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某车型为研究对象,基于混合有限元——统计能量方法建立了驾驶室的中频噪声预测模型,通过实车试验,获取待测工况下的激励信号,并验证构建的驾驶室混合FE-SEA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分析车内噪声贡献度,确定声学包优化的主要方向,采用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以此构建克里金近似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声学包布置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验证了优化方案效果。结果表明,合理优化关键板件的声学包布置参数能够有效降低驾驶室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2.
陆进  刘桂全 《南方农机》2019,(8):135-135
对轿车来说,其车内声学包设计是震动噪声舒适性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成分。车内声学包设计能够在不改变整个轿车车内部件设计以及构件的基础上,对车内噪音进行相应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对汽车企业的技术实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轿车车内声学包多目标的优化进行详细研究,建立轿车混合模型,并验证分析,对优化子系统各层次材料种类进行探究,以期提升轿车车内声学包设计水平,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水平,使用声学软件对发动机激励下的车腔进行声振耦合仿真,引入人工蜂群算法改进原SPSA算法的步长,提升降噪系统的运算效率。将某乘用车驾驶员头部附近采集的噪声信号,通过改进SPSA算法进行车内降噪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PSA算法能够使车内噪声平均下降10 dB,可为控制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客车的NVH特性受到汽车生产厂家日益增加的重视,尽可能的减少振动和噪声已成为当今客车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借助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及LMS Virtual.Lab声学软件求得车身结构模态和声腔模态,得到的频率和振型。然后,在Virtual.Lab中利用模态叠加法求解频响,将车身频响分析的车身振动速度文件导入Virtual.Lab中计算车内声场分布及车内测点处的声压曲线,分析找出了有可能影响车身噪声的几个特定频率,为厂家改进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立某型挖掘机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声腔有限元模型及耦合声腔边界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获得驾驶室的结构模态参数和声模态分布。基于模态法计算20~250 Hz内的振动响应,将其作为边界条件,用间接边界元法计算驾驶室左耳耦合声压,与实车工况下测得的左耳声压进行对比,预测车内振动噪声并确定主要噪声频率。对峰值频率进行声学贡献量分析,识别出贡献较大板件,为同类型工程机械驾驶室低噪声设计提供重要的流程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了该轻卡室内声腔边界元分析模型。基于模态分析理论,获得了驾驶室白车身前十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并多次与模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修正并确定后续分析采用的模型。以Hypermesh结构频率响应分析结果作为室内声场分析的边界条件,利用Virtual.Lab软件计算出驾驶员和乘客耳部的声压级、车身板件振动声学贡献量。基于此提出了降低该车车内噪声的车身改进意见,而这一结论可用来改进车身系统的声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SUV车型风噪产生机理进行研究,利用声学风洞开展车身表面噪声源测试、噪声源定位试验及车内风噪试验,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确定了风噪影响因素及部位。最后,通过研究隔声玻璃阻尼损耗因子及隔声性能,发现隔声玻璃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车内风噪水平,是一种优化车内噪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仪器测试、铅覆盖法确定出某国产越野车的前围、左右后门三角窗及A柱是其主要传声路径,进一步采用隔声降噪方法对汽车进行声学包装改进。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车内怠速噪声、车内匀速噪声和加速噪声比改进前降低了3dB(A),达到了降噪目标,提高了该车型的市场竞争力,对低噪声车辆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托某微型轿车,从动力总成振动能量传递路径的角度建立了车内噪声分析模型,通过对各条路径的传递特性进行分析,识别车内噪声主要传递路径及环节。在ADAMS中建立动力学参数化仿真分析模型,探讨动力总成悬置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基于车内噪声传递分析模型,以车内噪声最小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JET750G1型射流式离心泵内场噪声进行数值计算及试验,分析该泵过流部件诱发的流动噪声和流激噪声特性。采用大涡模拟法进行不同工况的非定常数值计算,输出各过流部件表面的压力脉动作为偶极子声源。运用声学有限元方法预测流动噪声;运用声学有限元耦合结构有限元方法预测流激噪声。