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北盘江中游花江峡谷段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15个样地2012年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监测,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分析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各小气候因子及土壤水热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小气候质量最好的是无石漠化环境;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多数环境因子质量并非直线下降,而是出现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潜在、轻度石漠化受人为干扰最多,小气候质量不高且不同季节表现紊乱;部分强、中度石漠化环境因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较少的人为干扰,小气候效应开始凸显,整体生境朝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为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生境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典型小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及对小生境的资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主要有石面、石沟、石隙、石台、石洞、土面6种小生境类型,植物群落以灌木类占绝对优势,草本、乔木类次之,金花小檗、五节芒和铁仔等作为优势种存在。物种多样性从土面到石洞小生境逐渐趋于简单化,不同小生境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呈显著差异(P0.05),植物群落综合利用生境程度受各生境土壤容重及厚度、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同小生境中物种多样性与植株生长特性受土壤容重、厚度、有机质和有效氮影响显著,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研究区内土面与石沟小生境在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作为首选生境类型。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不同降雨强度中度石漠化地区氮、磷、钾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中度石漠化山地N、P、K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中N、P、K流失浓度,K>N>P,且径流中N和K的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流失没有明显下降.随着降雨历时,径流中的N、K浓度波动性较小,而P波动性较大.不同雨强,营养元素间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杨凌观测站及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站数据分析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外的空气温度均呈正弦曲线分布,白天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变化主要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夜晚室内温度主要受地面温度影响。日光温室内地温呈正弦曲线分布,温室内地温的热量来源主要为室内空气发出的长波辐射。室内外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余弦曲线分布,日光温室内空气湿度变化为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日光温室内光合有效辐射及CO_2呈反相关关系,光合有效辐射呈正弦曲线分布,CO_2浓度呈余弦曲线分布。  相似文献   

6.
选择关岭花江和清镇红枫湖典型石漠化工程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流域治理不同时段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样方监测手段,分析工程实施前后工程治理不同阶段治理区石漠化变化特征及年变化率差异.结果表明,经过工程治理后,两个治理区石漠化面积均减少,石漠化年变化率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一般在工程实施后第5年石漠化变化最明显.石漠化强度不同,治理成效也有一定差异,石漠化较弱的清镇治理区石漠化年变化率明显高于石漠化较强的花江治理区,说明石漠化越严重,治理成效越小,难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为11%和14%.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基本性质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碳酸钙含量、颗粒组成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闽侯典型冷浸田为例,通过连续两年定位监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与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与农田小气候生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动较大,且主要发生在地表之下0-50cm,而相应的冷浸田地下水位波动较小,主要分布在地表之上10-40cm,较灰泥田常年平均高出49.3cm。冷浸田地下水还原性物质总量是灰泥田的2.8倍,Fe2+则是灰泥田的1.8倍。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年均值较灰泥田降低26.9%,达显著差异水平。冷浸田单季稻生育期(6-10月)平均地表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分别比灰泥田低0.4℃、0.4℃、0.5℃、0.6℃,尤其是9-10月的抽穗灌浆期地温与灰泥田差异进一步加大;其单季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均也较灰泥田低0.6℃。山垄冷浸田地下水位高并伴随强还原性、较低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水稻生育后期地温下降较快是区别于非冷浸田的重要生境特征,这可能是冷浸田生产力低下的综合原因。基于冷浸田生境特征,从工程与农艺措施等方面提出治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葛藤不同种苗的建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葛藤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最佳种苗建园方式,对葛藤分根苗、压条苗、扦插苗进行了随机区组种植试验及扦插苗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采取地膜覆盖的条件下,分根苗成活率最高,其成活率分别是压条苗、扦插苗的1.6倍和1.9倍,不同种苗定植后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采取地膜覆盖后,扦插苗的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5%,地上部分主藤生长量平均为79.17cm,是不覆盖地膜(平均8.94cm)的8.86倍。经综合分析,在石漠化地区以选择扦插苗地膜覆盖建园为宜。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生态治理措施,分别不同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进行分类治理,为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7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了石漠化率和植被盖度的季节性动态研究,结果显示:封育林5种模式的季节性石漠化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规律,纯林模式落叶树种的季节性石漠化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混交林模式中季节性石漠化率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贵州石漠化治理情况和碳汇贸易在贵州的发展现状,着重从石漠化治理外部性、开辟新融资渠道、开展碳汇项目所需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激增等角度论述贵州石漠化地区开展碳汇项目的可行性。并就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项目将会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在贵州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是可行的结论。建议尽快开展试验示范研究,解决碳汇监测方法、额外性论证以及能力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为更好地认识石漠化发生的成因、演替模式、驱动力因子及相应的生态重建技术、模式,根据岩溶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研究重庆岩溶地区地质背景和分析土壤类型,对重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类型和等级进行了简单划分,依据重庆岩溶地区自身特点,借鉴近年来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成果,提出了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丙国 《北京农业》2012,(33):68-70
介绍了湖南省新宁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的技术方法,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认真调查了新宁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和建议,为新宁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毕节鸭池中度石漠化示范区为例,根据小生境的形成原因、外部形态特征、面积比例的量化指标等将中度石漠化生境划分成石面、石沟、石隙、台地、石洞、土面6种小生境类型。分别测定了各样地中各小生境的数量和面积比例,并绘制了小生境类型图。利用不同面积比例的样地,研究了不同小生境的分布格局、破碎化、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丰富度以及不同小生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等;阐明了中度石漠化地区小生境的类型特征及空间格局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发展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业务.对解决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石漠化地区发展农地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平果、宜州等典型石漠化样地采样,分别对不同样地的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全磷、有效磷含量与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坡向、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南坡>北坡,任豆>封山育林>吊丝竹,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脲酶活性与磷含量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监测指标。[结论]只要停止过度的人为干扰,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会得到逐步的恢复,如果措施得当,采取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手段,则会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生态工程治理下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ASTER与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在各项生态、石漠化专项工程治理下贵州石漠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的35 920 km2增加到2005年的37 597 km2,2010年减少到36 473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2000-2005年、2005-2010年间的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0.6%.2010年石漠化遥感监测实际值比预测值低1 125 km2,说明在各项生态工程特别是石漠化专项工程的综合治理下,贵州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等级逐渐降低,但治理工程实施年限短,治理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