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与诸葛菜的几种分子标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随机引物,简单重复序列,微卫星DNA重复序列,rDNA-ITS)比较研究了白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亲缘关系。RAPD分析表明,诸葛菜与白菜型油菜PCR产物相似性只有10%左右;简单重复序列(SSRs)标记中引物B.n.12A的PCR产的表明诸葛菜与白菜型油菜有明显差异,诸葛菜没有扩增产物,白菜型油菜具有明显的扩增产物;引物ITS4-IT5的PCR产物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说明白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亲缘关系不是很近。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讨论了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取样分析,比较了诸葛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在石灰土上的无机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诸葛菜有极强的耐低浓度的P、K、B、Zn、Mn等的能力。对Na和Cu有拒吸作用。这种能力是诸葛菜的喀斯特适生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系谱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油菜种植历史悠久,各地生态条件和栽培制度复杂,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油菜品种资源。本文仅就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就其亲缘关系进行了系谱分析,以供油菜育种工作的参考。 一、我国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亲缘 甘蓝型油菜(B.napus)原产欧洲。我国种植的甘蓝型油菜是在三、四十年代分别从日本和英国引入(刘后利:1984,《作物学报》10(1):16页)。1953年甘蓝型油菜品种胜利  相似文献   

4.
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属间远缘杂交授粉子房离体培养研究中,观察到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杂交结实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双受精前雌雄不亲和性,本实验采用60ppm的赤霉素、100ppm的甘氨酸涂抹油菜柱头、10ppm的H_3BO_3 5%的蔗糖涂抹去掉柱头的油菜花柱和蒙导法。赤霉素效果最好,获10粒种子,甘氨酸有一定效果得到3粒种子。而截去柱头和蒙导法均未见效果。在获得的13粒发育不全种子中,7粒种子萌发成苗。幼苗形态介于油菜与诸葛菜之间。  相似文献   

6.
以甘蓝型油菜(AACC,2n=38)品种Oro与诸葛菜(OO,2n=24)属间杂交F4世代中出现的五倍体单株(AACCO,2n=50)为起始材料连续自交选育、鉴定,直至获得F12群体。各F12株系间表现一定的形态差异, 但株系内植株形态特征一致。细胞学观察表明85.3%的F12单株具有与甘蓝型油菜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PMCs) 减数分裂中正常配对和分离;其余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7、39和40;红紫色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有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会出现微核。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未检测出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但AFLP分析表明存在渗入的诸葛菜DNA片段。F12植株的脂肪酸组成及硫苷含量表现较大的变异, 有的植株油酸含量高于Oro而硫苷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过程中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认识反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的花粉与柱头间认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油菜柱头接受诸葛菜花粉后,个别提前萌发的花粉管能进入柱头,但当花粉大量萌发后,花粉管则不能进入柱头,在柱头表面出现爬行、扭曲、肿胀、产生分枝等不亲和现象.诸葛菜柱头接受油菜花粉后,多数花粉不能萌发,少数花粉管一旦萌发,即能顺利进入柱头。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属间体细胞杂种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新疆野生油菜体细胞杂交产生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NO CMS和NSa CMS。用隐性核不育材料的保持系,波里马CMS和陕2A CMS的保持系,波里马CMS和陕2A CMS的恢复系对NO CMS和NSa,CMS测交,结果表明,NO CMS和NSa CMS是恢保关系明显不同于陕2A CMS和波里马CMS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O和NSa可育自交后代育性表现3(可育):1(不育)分离,初步认为不育性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属常异交作物。据以往研究,其自交结实率,一般在70%以上,高的可达80—90%。说明甘蓝油菜的自交亲合性较高,不同品种类群间表现有差异。欧洲类群(B.-napus L.)和日本类群(B.napella Chaix)表现差异十分明显。刘后利等(1962)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实为以自交为主的常异花授粉作物,自交时能正常结实,并且后代生长发育正常,无显著生活力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11.
据刘后利等的工作表明:利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种,增产效果达10—30%;但自交不亲和系需靠“剥蕾授粉”保存和繁殖,应用于大田生产时费时费工,故有必要寻找新的经济有效的繁殖方法。 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被应用于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快速繁殖。在油菜方面,  相似文献   

