-PDA平板显色试验、苯胺蓝-PDA平板脱色试验、体细胞不相容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斑玉蕈木质素降解酶高活性菌株,并鉴定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以期丰富斑玉蕈优良品种.结果 表明:杂交菌株JZB2124031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最高,亮蓝-PDA平板和苯胺蓝-PDA平板可分别出现明显的变色圈和脱色圈,与其它菌株均可产生拮抗反应.15条ISSR分子标记引物具有扩增稳定性,当相似系数为0.75时,22株菌可以划分为九大类,其中杂交菌株JZB2124031独为一类.综上,杂交菌株JZB2124031具有较高的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其它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多酚氧化酶(PPO)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是与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降解有关的酶,也是黑木耳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指标,酶活性会影响菌丝长势及产量。以黑木耳菌包为材料,对黑木耳菌包培养阶段的温度、光源及菌丝满袋后冷冻的时长进行干预,分析PPO、CMCase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培养阶段黑木耳菌包中的PPO、CMCase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达35℃时趋近平缓;不同光源对PPO、CMCase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根据PPO酶活性大小排序依次为蓝光>黄光>红光>黑暗(CK1)>紫光,根据CMCase酶活性大小排序依次为紫光>蓝光>红光≥黑暗(CK1)≥黄光;贮藏条件为-20℃,菌丝满袋的菌包中2种酶酶活性均随冷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冷冻10 d与未经冷冻(CK2)的结果无差异性。通过试验发现,黑木耳菌包中的PPO、CMCase酶活性变化与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环境,以及培养结束后的储存方式均有关系。菌包中酶活性可以反映培养过程中黑木耳菌种的活性,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变化结果,能够为判断黑木耳菌包的品质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辅助数据。  相似文献   

15.
食用蕈菌中天然食品防腐剂生产菌的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31属105株食(药)用蕈菌输入既定筛选模型系统的初筛模型,从中选出6株功能菌。继而,将其输入既定筛选模型系统的复筛模型,检出2株天然食品防腐剂生产菌E.F.15和E.F.42。  相似文献   

16.
利用16S rR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不同温度下斑玉蕈菌丝共生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温度与细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5组样品共检测到细菌35门86纲196目350科685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  相似文献   

17.
以从各地搜集的6 个越瓜品种为试材,对越瓜果实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越瓜品种之间糖含量差异较大,凤台越瓜、田集越瓜、刘集越瓜3 个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含量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递增趋势,且在果实各个发育期田集越瓜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最高;而转化酶活性则随着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凤台越瓜和田集越瓜的酸性转化酶及中性转化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期均最低;中性转化酶在毛集越瓜、潘集越瓜、青皮越瓜、刘集越瓜中相对较高,且随着果实发育活性下降,至果实成熟时活性达到最小值;除刘集越瓜外,其他品种的蔗糖代谢酶活性在果实不同发育期均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越瓜品种蔗糖含量差异是由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共同决定的,其中酸性转化酶在越瓜蔗糖积累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变化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在日光温室内以普通栽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 ‘辽园多丽’为试材, 在番茄开花后不同天数, 分别取果柄维管束、萼片、果肉、果胶质和胎座、心室隔壁和果实维管束, 分别测定各部位糖的组成和含量以及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在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 果肉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与蔗糖合成酶( SS) 活性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7*和-0.9598**, 两者与转化酶的活性在果实整个发育期达到显著正相关; 而蔗糖的含量与酸性转化酶及中性转化酶活性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6**和-0.9669**, 与S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8886*。在果实整个发育期, 3种糖的含量均与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无显著相关, 说明番茄果实中各种糖的积累与代谢主要受SS和转化酶活性的调控, 与SPS活性关系不大。果实中淀粉的积累只与SS呈显著正相关, 与其它3种酶活性关系不大。所以转化酶与蔗糖合成酶( SS) 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普通栽培型番茄果实中糖积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蕈菌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中国领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许多不同种类蕈菌生长的大本营。至2004年,可进行人工驯化的蕈菌有95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已获得人工栽培成功。中国被誉为是多种热销蕈菌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如黑木耳(公元600年)、金针菇(公元800—900年)、香菇(公元1000-1100年)、草菇(公元1700年)、银耳(公元1800年)等。在20世纪以前,双孢蘑菇是唯一一种不是由中国率先人工栽培的主要蕈菌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