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三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3.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珍汕97不育系,是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用“野败”作母本,与“珍汕97”作父本杂交,并连续回交育成的。在我区栽培:4月21日(扌布)种,5月15日移栽,7月6日左右始穗;5月26日(扌布)种,6月14日移栽,7月31日左右始穗;6月10日(扌布)种,7月4日移栽,8月12日左右始穗,(扌布)种至始穗分别为76天、66天和63天。全生育期约110天,(尸专)早秈迟熟类型。株高70厘米左右,主茎叶片数14—16片,叶型窄、外、直挺,每穗90粒左右,千粒重25—26克,开花性好,开颖时间均可达4小时。不育性(禾文)定,可恢复性良好,配合力强,能抗初瘟病,是一个适应我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罗俊 《吉林农业》2002,(12):20-20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8.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9.
<正>高产与低产是相对而言,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产量节节攀升,在同一地区人们对高产、低产的认识也随之变化。根据当前的小麦生产水平,本文试图探讨亩产500~750公斤的小麦精播高产技术。一、播量与产量小麦高产三因素,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通俗的说法是:穗多、穗大、粒饱、产量高。小麦是分蘖作物,分蘖可以成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如果播量过大,分蘖瘦弱,也会少成穗、成小穗甚至全部  相似文献   

10.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不同播种量对焦作市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宽窄行(13 cm×20 cm)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适宜的播种量,特设计了播种量对焦作市小麦生长的综合效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单株分蘖数从有效分蘖固定后表现出处理之间差异,增加播量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减少了有效穗群体。开花期及以后,B1、B2处理的生物产量均显著超过了CK处理。B1、B2处理与CK处理和B3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播量以不超过10 kg/亩为宜。  相似文献   

12.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掌握我省几个主要小麦品种(郑引一号、七○二三、百泉41、郑州761)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看苗管理提供依据。二、基本方法1、定株记载:在高产试验田中选数畦(约一分地),适当加大(扌布)量,出齐苗后人工间苗,使每六平方市尺内多穗型品种有100苗(合每亩10万基本苗)大穗型品种畄140苗(合每亩14万基本苗)在此样段内选定10—15株作上标记,进行定株记载。详细记载各株主茎及较早出现的几个大蘖各叶片  相似文献   

14.
小麦高产栽培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随着肥力和产量水平的提高,适当降低基本苗,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但减少基本苗必须以满足适宜的穗数为前提。因此,必须掌握分蘖成穗规律及分蘖幼穗发育特性,才能在高产栽培中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为此于1982~1984年在重庆北碚对几种不同分蘖类型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春季管理的中心目的,是要巩固早期分蘖,促进幼穗分化,提高分蘖成穗,力争穗多、穗大、高产、不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_0)、灌1次水(W_1)和灌2次水(W_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_1处理产量与W_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_2、W_1和W_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相似文献   

17.
小麦茎蘖成穗率与产量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产量的关系,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分蘖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帝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应对水稻生产过程中频发的旱涝状态,在自然旱涝反复发生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干旱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湿润育秧宽窄行移栽和湿润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水稻关键生长期根系、叶片、株高、分蘖数及穗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处理水稻的根、茎、叶、分蘖数及穗长等形态特征最好,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水稻形态生长情况较差。地膜移栽处理有利于水稻适应频发的旱涝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冀中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生产试验,在适期播种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的分蘖力不同,高产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其中,邯4564分蘖力较强,基本苗数量在150万株/hm~2为宜;邯麦16号分蘖力中等,邯麦13号分蘖力一般,基本苗数量在300万株/hm~2为宜。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品种单株分蘖与成穗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邯4564的分蘖力和分蘖成穗数影响显著,对分蘖成穗率影响不明显;对邯麦16号的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影响显著,对分蘖力影响不显著;对邯麦13号的分蘖力、分蘖成穗数和成穗率影响均为显著。从单位面积穗数的构成分析,成熟期的单株分蘖95%以上来源于冬前分蘖,春季分蘖成穗很少。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并注重培育冬前壮苗,保证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临优7287’为材料,采用连续挂牌标记法,研究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期越晚,分蘖数越少。10月13日和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无分蘖的株数达50%以上;播期对小麦主茎及分蘖的产量性状影响均表现为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分蘖。10月13日播种的小麦主茎穗粒数最多达37.2粒,10月3日播种分蘖为1的小麦主茎千粒重最高为45.56 g;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麦谷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麦谷蛋白含量最高达4.40%,10月8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总蛋白含量最高为12.33%;分蘖加工品质优于主茎。10月3日播种分蘖为2的小麦Ⅱ蘖和10月13日、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Ⅰ蘖评价值最高均为50;不同播期小麦均表现为分蘖淀粉糊化特性优于主茎。因此小麦生产上,应选用多穗型品种,通过必要栽培管理措施,保证低位蘖成穗,不仅高产而且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