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及其对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调查、人工饲养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河南棉区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 ,结果表明 :长期以来 ,河南棉铃虫以当地虫源为主 ,地方发生规律明显。多数年份的越冬代成虫包含有少量外来虫源 ,但是 ,其发生早 ,在当地基本不能产卵 ,亦无幼虫生存 ,对当年第一、二代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河南北中部棉区是棉铃虫集中发生区。上述结论对建立河南省独立的棉铃虫中期预测预报体系和灾变预警系统有较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二代棉铃虫残虫数量、棉花长势及天气趋势综合分析,预计三代棉铃虫在全省大部分地区轻发生,淮北、沿海局部地区偏轻发生。 由于全省目前种植的大多为抗虫棉,各棉区一、二代棉铃虫发生较轻,二代棉铃虫残留虫量比常年虫量低。据统计,丰县二代棉铃虫总残留虫量为738.4万头、睢宁21.9万头、灌云189万头、阜宁241.6万头、大丰20.7万头、高邮84.2万头,与常年(1991—2005年同期平均二代棉铃虫总残虫数量)相比分别下降了75.6%、99%、90.45%、89.6%、99.48%、90.5%;加权平均每亩虫量为丰县16.34头、睢宁24头、灌云5.4头、阜宁30头、大丰0.3头、高邮15.3头,分别比常年下降35.9%、48.2%、89.04%、53.37%、99.2%、79.3%。  相似文献   

3.
针对安徽省抗虫棉田 2、3代棉铃虫测报调查中残虫数量少 ,推测蛾峰、卵峰误差大的情况 ,提出 2、3代棉铃虫测报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黄淮地区7月中旬-9月上旬是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危害期。因2009年套种棉田比例增加、且发育偏晚,第二代棉铃虫的残虫量较大,7、8月份的降雨较多,加之抗虫棉进人中后期的抗虫性能大大降低。据上述分析,今年黄淮地区第三、四代棉铃虫将会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相似文献   

5.
1.整枝。据调查,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一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2.5%及  相似文献   

6.
1994年以来,如皋市四代棉铃虫连年暴发为害,防治一般采取"五天打两头,全程药控"的对策,因而第一次防治时问的确定较为关键.而第一次用药防治时间又常常与三代玉米螟防治时间接近,故科学合理确定好这次防治时间,对确保两虫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1998年我们在重发的四代棉铃虫正常用药的情况下,三代玉米螟于不同时间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棉区第二代棉铃虫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为调整虫量梯度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在自然状况下对棉花的危害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Y)与百株虫量(X)的关系为Y=1.9312+0.0911X,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上,提出并制定了不同益害比下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8.
食料对棉铃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7.6℃的恒温条件下,应用昆虫种群趋势指数模型,研究豌豆、大豆、棉花等8种天然食料对棉铃虫各虫态发育进度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豌豆叶的棉铃虫发育进度最快,取食棉花的最慢,指数值的大小依次为豌豆>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花生>茄子;棉铃虫在长江下游小麦作物上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棉田第2代棉铃虫虫源主要来自非小麦作物田。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蕾,铃期的主要蛀食性害虫。一九七一年全国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我省七、八月份(即棉铃虫第三、四代)有些棉区也遭受危害。为了准确掌握棉铃虫各虫态历期给预测预报工作提供资料,进一步搞好防治,今年,我组采取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棉铃虫第一、二代虫态特点和历期进行了初步观察记载,现将有关材料整理如下; 一、第一代棉豁虫卵的历期以及形态特征: (一)历期: 今年黑光灯下四月二十八日始见蛾,五月十五日灯下第二次见蛾。在越冬蛹大量羽化的时候,于五月十九日和二十四.日分二批在观察圃烟草上定株定卵挂牌(即先定株编号,有卵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根据全省各地对棉铃虫一代残虫调查,结合棉铃虫长期发生规律、生态条件、天气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代棉铃虫在永济、临猗、盐湖等主产棉区中等发生;部分非抗虫棉田及茄果类蔬菜田偏重发生。二代卵盛期:运城、临汾在6月14日-25日,晋中、太原等地在6月22日~7月10日,发生期较历年提前3-5天。全省棉田发生面积100万亩,其他作物田发生250万亩。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穗虫是指玉米穗期,为害玉米雌穗的多种害虫的总称,有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黏虫、秋毛虫等。尤其是棉铃虫,近几年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又称钻心虫、棉桃虫、辣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和地区而异。在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翌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朝阳市位于北纬40°35′~42°20′,东经118°50′~121°20′,为古长城外高寒棉区,种植特早熟品种.棉花上棉铃虫年年发生,虽经大力防治,仍使棉花减产50%以上,有的地块绝收.1993~1998年均为偏重发生和大发生.不但危害棉花,其他作物如高粱、玉米、谷子、芝麻、花生、向日葵、番茄、菜豆、茄子、苹果等也受其害.棉铃虫在朝阳没有第一代发生,只有二、三代和少量四代,多年资料及研究表明,棉铃虫在当地不能越冬,二代棉铃虫的虫源来自外地,是由冀、鲁、豫迁飞而来.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从各代棉铃虫的接虫数量与残虫量的线性关系看,2代虫量呈对数增长,3、4代虫量表现为直线增长;Bt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幼虫数量与蕾铃被害率两项指标来把握,其2、3、4代虫量分别为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头、8头和10头,若以Bt棉的蕾铃被害率为防治指标,则依次为1.18%、2.70%3.30%。  相似文献   

