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过程中菌包培养需要较长的后熟期。目前判定菌包成熟度尚无统一指标,仅凭借生产经验,影响斑玉蕈生产稳定性和出菇的一致性。该研究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菌包理化指标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包培养120 d左右,菌包上、中、下各部分pH值、还原糖含量等指标都趋于一致,此阶段出菇的产量最高,达516.7 g·袋-1。该研究旨在为建立科学可靠的斑玉蕈菌包成熟度判断方法提供参考,对工厂化生产的高效及稳定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对纯香灰菌(Hypoxylon sp.)培养及其与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混合培养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等培养原料基质降解相关酶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香灰菌长满菌袋后淀粉酶与漆酶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木聚糖酶活力在培养至15 d达到最大值5 000 U·m L-1,纤维素酶活力培养至5 d后,稳定在40 U·m L-1左右,可以有效降解木料培养基。银耳与香灰菌混合培养后,在固体培养过程中,其中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和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与香灰菌纯培养相似,而淀粉酶在培养至第10天达到最大值2 253 U·m L-1,其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漆酶活力培养至第5天达到最大值71.33 U·m L-1,随后迅速下降,蛋白酶活力变化情况与淀粉酶相似,第15天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05 U·m L-1。说明混合培养中两者具有互作效应,可以有效促进胞外蛋白的分泌,提高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促进菌体对基质的降解,提高养分的供应。该结果可为银耳优良菌种的选育,两者的配比以及栽培料的选择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赖淑芳 《北方园艺》2024,(3):119-126
以廉价原料大豆糖蜜(soybean molasses, Sm)为试材,采用生理生化指标(生物量、菌球形态、糖代谢速度、胞外酶活力、走菌速度和出菇产量)测定比较法,研究了Sm不同添加量对斑玉蕈液体菌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值化利用廉价原料Sm制备斑玉蕈液体菌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Sm的适宜添加量为1%,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促进斑玉蕈的糖代谢速度,菌丝生长加快,培养至6 d即可达到稳定期,获得的液体菌种生物量更高,且菌球大小均一、无毛刺,菌种表观质量明显提高;液体菌种生理生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m可以促进胞外蛋白质的分泌,培养基中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提高,尤其是漆酶,酶活力是对照的30.4倍,从而加快对Sm中酚酸类物质的降解,培养基pH快速升高,获得的斑玉蕈Sm液体菌种菌球回接后菌丝萌发快、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比对照提高了5.3%;出菇试验表明,斑玉蕈Sm液体菌种相比对照菌丝满袋时间提早4~9 d,去头出菇产量提高6.9%。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缩短斑玉蕈液体菌种制种时间,且有效提高液体菌种质量。  相似文献   

4.
温度是影响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ous)菌包后熟阶段生理成熟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斑玉蕈菌包后熟阶段生物学参数与出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包颜色逐渐由白色变为浅黄色,硬度逐渐变软。23℃~29℃范围内,不同温度培养菌包各生物学参数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且后熟培养温度越高,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力越高,菌包内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p H越低。出菇试验结果表明,29℃产量最高,为527.76 g,较23℃与26℃产量分别提高7.3%和5.1%;32℃出菇产量仅为406.90 g,35℃培养菌袋,菌丝大量死亡裂解,无法出菇。  相似文献   

5.
焦迎春  余梅  唐达 《食用菌》2010,32(3):6-7
在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对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漆酶(Laccase),淀粉酶(Starch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蛋白酶(Prolease)六种重要的胞外酶间隔24h测定酶活力。结果如下:淀粉酶、锰过氧化物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均有较大变化,产酶高峰期也不同;菌丝体重量在第6天达最大值,可作为菌丝体(液体菌种)收获期。  相似文献   