搭建射流式离心泵内场噪声测试系统,用水听器对泵出口的流体动力噪声进行测试,获得噪声的时域和频域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噪声在轴频和叶频处计算和试验测试误差在4%以内;叶轮和导叶的动静干涉以及流体和结构的共振均是诱发射流式离心泵内场噪声的重要因素,过流部件自身的结构特性对内场噪声有一定影响;流动噪声整体大于流激噪声,表明内场噪声主要由流体的压力脉动特性决定;叶轮旋转偶极子声源诱发的内场噪声在轴频(47.5 Hz)处达到180 d B左右,在射流式离心泵的内场噪声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为射流式离心泵的低噪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壁面有吸声材料的拖拉机驾驶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驾驶室内的噪声响应,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某拖拉机驾驶室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态和振动特性分析,并通过试验分析了该模型的声振特性;针对模型的试验结果对驾驶室内噪声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车辆内部声场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由线性波动方程推导出车内声场的边界积分方程,经边界元离散得到已知声场边界的振动速度场,求解其内部声压的线性方程组。进一步提出边界表面上的声压对声场内某点声压的贡献度概念,为降低车内某点处的声压提供对车室壁板进行结构修改的理论依据,最后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拖拉机驾驶室的声固耦合动态择优声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拖拉机驾驶室内部噪声的主要来源。确认了驾驶室内声固耦合噪声是最主要因素。从理论上探讨了进行拖拉机驾驶室声固耦合动态择优声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途径,并通过试验对上述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给出了拖拉机驾驶室声固耦合动态择优声学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目前存在的大部份电动微三轮垃圾车及各式样电动微三轮车(简称微三轮)是由敞开式三轮摩托改装而来,分析其驾驶室由原敞开式升级为美观、新颖的封闭式后,仍使用原摩托手把式操纵机构总成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及转向的缺陷;巧妙升级应用盘式操纵机构总成,合理布置电动微三轮的室内人机工程,有效保障操作者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前轮转向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车身的声学灵敏度是指施加于车身的单位力产生的内部声压,是一种提高车辆NVH特性的很有效的途径。本文以一拖拉机驾驶室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声振耦合模型,计算了该驾驶室模型的声学模态和声振耦合模态。并根据声振耦合特性和声学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在悬架接触点处振动激励引起的驾驶员耳旁的噪声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拖拉机驾驶室的隔振降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50型拖拉机驾驶室振动噪声进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驾驶室振动特点,对原驾驶室隔振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建立了由新的隔振装置和驾驶室组成的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以对耳旁噪声影响最大的频率处的降噪量为设计目标,确定了新隔振装置的参数,使驾驶室内噪声降低了12dB(L)和3.3dB(A)。  相似文献   

18.
拖拉机驾驶室内部噪声响应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拖拉机驾驶室和机体之间是由弹性连接件构成的弱连接这一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弱耦合车辆系统室内噪声频率响应的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在发动机振动激励下驾驶室内部耳旁噪声响应的灵敏度,其结果与基于试验的偏相干分析的结果相吻合,并根据灵敏度分析法的诊断结果采取了相应的降噪措施,经整车减振降噪的试验表明,此方法所作的诊断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拖拉机整车系统声固耦合噪声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拖拉机驾驶室内部噪声随机响应的声固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驾驶室内部噪声的随机响应,经MTS振台上的道路模拟试验表明,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把此模型和文献1中计算发动机振动引起的室内噪声模型结合在一起,对拖拉机在实际工况下的室内噪声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试验,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在拖拉机产品设计阶段就能对其声学性能进行分析和修改,改变了以往要等样机制造出来之后才能对其声学性能进行分析的传统做法,使拖拉机驾驶室的动态择优声学设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重型商用车驾驶室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重型商用车驾驶室为研究对象,运用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对该驾驶室进行轻量化分析与改进设计,并与原驾驶室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轻量化驾驶室的结构强度、刚度和低频固有振动特性不低于原驾驶室,并使驾驶室抗前部摆锤冲击和高顶驾驶室耐顶压性能得到了改善。在不改变驾驶室结构材料特性的条件下,使驾驶室质量减小46 kg,取得了良好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