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玛曲高寒草甸风沙环境与沙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研究》2021,38(4):1058-1064
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生沙化的典型案例,其成因、趋势和治理一直受到极大关注。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结合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区域风沙环境,结合区域沉积物粒度与形态特征,依据沙物质来源复杂程度将沙化类型划分为风蚀坑沙化类型和复杂沙化类型。结果表明:区域全年输沙势为164.34VU,合成输沙势为91.57 VU,合成输沙方向132.37°,风向变率0.56,属于中比率低风能环境。综合风蚀坑沙化类型周边风蚀坑与积沙区的长度比、体积比、长轴线、与区域主风向吻合程度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可知风蚀坑是该沙化类型区域积沙的主要贡献者。在现代沙化过程中,复杂沙化类型除周边风蚀区、活化沙丘以及沙化草地等为区域积沙贡献沙物质外,黄河河道也为区域积沙提供一定量的沙物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新月形沙丘顶点与沙脊线重合和分离的两种过程,对甘肃河西走廊沙区绿洲边缘的新月形沙丘进行了调查观测,并在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上进行了流场观测。结果表明:1新月形沙丘的顶点与沙脊线的重合和分离两种过程交替进行,春季≥5 m·s~(-1)的NW风是沙丘顶点与沙脊线重合的主要原因,夏季≥5 m·s~(-1)的SE风是沙丘顶点与沙脊线分离的主要原因。重合的过程也是沙丘前移的过程。2沙丘顶点与沙脊线重合时,沙丘顶点的风速大于上风向旷野风速;沙丘的顶点与沙脊线分离且当旷野风速≥8 m·s~(-1)时,沙丘顶点至沙脊线之间的风速小于上风向旷野风速。3从沙丘迎风坡底部到沙丘顶部,中沙增多细沙减少;沙丘各部位的细沙粒度与≥2 m·s~(-1)的风速正相关,中沙粒度与≥2 m·s~(-1)风速为负相关;沙丘各部位粒度的不确定性是由两个相反方向的风沙流过程造成的,此过程与沙丘顶点与沙脊线重合和分离两种过程的交替进行是对应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玉米果穗一次干燥所造成的种子烘干效率低,破碎率、作业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卸料的适用于玉米果穗分段干燥工艺的机械干燥装置.利用该机械干燥装置分别运用玉米果穗分段干燥及一次干燥工艺进行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干燥工艺,玉米果穗的干燥时间较一次干燥工艺缩短了21h,平均降水速率提高了42.8%...  相似文献   

5.
我国沙区重要蒿属植物的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中国北方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区中,共有蒿属植物50余种。其中有重要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的至少有5种,即差不嘎蒿、褐沙蒿、黑沙蒿、白沙蒿和沙蒿。它们是本区沙丘——沙地植被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由它们构成的沙地草场植被占1亿亩以上,可提供650余万绵羊单位的放牧饲料。它们又都是优良的固沙植物,对沙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中草药,它们的种子含油丰富,在工业利用上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土地沙化是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晋北地区由于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沙化是该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文中在传统的沙丘活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地表环境特征对其进行了改进,探讨了基于改进的沙丘活动指数的2001-2012年来晋北地区土地沙化风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如下:1)改进的沙丘活动指数将气候因子、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纳入考虑。基于改进的沙丘活动指数分析,2001-2012年晋北主要以未沙化风险为主,轻度沙化风险居中,中度沙化风险和重度沙化风险较少。中度以上沙化风险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保德县和东北部的南郊区、阳高县和天镇县部分区域。2) 2001-2012年间,晋北沙化土地风险呈现一个持续逆转的态势;呈"明显逆转"和"逆转"的沙化土地风险主要集中在晋西北和左云县、怀仁县、大同县、阳高县等地,呈"发展"和"严重发展"的沙化土地风险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同的南郊区和天镇县。研究区重度沙化风险的区域面积在逐渐降低;轻度、中度沙化风险的土地面积在减少,未沙化风险的区域面积在逐渐增加; 3)文中探讨了基于改进的活动沙丘指数的晋北地区土地沙化风险,研究发现该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整个晋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风险特征。但是,该指数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人类活动(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土地沙化风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需要进一步验证指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沙区苁蓉产业发展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评价沙区生态产业效益情况,对准确、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推动沙区"产业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文中基于对沙区典型生态产业的实地调查,以沙区-苁蓉产业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一级指标层和8个二级指标层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运用熵权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应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产业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8.
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边缘沙地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的水分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影响的研究表明,沙土含水量的时空变化与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沙丘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的活跃层,其中0-4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沙丘的迎风坡和坡顶含水量低于沙区的其他部位,但受沙丘高度以及植被和土壤质地的影响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在沙区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及沙漠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边缘巴彦郭勒、正镶白旗等七个气象站的30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均权合并统计,获得一组表征整个沙区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时间序例,并依此分析了与沙漠化有关的各气象因子的演变趋势,探讨了该区温度、降水以及干燥系数的准周期振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995年在河南省沙区进行多点肥料田间试验,采用正交旋转设计和单形重心设计,探讨冬小麦的氮肥效益与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和磷肥施用量的关系以及氮肥的施肥期结构,研究表明,冬小麦对氮肥的边际效益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在其它因子为中等条件时,最高产量和最大肥料经济效益的施氮量分别为268kg/hm^2和213kg/hm^2,相应产量分别为4575kg/hm和4556kg/hm62。  相似文献   