6.
以真姬菇后熟期菌包(60~120 d)为试材,设定低CO2浓度(0.05%~0.20%)、中CO2浓度(0.35%~0.50%)、高CO2浓度(0.70%~1.00%)3个不同CO2浓度处理,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培养下菌包上、中、下3个部分的理化性能及胞外酶活性,拟得出最适CO2的浓度范围,以期为工厂化生产真姬菇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中、低CO2浓度范围,菌包上、中、下3个部分的pH、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中CO2浓度培养时,120 d时上、中、下部指标一致性较好,说明菌包成熟度高;而在同等条件下用高CO2浓度培养的菌丝代谢已出现抗逆性紊乱。综上所述,CO2浓度对菌包产量有影响,中等CO2浓度的菌包出菇产量最高(520.40 g·袋-1),...  相似文献   

7.
菌种退化是食用菌在保藏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个难题。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由超干燥基质保藏分离的杏鲍菇菌株Ple-tm与子实体组织分离的菌株Ple-fs的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及酶活,探索超干燥基质保藏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le-tm菌丝生长洁白浓密,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菌株Ple-fs,分别为1.08 cm·d~(-1)和0.86 cm·d~(-1),两者间具有极显著差异。酶活测定结果表明Ple-tm各酶活均高于同期生长的Ple-fs,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分别为205.65 U·L~(-1)、446.55 U·L~(-1)、2.34 U·L~(-1)、40.77 U·L~(-1)和22.93U·L~(-1)。经出菇培养,Ple-tm比Ple-fs具有明显优势,产量为27.28 g·瓶~(-1),生物学效率比Ple-fs高26.3%,Pletm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株生长周期、产量均保持原种优势。该实验表明超干燥基质保藏法可有效防止菌种退化,为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的探究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平菇栽培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新831、黑平王和黑平5号为试材,研究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木聚糖酶、漆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平菇栽培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在菌丝生长阶段酶活性较低,在子实体成熟期都出现酶活高峰;漆酶和过氧化物酶在菌丝满袋期酶活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一、二潮菇间期出现次高峰.  相似文献   

9.
以14株斑玉蕈菌株为试材,采用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营养成分检测,并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斑玉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以期为斑玉蕈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67 mm·d-1,其中12株成功出菇。斑玉蕈菌株生育期为113~126 d,第一潮菇产量为11.24~88.44 g,生物转化率为11.55%~90.56%。斑玉蕈子实体为簇生型,菌盖颜色分为白色、浅褐色、褐色和暗褐色4种颜色,单个子实体质量为0.70~2.73 g,单株个数为15.67~47.00个,菌盖直径为9.67~17.29 mm,菌盖厚度为3.71~7.76 mm,菌柄长度为40.72~80.29 mm,菌柄直径为5.39~13.69 mm。斑玉蕈子实体含水量为80.46%~93.72%,灰分含量为3.59%~8.69%,总糖含量为156.29~295.11 mg·g-1,纤维素含量为96.29~167.32 mg·g-1,粗蛋白含量为21.98~40.36 g·kg-1  相似文献   

10.
大球盖菇液体培养胞外酶初步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张琪林 《食用菌》2003,25(2):8-9
本文报道大球盖菇液体培养时胞外酶活性与pH值的关系,漆酶最适pH3.8,淀粉酶最适pH为5.8,液体培养7天时无多酚氧化酶及纤维素酶活力。  相似文献   

11.
同时取不同菌龄银耳菌种的白毛团和混合菌丝鲜样各5g,分别提取酶液,进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木聚糖酶、淀粉酶、漆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测定,并用相应菌龄的菌种进行出耳试验。结果显示,在上述5种酶中,只有漆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变化与菌种活力呈正相关,其他酶的酶活性与银耳菌种活力无明显相关性。其中自毛团的多酚氧化酶活力较强,漆酶的活力较弱,但均与出耳情况相对应,在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测定自毛团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和漆酶的酶活力来判断银耳菌种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属伞菌目口蘑科玉蕈属,又名真姬菇、蟹味菇、海鲜菇,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1]。目前,日本、韩国和我国的一些大型食用菌企业都在工厂化生产斑玉蕈。工厂化瓶栽斑玉蕈是采用先进的工业化的设备和技术,智能化的出菇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斑玉蕈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周年生产。现将斑玉蕈工厂化栽培的设施栽培条件、关键  相似文献   

