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棉花苗期冻害高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盆栽、霜箱模拟冻害,结果表明:冻害棉苗叶绿素含量、光合、蒸腾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与高光谱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对照组高相关波段集中在红、近红外波段,而冻害组集中在蓝、绿、红波段。根据相关系数及高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倒数后对数三类特征值差异显著性分析,反射率、一阶微分不易选取冻害胁迫诊断波段,利用反射率倒数后对数,B696、B720、B768、B845可作为诊断波段。由诊断波段的反射率值计算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要比单一波段更高,由倒数对数和一阶微分值计算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反而低于单一波段。利用诊断波段的倒数后对数光谱特征值用于反演苗期冻害叶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小麦冻害和气候、品种的关系,通过对近几年国家小麦区试品种越冬情况的分析,明确我区引种途径,给科学引种提供依据。栽培措施、引种驯化是提高小麦抗寒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冻害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的重大灾害.由于冻害具有积累性和隐蔽性,因此冻害的早期诊断和预警对于防冻保苗工作至关重要.80年代初以来,北方冬麦区进行冻害联合监测是防冻保苗工作中的一个创造.小麦冻害生态类型的划分、冻害指标、冻害机理、抗冻能力及影响因素、受害形态解剖特征、冻害后效等方面的研究为冻害监测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冻害监测方法体系是由冻害科研实验方法与农学调查方法、农业气象观测方法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冻害监测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灾害面前迟迟不能正确识别,贻误补救时机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北方各监测点已能对当地发生的冻害作出较为准确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建议,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2021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冬小麦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通过深入不同受灾程度的各连队查看灾情与实地调查,结合红旗农场冬小麦种植区2020年秋季茬口及入冬的气象条件状况,分析此次冬小麦越冬受灾的灾害种类及原因,并制定灾后补救措施,对如何避免和预防此类灾害再次发生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外源油菜素内酯对冻害胁迫条件下拔节期小麦生理特性、转录水平及生长的影响,选用半冬性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采用0.1 mg/L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浇施拔节期小麦,研究冻害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抗逆相关基因表达量、幼穗受冻率、籽粒产量、千粒质量及干物质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前,对照组与处理组的SPAD值、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无显著差异,而Pro含量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冻害胁迫后,与对照相比,外施EBR显著降低了小麦叶片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提高了SPAD值和Pro含量。冻害胁迫48 h,处理组小麦植株叶片抗逆相关基因SOD、POD、CAT、P5CS和WCS120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冻害胁迫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植株幼穗受冻率显著降低,比对照降低了20.93百分点,而籽粒产量、千粒质量和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9.38,2.37,54.40 g。综上,小麦拔节期外施EBR可以通过降低叶片MDA含量,提高Pro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逆相关基因SOD、POD、CAT...  相似文献   

6.
棉花高光谱及其红边特征(Ⅱ)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大田和室内试验,测定了2个棉花品种的冠层、完全展开倒1、3叶在不同时期的高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棉花冠层光谱红边具有“双峰”和“红边平台”现象,且红边位置λ_(red)位于695~720nm之间,红边幅值Dλ_(red)和红边面积S_(red)有“红移”和“蓝移”现象;叶面积指数、鲜叶重和干叶重与冠层光谱红边参数λ_(red)、Dλ(red)、S_(re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反射光谱的λ_(red)、Dλ(red)、S_(red)也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棉花高光谱及其红边特征(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和室内试验,测定了2个品种的棉花冠层、完全展开倒1、3叶在不同时期的高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随发育期推移,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降低,在近红外区域增高;叶片背面光谱反射率略高于正面,透射率小于反射率;叶面积指数、鲜叶重和干叶重与冠层反射光谱变量ρ800 ρ550、ρ800 ρ680、ρ680 ρ57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浓度与其反射光谱变量ρ680 ρ570、ρ673 ρ640、ρ680 ρ550、PSSRa、PSNDa、RCh之间也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拔节后霜冻害与叶温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人工霜箱的控制试验表明, 冬小麦叶片冻结后是否受到伤害取决于最低叶温。 拔节后第1 ~20天, 叶片的霜冻临界叶温由-6.5℃提高到-4.5℃。 幼穗是否受伤与最低叶温的关系相 当密切, 同期 幼穗轻度伤害的临界叶温由-8.3℃提高到-3.9℃, 幼 穗严重伤害的临界叶温 由-8.3℃提高到-5.4℃。 建立了叶受害、 穗轻伤、 穗重伤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监测河南省商丘市冬小麦拔节末期-孕穗期农田近地面0~40 cm不同高度上的农田气象要素,分析这一时期近地面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叶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气象要素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对数递减趋势,日最低叶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线性递减规律;不同高度上日最低气温变化受5 cm处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高度的日最低叶温受5 cm、10 cm处空气温度和所在高度的日最低温影响;叶气温差受0~10 cm日最低气温、0~10 cm土壤温度、20 cm以下深度土壤水分以及所在层次的日最低气温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综合评价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以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翻耕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各处理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以及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出苗、分蘖的发生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其产量分别减少了21.3%和15.3%,而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则与之相反,分别较对照增产8.0%和5.2%。另外,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不仅显著降低了单株麦苗质量(茎蘖数、鲜重和干重),而且在低温下有更多的冻害苗和更高的冻害比例。相关分析得出,冻害苗数与单株麦苗的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通过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2种方式还田均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冬小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11.
低温胁迫下冬小麦拔节期生化反应及抗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 0~ 2℃的低温胁迫条件下小麦拔节期叶片和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丙二醛 (MDA)、脯氨酸 (Pro)、可溶性糖 (WSS)含量的变化 ,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发现叶、根中各生化指标有一定差异 ,但变化趋势相似。同时用上述指标相对变化百分数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了综合分析 ,参试品种的抗冷性被分为强、中、弱 3类  相似文献   