12.
油菜、棉板地套栽油菜的高产技术············……(3 .73)甘蓝型油菜隐性胞核不育材料双低转育研究免耕栽培对土壤水分和油菜产量的影响…(3 .74) ·····················,······················……(l .1)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I·Nca甘蓝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l,7)型油菜异核型雄性不育材料选育初报不同甘蓝型油菜种子脂肪酸的积累及药剂对其······················,·····················……(41) 含量…  相似文献   

13.
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已有了细致的研究(见Robbelen和Thies,1980综述)。甘蓝型油菜(染色体组成为AACC)的芥酸含量受两个基因控制,白菜型油菜(AA)的芥酸含量受一个基因控制。Harvey和Downey(1964)从逻辑上推断,双二倍体甘蓝型油菜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14.
红光和蓝光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和黑籽粒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种子发育时期用红光和蓝光处理植株,待种子成熟后,分别测定其种皮中的PAL活性及蛋白质,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蓝光可降低PAL活性,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PAL活性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有影响,且对黄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种子无机磷含量变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微量比色法对10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种子无机磷含量进行初步检测,发现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无机磷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品种的成熟种子中无机磷含量为0.2-0.4μg/g,有2个品种的无机磷含量达到0.7μg/g,1个品种超过1.1μg/g。  相似文献   

16.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明确油菜新种质表型变异水平,筛选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新型甘蓝型油菜54个品系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性状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9%,遗传多样性指数1.64~2.04;2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6。其中角果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生育期、有效分枝高度、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等7个性状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水平,表明芥甘种间杂交能够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2)主成分分析将44个表型性状转化为10个综合指标,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芥酸、亚油酸、油酸、蛋白质、含油量等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是反映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特征的主要差异指标,表明通过这些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可获得目标品系。(3)受甘蓝型油菜定向选育的影响,本试验参试材料具有偏向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点;聚类分析综合44个表型性状将54个参试油菜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29个品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聚为一类,代表了甘蓝型油菜亲本群;18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远,营养生长无优势,产量较低,综合性状较差;7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近,表现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和丰产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可作进一步选育对象,为西藏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盛花期油菜绿肥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和后茬花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油菜作为绿肥对土壤微生物和后茬花生生长的影响,选用种子硫苷含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盛花期地上部作为绿肥,以盆栽方式模拟绿肥归田。结果表明:相比低硫苷甘蓝型油菜,高硫苷的芥菜型油菜不同生育期植株硫苷含量相对较高,花期植株硫苷含量差异显著。模拟还田后30d内,两类油菜植株体内硫苷的降解产物异硫氰酸酯(ITC),均在20d时出现最高峰值。芥菜型油菜硫苷含量高,作为绿肥用其抑制细菌和真菌的能力较强,而低硫苷甘蓝型油菜肥用,对真菌无抑菌能力。芥菜型油菜还田能促进后茬花生生长,花生有效根瘤数和单株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1.4%和7.1%,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白菜型无花瓣油菜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我国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余井花籽和国外白菜型油菜品种Am032中同时发现了无花瓣突变体。通过对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与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及正常油菜器官形态的鉴定和比较,认为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花瓣缺失突变机制与甘蓝型油菜不同,白菜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有花瓣转变成雄蕊的现象,推测白菜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可能与花器官同源异型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油菜作为绿肥对土壤微生物和后茬花生生长的影响,选用种子硫苷含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盛花期地上部作为绿肥,以盆栽方式模拟绿肥归田。结果表明:相比低硫苷甘蓝型油菜,高硫苷的芥菜型油菜不同生育期植株硫苷含量相对较高,花期植株硫苷含量差异显著。模拟还田后30d内,两类油菜植株体内硫苷的降解产物异硫氰酸酯(ITC),均在20d时出现最高峰值。芥菜型油菜硫苷含量高,作为绿肥用其抑制细菌和真菌 的能力较强,而低硫苷甘蓝型油菜肥用,对真菌无抑菌能力。芥菜型油菜还田能促进后茬花生生长,花生有效根瘤数和单株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1.4%和7.1%,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的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芽种子的子叶中提取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研究比较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莱与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以及天然甘蓝型油菜同工酶的模式。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的同工酶带是两个亲本的综合。但有些例外,这种例外可能是亲本中预先存在的变异。过氧化物酶带(第三条带)可能是白花齐蓝所特有。这条带可使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区别开来。根据综合比较,进行表型分类也证实了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分为明显的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