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雏鸡混合感染IBDV与CAV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AV感染组、IBBDV感染组、IBDV-CAV混合感染组。选择IBDV发病严重期(6日龄)与CAV发病严重期(13日龄)测定并计算各组鸡的法氏囊、胸腺和体重的比值;分离外周血、法氏囊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加入适量的刀豆蛋白(ConA)和商陆凝集素(PAM)作为有丝分裂刺激原,利用MTT法检测实验鸡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统计死亡率,绘制死亡曲线。研究发现,IVDB与CAV的混合感染较单独感染严重降低了感染鸡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功能,并同时增强了IBDV或CAV的致病力,出现两次死亡高峰,病死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感染IBDV雏鸡外周血液变化,采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和针挑血滴法,对人工感染IBDV30日龄雏鸡后72h、96h、120h外周血液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中性WBC、淋巴细胞减少,嗜碱性WBC增加,血凝时间延长。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而嗜酸性WBC、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说明人工感染IBDV后,对雏鸡外周血液确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工感染IBDV雏鸡血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IBD人工发病雏鸡血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雏鸡在发病过程中血清钠、钾、氯及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病鸡存在有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的病理过程,提示选用合理的水电解质溶液对患鸡实施维持治疗,将有助于控制鸡IBD的死亡率,减少由IBD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雏鸡在感染IBDV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陈龙 《畜牧兽医学报》1998,29(3):280-284
在经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30~59日龄AA鸡研究了感染IBDV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以IBDV攻毒前1天到攻毒后头5天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RBC-CR1花环率降低或显著降低,而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没有类似变化,高于B组,明显高于A组,以后A和B组逐渐回升到攻毒前水平。A和B组RBC-IC花环率在IBDV攻毒后第5天明显降低,均显著低于C组水平,以后A组仍处于较低水平上变动,B组即逐渐回升,三组比较,A组仍低于C组,同时也低于B组。  相似文献   

6.
120 羽30~59 日龄 A A 鸡,随机分未免疫感染组( A 组)、免疫感染组( B组)和未免疫未感染组( C组),每组40 羽,研究了感染 I B D V 后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肿瘤坏死因子α(tum or necrosis factorα, T N Fα)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 O)自由基水平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攻毒后的3~4 d, A 组血浆前列腺素 E2 (prostaglandin E2, P G E2)上升或明显上升,高于或明显高于 B 和 C 组, B组虽也见上升但多数与 C组无明显差异,5 d 后3 组均下降,同期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血栓素 B2(throm boxane B2, T X B2 )除在攻毒后第3 d C组明显高于 A 组和 B组以及攻毒前水平外,其他时间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A 组和 B组的6酮前列腺素 F1α (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 P G F1α)在攻毒后头5 d 内升高,但组间无差异。攻毒后第1 d, A 组血浆 T N Fα即表现较大的变化,至第3 d, A 组和 B组 T N Fα显著高于 C组,血浆 N O 则表现为在攻毒后第3 d, A 组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对40只无IBDV母源抗体的白来航雏鸡于1日龄时感染了IBDV。染毒后第7天发现,病雏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而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本试验还首次发现了鸡传染性氏囊病时胰腺的病理性损伤,并证明由胰腺病理性损伤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是导致本病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无IBDV母源抗体的1日龄健康滨白公雏接种IBDV后,于不同时期检查其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IgG,IgM和IgA生成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1日龄IBDV感染全身及局部免疫器官组织中三种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鸡,呈现体液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表达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的两种火鸡疱疹病毒(HVT)重组体vHVT001和vHVT002。用其接种1日龄雏鸡以评价它们对IBDV52/70株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RB1B株攻击的保护效果。在IBDV攻击中,vHVT002免疫鸡能预防死亡和法氏囊肉眼病变,具有良好的保护力,以10^5PFU免疫能达100%、10^4PFU免疫能达60%保护,而用vHVT001免疫只获得较低  相似文献   

11.
12.
感染IBDV雏鸡血液激素水平和ANAE阳性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分泌活动及细胞免疫反应在鸡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中的调节作用机制而进行了本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后1~5d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免疫攻毒鸡(B组)血浆皮质酮均明显上升,而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则否。A、B、C3组血浆T4水平攻毒前后无明显变化,T3除在攻毒后第3天A组明显高于B、C组外,其他时间无明显差异性变化。血液ANAE阳性淋巴细胞(%)在攻毒后的1~5d内,A组和B组明显下降,以后回升,至28d回复到攻毒前水平,并接近于C组。A组的ANAE阳性淋巴细胞(%)与皮质酮呈显著负相关,与T3和T4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人工感染雏鸡法氏囊的病理学动态观察任玉红宁官宝(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太谷030801)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鸡体法氏囊淋巴细胞坏死而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其它传染病易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组雏鸡在11-20日龄分别投给治疗量的痢特灵、喹乙醇、庆大霉素、敌菌净、鸡宝20和中草药。在15日龄免疫接种新城疫LaSota弱毒苗。该批试验鸡在43日龄时突然暴发IBD,症状典型,死亡率高。统计发现各用药组雏鸡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以敌菌净最为显著,比空白对照组低23.44%。  相似文献   

16.
17.
用单克隆抗体(MAb)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不同毒株中和表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MAb B69能中和同源病毒D78株,但不中和MD及IBDV Del-A变异株。而MAb 33E8和R63能中和D78株和MD及Del-A变异株。在体外将Dcl-A株VP2基因和一个10^3bp片段的cDNA克隆进行翻译,得到6种多肽,它们代表了一个全长产物(35.5kd)和5份切割片段。用MAb B69、3  相似文献   

18.
在经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30-59日龄AA鸡研究了感染IBDV后血浆cAMP、cGMP和IL-2水平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示免疫攻毒鸡(A组)、免疫攻毒鸡(B组)和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在IBDV攻毒前1天血浆CAMP和CGMP水平B组明显高于A和C组,CAMP/CGMP幽会同样是B组高于或明显高于A和C组,IL-2水平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攻毒后的头5天内,B和C组CAMP明显升高,而A组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中药对蛋雏鸡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只30日龄健康海兰蛋雏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只。A组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药,接种IBDV;B组饲料中添加中药,接种IBDV;C组不添加中药,接种IBDV;D组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组。在接种后7d剖检、取材作石蜡切片,观察鸡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传染性IBD野毒可使鸡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主要导致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抑制;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生成,提高免疫活性,调节免疫抑制,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复方中药抗IBDV感染的效果优于中药。  相似文献   

20.
取320只30~40日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函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格状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