15.
二代棉铃虫HcLiothis armigera(Hübner)是我区棉花的主要害虫。为了准确地发布超长期(一年)预报,控制二代棉铃虫的危害,我们对二代棉铃虫发生量的预报模型进行了探索。经实际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黑刺粉虱在宜都市每年发生 4代 ,越冬代在春季虫态单一 ,是全年最佳防治时期 ,第 1、2、3代低龄若虫高峰期为防治适期。控制黑刺粉虱田间虫量即能达到防治煤烟病的目的。采取村级统一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正> 1992年,为我省历史上罕见的棉铃虫大发生年,其中二代棉铃虫属特大发生,其发生范围之广、虫口密度之高、危害程度之重都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全省秋作物棉铃虫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棉田5100万亩次,绝收50多万亩,损失皮棉1.98亿公斤。一、棉铃虫发生特点 1.发生早、盛期长、世代虫态重叠。1992年二代棉铃虫棉田卵始见期一般在6月初,较常年早10—15天,落卵盛期持续10—25天之久。初孵幼虫6月上旬始见,历期达40天以上。自6月中旬以后,卵和各龄幼虫同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GK田、综防田、化防田各代棉铃虫幼虫残虫量比对照田减少81.82%~100.00%,差异极显著。棉花各器官的被害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田相比,2代棉铃虫发生期棉蕾、棉叶被害率减少92.30%~100.00%,差异极显著,3,4代棉铃虫发生期成铃、幼铃、蕾、花被害率减少35.43%~100.00%,差异显著、极显著。田间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为2代>4代>3代。但3,4代棉铃虫发生期田间幼虫残留量增加,棉花各器官被害率增大,因此还需适时防治棉铃虫。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简化,尤其连续秸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玉米苗期害虫呈上升态势,这一阶段害虫种类繁多,老虫危害逐年加重,薪虫不断增加,已成为玉米整个生育期病虫草防治的关键环节。主要种类有:地下害虫、瑞典蝇、蓟马、二代粘虫、二代棉铃虫,以及近几年新增的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等。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转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接虫量与残虫量的关系2代呈对数增长,3、4代表现为直线增长;转Bt棉田棉铃虫2、3、4代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8和10头或蕾铃被害率依次达1.18%、2.70%和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