12.
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幼苗期和拔节期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0-2℃的低温胁迫条件下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幼苗期、拔节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MDA)、可溶性糖(WSS)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半冬性小麦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弱春性品种,前者WSS和Pro积累也较后者多;(2)2个品种在幼苗期4项指标的差异显著,拔节期差异变小,(3)小麦拔节期对持续寒冷的耐受力软弱。  相似文献   

13.
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氮素营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池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麦氮素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显著影响小麦氮素的吸收量,降低茎鞘、功能叶片和全株含氮量和全氮积累量,而对氮素在地上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由于渍水逆境影响了小麦根系正常吸收氮素,使叶片含氮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小麦功能叶片正常光合性能,最终使小麦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开花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陈晓远  罗远培 《作物学报》2001,27(4):512-516
以冬小麦品种北农6号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复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受旱程度不同的植株开花期恢复供水后,其株高、单株叶面积、生物量及产量等都超过相应的干旱对照,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效应。同时,各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配到冠部的干物质比例均增加,R/S下降。中度水分胁迫后充分供水的处理,可以在少减  相似文献   

15.
以1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籽粒物理品质性状(包括千粒重、容重)和面粉品质性状(包括沉淀值、干、湿面筋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各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容重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干面筋与湿面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淀值与干面筋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供试品种(系)大多数属于高容重、中千粒重、高沉淀值、中等面筋含量的品种。旨在为今后有计划的进行冬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曾启明  孙芳华 《作物学报》1992,18(4):266-274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稍大于穗粒重。鉴于直线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结合各片的生态条件及育种实践,认为培育400公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品种抗霜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移动式人工霜箱,研究了冬小麦幼穗抗霜冻力随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发育期进程,幼穗抗霜冻力呈下降趋势,从药隔前期开始进入低温敏感期。利用室内人工霜箱,在药隔前期对21个品种进行了抗霜冻力鉴定,进而分析了不同品种、冬春性、越冬抗冻力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等对冬小麦抗霜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少数品种有一定抗霜冻力外,多数品种抗霜冻力无显著差异。品种抗霜冻力与其冬春性和越冬抗冻力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之间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jointing stage,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young ears (FRYE) was tested each day for the main stem, and also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illers of the wheat cultivars Jinmai 47 and Jing 411.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ion of young ears (DPYE) of the same four shoots was also recorded each day. In the shoots of both cultivars, FRYE decreased as development advanced through the jointing stage. FRYE dropped off particularly sharply at the point when the anther connective tissue formation phase (ACFP) started. Shoots developing later, though with lower levels of soluble sugar, tended to suffer less from frost injury than those developing earlier. Frost resistance of 12 cultivars (six early- and six late-maturing) was evaluated at ACF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one cultivar (Xin 11) is frost resistan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ppearing among the other 11 cultiva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PY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FRYE. Evaluation of frost resistance of wheat cultivars should thus be performed at the same phase to obtain a true measure of frost resistance. The early ACFP phase is suggested as be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for frost resistanc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冬小麦霜冻害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冯玉香  何维勋 《作物学报》1999,25(3):335-340
根据霜冻害的观测和调查资料,进行气候学研究,阐述了我国冬小麦发生霜冻害的生长发育时段、最低气温范围、地区分布规律和年际变化趋势,讨论了防御霜冻害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间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