13.
谢现英 《食用菌》2014,(3):10-13
以棉子壳、麸皮、玉米粉为培养料,在培养料中加入1%、5%、9%、13%的准噶尔阿魏进行培养,测定阿魏侧耳不同生长时期(半瓶期、满瓶期、原基期、幼菇期、开伞期、转潮期)菌丝体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中性蛋白酶活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阿魏后不同时期各种酶活性均大于CK,当阿魏添加量为9%时,五种酶活性达到最高。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阿魏添加量的不同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却不影响酶活性变化的规律,淀粉酶和漆酶活性逐渐下降,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HC酶)和中性蛋白酶先升高后降低,在开伞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以蟹味菇培养料为试材,采用常规高压、阶梯式高压和常压灭菌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栽培试验研究了培养料不同的灭菌方式对蟹味菇菌丝体产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体后熟期,阶梯式高压灭菌培养料中菌丝体的3种木质素酶和4种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315.12、123.27、19.15 U·L~(-1);滤纸酶、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132.57、64.02、34.37、29.02U·L~(-1)。在阶梯式高压灭菌处理下,蟹味菇的农艺性状均高于常规高压灭菌与常压灭菌。蟹味菇子实体的平均丛质量依次为高压灭菌(184.58g)常规高压(174.72g)常压灭菌(170.24g)。  相似文献   

15.
侧耳792几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启忠 《食用菌》2006,28(5):7-8
侧耳(792)在PD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邻苯二酚氧化酶、愈创木酚氧化酶和漆酶的酶活有较大变化,产酶高峰期也不同;蛋白质含量和菌丝体重量在第10d达最大值,可作为菌丝体(菌种)收获期。  相似文献   

16.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托竹荪母种菌丝生长特性及胞外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屑培养基培养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母种90d,培养过程中观察测定菌丝生长特性,从第40天开始测定5种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漆酶(laccas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L)活性较高,漆酶活性为31.2~52.7U/mL,CL活性为10.7~31.9U/mL;中性木聚糖酶(neutral xylanase,NEX)活性较低,为0.2~0.4U/m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分别为3.3~11.7U/mL和2.5~13.5U/mL。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母种菌丝生长状态、生长速度和胞外酶活性有相关性,菌丝变红程度与漆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漆酶活性与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菌糠粗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其它浸提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分别选取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料液比进行粗酶液制备,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和木聚糖酶活力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L9(33)正交试验,研究浸提黑木耳菌糠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在高速组织捣碎机内10 000 r/min匀浆2 min,可使菌糠中的菌丝断裂,有利于酶的释放;羧甲基纤维素酶浸提最佳条件为温度30℃、时间1.0 h、液料比40∶1;木聚糖酶浸提最佳条件为温度25℃、时间2.0 h、液料比50∶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添加45%稻草适栽筛选出的5个姬菇菌株进行不同生长方式下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结合栽培农艺性状研究,以探明姬菇各个生长阶段漆酶及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及范围,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与品种特性之间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漆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菌袋培养阶段漆酶活力各菌株间无显著性差异,子实体阶段漆酶活力下降两个数量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以发酵液方式培养下的姬菇31号菌株及其子实体,分别达到了28.75IU/mL和35.37IU/g。菌袋培养阶段各菌株间纤维素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姬菇31号和姬菇王两菌株田间栽培农艺性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秀珍菇原生质体的高效制备体系,以夏秀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影响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对菌龄等7个单因素、 4个复合因素条件和接种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秀珍菇菌丝在改良液体PD培养基中摇瓶培养5 d,以0.6 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 2.5%溶壁酶在30℃条件下水浴4 h,得到的原生质体浓度最大,为4.23×107个·mL~(-1)。在TB3再生培养基中采用单层混菌法接种原生质体,其再生率最大,为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