11.
萨拉乌苏河地区地层中CaCO_3和易溶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萨拉乌苏河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重点分析讨论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中CaCO_3和易溶盐含量变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并提出关于晚更新以来干湿周期变化及其幅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绿洲气候资源和绿洲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根据绿洲气候资源的两重性论述了绿洲气候生态的巨大潜力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根据我国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提出了我国绿洲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2.5%,半壁河山是以水分胁迫为主导限制因子的特殊生态区。为了提高这一地区的造林质量,选择旱生和抗旱性强的树种造林是主要造林技术之一。对于如何评价和比较林木的抗旱性,传统方法多采用对林木生态环境因子及对林木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讨论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学分析、气候遥感信息复合和地形气候学分析的优势,成功地完成了三者的匹配与结合,给出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温带半干旱、干旱区山地气候垂直带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讨论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学分析、气候遥感信息复合和地形气候学分析的优势,成功地完成了三者的匹配与结合,给出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探讨苏丹草的需水量及其计算方法,分析地处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同物候期的需水规律,以及水分供应状况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内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格局一直是许多地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认为西部内陆干旱区古气候变化的格局和东部季风区相似。即冰期是干冷的、间冰期是温暖的。作者认为西部干旱区随着第四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相应的古气候也随着作阶段性的变化。经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当进入晚更新世古气候演变为不同程度的冷湿与暖干相结合的气候格局。即表现为冰期冷湿与间冰期暖干的气候型。从此取代了早、中更新世的与东部季风区相似的冷干与暖湿相结合的气候型。  相似文献   

18.
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降水资料分析,得出其降水资源的主要特征是:降水量少,水热光组合失调;降水变率大,易干旱也可能洪涝;降水年内分配不匀,干旱时段明显等,并较详细地评述了这些降水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还提出了农业生产充分利用降水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检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1956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近50 a来年平均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5℃,增温速率接近0.3℃/(10 a),比北半球和全国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1956年以来东北平均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黑龙江的漠河、内蒙古的海拉尔、赤峰的个别地区呈略增加以外,其他大部地区呈减少趋势,尤其黑龙江东部、吉林西部以及辽宁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明显。在降水量减少的同时,降水日数也同时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 a来东北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发量、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不同的气候要素都存在着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进行了突变检测,发现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气温突变首先是以最低气温突变开始的,说明气候变暖是以最低气温变暖开始的。降水量在196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由多减少;降水日数在1994年发生了由多转少的突变;日照时数突变发生在1978年,之后日照时数呈变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特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相对湿度略增、平均风速略减、日照时数减少。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5%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减少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气温增高、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均是有利的因素。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