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明确万寿菊栽培密度与鲜花产量形成的关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万寿菊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的单株花朵数、单花鲜重、单株鲜花重和鲜花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栽培密度为3 500株/667m2时,鲜花产量最高(为2 895.27kg/667m2),较其他密度处理有不同程度增产。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万寿菊生物学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龙江中部地区万寿菊合理栽培密度及群体活动,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万寿菊植株生物学性状和总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寒地万寿菊株高、茎粗、株冠直径和干物质积累均存在差异,且总产量差异显著,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05~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色素万寿菊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份供试万寿菊的农艺性状、色素含量及理论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万寿菊花瓣产量及叶黄素含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其中蒙菊的干花瓣产量最高(1891.35 kg/hm2),士杰3号次之(1831.35 kg/hm2);叶黄素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士杰常规2号(1.778 g/kg)、赤菊1号(1.648 g/kg)及士杰3号(1.623 g/kg),叶黄素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士杰3号(2.999 kg/hm2)、蒙菊(2.361 kg/hm2).从农艺性状、色素含量综合分析,士杰3号是优良的色素万寿菊生产栽培品种;蒙菊次之,可加大种植密度应用;士杰常规2号、赤菊1号、猩红4号可作为育种亲本再经进一步选育或培育,有望成为优良的育种原材料或常规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克山县自2005年招商引资引进万寿菊色素提取项目后,每年万寿菊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在实际生产中,万寿菊产量及色素含量不尽理想,万寿菊的产量及色素含量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万寿菊是以提取色素为目的的经济作物,在实际种植中,影响万寿菊色素产量和含量的因素很多,通过总结克山县的万寿菊生产,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供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5.
色素万寿菊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选择种植密度、氮、磷、钾肥等主要栽培因子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色素万寿菊产量与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决策出了平均产量2388kg/667m2以上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种植密度2654~2769株/667m^2,氮肥(N)3.65~3.99kg/667m^2,磷肥(P2O5)5.5~5.96kg/667m^2,钾肥(K2O)3.52~3.67kg/667m^2。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更好发掘玉米品种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丰乐303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栽培密度范围内,丰乐303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达到57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超过63 000株/hm~2时产量开始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空杆率、倒伏率和倒折率逐渐增大,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逐渐加重;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玉米抗逆性增强,病害减轻。[结论]丰乐303的最佳栽培密度为57 000株/hm~2。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不同密度处理绿豆的形态特征、产量的形成,以及这些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绿豆植株形态特征有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随密度增加,绿豆株高逐渐增加,基部节间茎粗逐渐下降,且这两个性状对密度的反应敏感,与密度相关差异显著。密度对绿豆有效分枝数、底部有效分枝高度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中,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以杂交油菜宁杂1号和宁杂3号为材料,研究一般肥力水平下,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间产量有极显著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密度、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密度与千粒重呈正相关,密度与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色素万寿菊覆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近年来东北地区色素万寿菊栽培面积发展很快,而生产中多采用传统种植管理方式,导致单产不理想,为充分发挥色素万寿菊的增产潜力和完善其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出地膜覆盖是东北地区色素万寿菊高产、高效栽培的一项有效措施,为大田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马铃薯栽培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7.5万~9.0万穴/hm2,植株长势、抗逆性表现好,产量高,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新品种临豆九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呈正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负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叶面积系数呈双曲线型增长,与大豆产量间也呈双曲线型关系;当密度为21.719 6万株/hm2时,可获得最佳理论产量3 925.99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小村红衣米花生为材料,研究了地膜覆盖、不同播期以及种植密度对红衣米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播种期和种植密度能显著影响红衣米花生的产量,二高山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播种期为4月5日,种植密度为5 500穴/667 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密度对油菜品种华油杂62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北地区,华油杂62的直播适宜密度为30万~45万株/hm2。在30万株/hm2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可达3 691.5 kg/hm2,但各农艺性状值并不是最高值。因此,合理密植,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是获取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良玉米品种特性,设置了2个密度水平,对7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密性评价。结果表明,增加密度对玉米的生育进程、出苗率、出苗整齐度无影响,对有效穗数、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茎粗及穗部性状有显著影响。适度增加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均有一定的增加作用,但不同品种增加密度后增产表现差异较大,仲玉3号、绵单1256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左右,中单901、绵单315稳产丰产性较好,适宜密度的弹性较大,密植可使二者获得更高的产量,协玉901、绵1304、蠡玉16号则需要适度密植。由此说明,合理密植是充分发挥品种特性、促进玉米增产挖潜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12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单种和套种模式下对其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种和套种模式下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差异较大。单种模式下承豆6号产量最高,套种模式下晋豆19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江苏省高砂土地区及相近生态条件下洋葱的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8种栽培密度、6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洋葱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密度和施肥量对紫阳洋葱产量、株高、假茎粗、一级鳞茎率有显著影响.[结论]紫阳洋葱在江苏省高砂土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41万~47万穴/hm2;施硫基高钾复合肥(N:P2O5:K2O=17:6:25)1350.0~157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环境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旱作农业和高粱机械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品种晋杂108号、汾酒粱1号、晋杂3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环境,即旱地、瘠薄地、水肥地,裂区为种植密度,设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粱12个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栽培高粱合理种植密度及最佳种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主要性状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相比水肥地种植环境,在瘠薄地和旱地种植环境下高粱株高降低,千粒质量减少,产量下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降低,而穗柄长随密度增加而增长,其中,正常水肥地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108号产量达到最高(7 143.7 kg/hm2),瘠薄地处理条件下汾酒粱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1 177.2 kg/hm2),旱地环境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34号产量表现优异(799.5 kg/hm2)。说明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机械化栽培高粱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大垄双行,整薯播种。在同一密度下对不同行距间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旨在为马铃薯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株·m~(-2)和9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都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在7.2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同一密度下,淀粉含量随行距增加变化不明显,大部分维持在15%~16%之间。总体来看,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