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用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省玉米春播生产条件下,试验以丹玉90、丹玉68、丹玉86等3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了春玉米覆膜移栽、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生育进程、株高增长的特点、植株性状差异与稳定性状以及产量表现,为开发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多熟制生产条件下 ,本试验以“掖单 1 3”、“苏玉 9号”、“农大 31 38” 3个玉米品种为试材 ,分别设置了春玉米覆膜移栽、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 3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生育进程 ,根系生长、株高增长及叶片生长等方面的生长特点 ,植株性状的差异与穗部性状以及产量表现。以期为开发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及其提高多熟制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春玉米不同品种及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熟制生产条件下,本试验以“掖单13”、“苏玉9号”、“农大3138”3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了春玉米覆膜移栽、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生育进程,根系生长、株高增长及叶片生长等方面的生长特点,植株性状的差异与穗部性状以及产量表现。以期为开发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及其提高多熟制生产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春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适合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沿江地区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的生育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春玉米营养钵苗+地膜、塑盘苗+地膜、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直播4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植株的生育进程、株高增长、叶片生长、群体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春玉米田杂草防治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春玉米田杂草防治关键期,2013年和2014年通过不同时间除草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春玉米田杂草防治关键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杂草以稗草、藜、苘麻为主,发生密度在100株·m~(-2)。出苗后21d之前除草玉米产量与无草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出苗后28d除草玉米产量和无草对照差异显著,可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根据试验结果,春玉米杂草防治关键期为玉米出苗后21~28d。为了将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最好在玉米出苗后21d之前对杂草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7,(5):36-39
利用3种不同的施药方式对玉米田杂草进行防除试验和对玉米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米苗后两次用药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苗后一次用药次之,播后苗前施药对杂草的防效最差,施药后35 d 3种施药方式对杂草鲜重的防效分别为99.1%、89.2%~89.7%和63.5%。3种施药方式均对玉米安全,无药害。苗后两次用药对玉米的株高、鲜重及产量均无影响,产量与人工除草相当,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种植方式及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主栽品种兴垦3号(半紧凑型)和江单1号(紧凑型)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常用的5种栽培方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50cm小垄栽培方式、1465栽培方式、130...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华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鲜穗或籽粒产量角度考虑,华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而从鲜穗种植效益角度考虑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鲜食糯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设2000,2500,3000,3500,4000和4500株/666.7m^2共6个密度,研究密度对鲜食糯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低密度稀植条件下,糯玉米双穗率较高,但第二果穗易出现畸形,难以形成有效产量。在高密度条件下,糯玉米产量较高,但果穗短,秃顶长,商品外观性差。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合理,既能保证糯玉米取得高产,又能保证糯玉米果穗加工或鲜食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播种密度对胡麻田杂草发生以及胡麻产量的影响,为胡麻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胡麻不同播种密度(45、60、75、90、105、120 kg/hm~2)对胡麻田杂草发生以及胡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胡麻播种密度与杂草发生量关系密切,播种密度越高,杂草发生越少。胡麻播种密度对胡麻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胡麻产量逐渐降低,主要是由胡麻密度越高,倒伏越严重,造成的减产率越高所致。[结论]综合胡麻密度与杂草发生、产量构成的关系并考虑倒伏因素,甘肃省中部地区胡麻种植的适宜密度为60 kg/hm~2。  相似文献   

14.
1999~2000年进行了90%盖萨林水分散颗粒剂(WG)防除春玉米田杂草的效果及对春玉米的安全性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90%盖萨林WG对春玉米田的藜、本氏蓼、反枝苋、龙葵等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而对苍耳、苘麻及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差。春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适宜的用药量为90%盖萨林1620~1890(g·ai)/hm2(有效成份用量),对阔叶杂草总的株数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在上述推荐剂量范围内对春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宜糯玉米种植的密度。[方法]选用金糯628作试验材料,设置37 500、45 000、52 500、60 000株/hm~24个处理,分析糯玉米的穗部性状、农艺性状。[结果]种植密度影响糯玉米的穗长、果穗率、经济效益等,种植密度在52 500株/hm~2时,合格果穗率、一级果穗率较高,经济效益高。[结论]在糯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56-357,359
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各代次在玉米、棉花上的分布转移规律不受玉米栽培方式的影响 ,一致表现为 :1代基本上发生在玉米田 ;2代期有少量转入棉田为害 ,但仍以玉米田为主 ;3代期大多数转移到棉田为害 ,成为危害棉花的主害代次。从发生为害的数量来看 :1、2代亚洲玉米螟的差异不大 ,但在 3代期的棉田内发生了分化 ,春玉米直播类型区棉田的亚洲玉米螟百株虫量和铃害率分别为春玉米移栽类型区的 2 .12倍和 3 .2 0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移栽玉米田内的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加快 ,收获期提前又与 2代亚洲玉米螟最易受损的化蛹高峰期吻合 ,加之玉米收获物提早离田带走部分虫体等因素起了压低棉田 3代虫源基数的作用所致。通过调查还发现 ,春玉米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对玉米来说 ,兼有节约用种量 ,解决苗期鼠害 ,苗床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生育期提早 7d左右 ,最终产量增加一成以上等效应  相似文献   

17.
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宪  金玉美  连海明  王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584-2584,2596
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覆盖对杂草数量和夏玉米产量有明显影响.与传统处理相比,常量小麦秸秆覆盖可减少25.5%的杂草数量,而加倍的覆盖可以减少杂草数量62.4%.小麦秸秆常量覆盖和加倍覆盖可使夏玉米分别增产10.7%和3.4%.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沟播,垄作、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垄作和沟播较平作处理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使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沟垄栽培具有一定的集水作用,千粒重增加,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穗部性状较好,垄作和沟播产量比平作分别增产4.01%和2.27%。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贵州省荔波县秋延后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不同覆膜方式及种植规格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及种植规格对鲜食玉米农科糯336的植株性状、果穗性状、果穗产量及经济效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全膜覆盖,且种植规格为(40+80)×33 cm(51 000株/hm2)和(60+80)×28 cm(51 000株/hm2),鲜食玉米农科糯336的综合性状均较优、果穗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高,适宜在当地同类型气候种植区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藜麦苗菜的适宜采收期,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大棚种植、大田种植两种模式,副区为忻藜1号、忻藜6号,JLSP三个品系,裂区为22 d、30 d、38 d、46 d四个采收期,比较两种种植模式下不同采收期藜麦苗菜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结果显示,随着采收期延迟,藜麦苗菜株高、鲜质量、纤维束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升高;大棚藜麦苗菜株高、鲜质量、维生素C含量高于大田种植,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大田种植,忻藜1号营养品质优,忻藜6号鲜质量高,因此,本地区大棚藜麦苗菜采收期为30~38 d,大田藜麦苗菜采收期为3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