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辽地区沙地果园改土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沙地建果园的关键在于加强土肥管理,采用挖沟栽植、压绿肥、树盘覆草(生草)、抽沙换土、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相似文献   

2.
选择6种不同植物及配置方式的林型,以流动沙地为对照,测定研究了陕北风沙区铁路防风固沙林在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改良沙地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的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结构的混交型铁路防风固沙林可低风速40.8%~78.9%,输沙量降低55.5%~98.1%,明显改善小气候条件,调节温湿度,对沙地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防沙治沙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项防治技术措施中,以植物治沙应用最为普遍。同机械沙障和化学固沙等措施相比,植物防风固沙具有成本低、效果好,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的特点。用植物固定流沙不仅简单、经济,而且更加持久和稳定。植物可以改良流沙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过程;一旦沙地植被形成后,可以改良附近地段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植物还可以提供饲草、燃料、木料、肥料、药材等多种产品。  相似文献   

4.
不同树种的固沙林地,其有机质含量和沙地颗粒组成及对植物群丛的形成演替、沙地改良等作用,都有明显不同。了解各固沙树种对沙地性质的改良效果,对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提高造林质量,加速改造沙地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红石峡实验林地,六种主要固沙先锋树种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etMey.)、踏郎(H.mougolicum Tur.)、紫穗槐(Amorpha,futicosa L.)、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Pall.)Lam.)、酸刺(Hippophae rhamnoides L.)、沙柳(Salixpsammophila Wanget yanger.)的林地有  相似文献   

5.
不同方法提取三种生态型沙地云杉总DNA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云杉为内蒙古特有树种,干旱适应性强,是我国西部重要造林树种。在长期适应干旱生态条件的过程中沙地云杉形成了紫果型、绿果型和红果型3种生态型。前期研究证明:紫果型沙地云杉有更强的抗旱能力,绿果型抗旱能力弱,红果型处于二者之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渡类型。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沙地云杉总DNA的提取过程、方法,并对已知的植物DNA提取方法作了针对性的改良;对实验过程提取DNA的影响作了分析。为今后针对进行沙地云杉的植物基因研究和生物工程打下基础,对扩大沙地云杉造林面积和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紫穗槐是1953年从冀西引进我区的灌木树种。20年的栽培实践证明,它不但在我区的低湿沙地生长繁茂,而且在干旱的流沙地上亦然生长良好。据红石峡多年来的造林试验,在流沙地迎风坡2/3以下处栽植的紫穗槐,当年成活率达95%,高生长平均达38厘米,第二年保存率仍在90%,生长良好。栽后第三年即可郁闭成林,初步固定流沙。紫穗槐不但是一种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优良树种,而且它的枝叶还能作肥料和饲料,所以,也是一种高效优质绿肥和营养较好的饲料植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樟子松被广泛应用在沙地造林中,但对樟子松在沙地改良中的应用缺少系统性研究。因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经验,就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沙地人工群落构建技术、沙地樟子松林经营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并得出在沙地改良中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樟子松的沙地适应性,应用生态恢复理论及先进营林理念,合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快沙地改良的速度,稳固沙地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胡枝子是豆科落叶丛生小灌木,别名扫条、随军茶。茎多直立,高2—3米。耐干旱,耐瘠薄.它在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各省山地都有自生,为“三北”地区的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及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植物。也是我区山区、沙地造林的优良灌木树种之一。为给广大农牧民造林提供优质壮苗,现将胡枝子播种育苗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绿肥是一项很重要的有机肥科,一千四百年前的《齐民要术》中就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的经验。施用绿肥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它有助于从根本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大寨采用“稿秆还田”等办法,增施有机肥,建设“海绵田”,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单靠草木绿肥和水面绿肥,仍  相似文献   

10.
那不斯莱自然保护区作为沙地里干旱沙丘、湿地与水域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模式。通过那不斯莱自然保护区的封沙育草、人工植树种草等人工恢复植被措施,使沙地植被覆盖率提高30%,林带附近风速降低52.9%,水面蒸发降低55.4%,空气湿度提高0.2%-1.1%,同时也提高了沙地肥力,保护了珍稀的残遗植物荷花、鸡头米等。  相似文献   

11.
沙质荒漠化土地生物沙障结构与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1994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的颁布,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2].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174.3万km2,每年沙化面积3 436 km2.因此防治荒漠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辽西北风沙土改良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对辽西北风沙土经过3种绿肥改良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及对在改良的地块上栽植平榛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良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容重变小、总孔隙度增大、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通气度均有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大幅提高,栽植的平榛长势良好,产量可观,经济效益显著,这种改良利用模式为辽西北风沙区土壤改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库区内农业种植施肥策略直接影响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成效。以长县县合溪水库库区为例,选择库区内香樟、银杏和榉树等3种主要种植苗木为田间试验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壤肥量策略(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与苗木生长和需肥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略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明显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土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处理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有利于减少土壤氮素流失,但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土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套种绿肥处理对于苗木茎粗、新梢粗度和新梢长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校园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武汉大学校园中心湖、珞珈广场、星湖、世纪广场绿地等4处植物群落调查,分别对这些植物健康状况、乔木胸径、灌木冠幅、群落结构进行了讨论。提出校园绿地在以2~3种乔木为基调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珍稀濒危植物、奇花异木的引种栽培,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植物配置在增加植物层次的同时,考虑校园绿地的使用功能以及植物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5.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16.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有:沙地综合治理模式、荒漠化土地立体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滩地混农林业模式、沙区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以两年生温州密柑幼树为试材,进行了以修剪为主,配合施肥及间作绿肥等措施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度修剪配合勤施薄施氮肥及间作绿肥等措施可以显著地促进枝梢生长和分枝数的增加。为温州蜜柑提早成形、提早结果提出了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农林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在示范区建设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改变以往造林树种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通过改造和新建农田林网,绿洲外围营造防风基士林带和封沙育草等措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辽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进程 ,已成为辽宁北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因素 ,并对沈阳等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辽宁省沙漠化土地面积约 2 0 .13万hm2 ,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康平、彰武、法库、昌图和西部的阜新、北票等地区。其中受科尔沁沙地影响而形成的风沙地占沙漠化面积的 80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沙漠化的危害造成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中细粒物质减少 ,粗大粒级物质增多 ,形成地表粗化过程。有机质含量从沙化初期的 1.4 0 2 %减少到 0 .4 12 % ,到严重沙漠化阶段可减少到 0 .0 95%。调整土地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恢复与营造人工植被、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控制人口增长、改变能源结构 ,是我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