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Ⅱ早春玉米/夏玉米(简称间作玉米)、春玉米单作、冬小麦-夏玉米(简称单作夏玉米)轮作3种超高产种植模式下玉米的氮营养特性,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产量,但在高脂水平氮吸收效率却低于当量面积单作,在中肥和无肥水平下,间作氮利用效率高于单作,吸收效率低于单作。在作物共生期间,养分吸收存在着竞争和补偿作用,使得间作玉米氮吸收量在每个生育期都不同同于单作。间作提高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强度,而春玉米只在不施肥时有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 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 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 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 2。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苎麻施用化肥愈来愈显得重要。近年来,有些研究报道了苎麻施用化学氮肥、钾肥增产和对纤维品质产生影响。但对苎麻施用不同元素化肥的效果比较和苎麻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对养分吸收利用特点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我们于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以期为苎麻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间套作系统中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与病虫害控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间套作系统中关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特征,特别是在大量元素氮磷钾方面的研究、以及间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迁移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和培肥的影响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的近年来的有关工作。同时阐述了矿质营养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并针对目前间套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关系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间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控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不同钾肥用量对长绒棉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疆长绒棉高产区,不同钾肥处理下长绒棉氮、磷、钾的吸收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各处理棉花钾素的吸收集中在出苗后的60~110 d内,在这50 d左右时间内吸收钾的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近60%。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钾肥的用量可以促进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均呈一单峰曲线,钾素吸收速率在出苗后80~85 d达到速率最大值;氮素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钾和磷素吸收速率;与氮、钾不同的是,磷吸收峰相对平缓,施用钾肥对磷素吸收速率没有明显影响。吐絮期棉铃中的钾、氮、磷素随施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均有所增加,施钾对棉铃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氮素分配总体规律和钾素分配一致,施用钾肥对长绒棉磷素各器官的分配影响不大。合理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长绒棉的皮棉产量,明显促进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过量施用钾肥会降低钾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渍土抗虫棉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辛承松  董合忠  唐薇  张冬梅  罗振  李维江 《作物学报》2008,34(11):2033-2040
以转Bt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早熟品种鲁棉研18和早熟品种鲁棉研19为材料,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高、中、低产田抗虫棉的主要养分吸收、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低产田抗虫棉的主要养分吸收量显著低于高产田,而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产田。高、中、低产田抗虫棉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4.81、6.33和8.05 kg皮棉 kg-1 N,磷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57、40.06和50.48 kg皮棉 kg-1 P,钾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9.16、11.58和12.76 kg皮棉 kg-1 K。养分吸收比例总体上N高于K,更明显高于P。中、低产田抗虫棉的净光合速率和生物产量明显低于高产田,皮棉产量也显著低于高产田,分别低12.44%和36.93%,但棉柴比显著高于高产田。表明滨海盐渍土中、低产田的盐分高而养分有效性和供应能力差,影响抗虫棉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进而阻碍棉花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滨海盐渍土棉田经济施肥的原则是保证中、低产田的肥料供应,高产田重施P、K肥,低产田重施N、P肥。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热带改良种质在黄淮海玉米生态区的利用模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CM07与不同母本杂交的F1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及相关性分析,测得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差异、相关性及杂优模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2的各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表现最佳,小区产量为15.17 kg,表明郑58×CM07的特殊配合力最强;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0.47,说明秃尖长受多基因控制。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行数>含水量>秃尖长,其中穗长、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CM07的最佳杂优模式为P系×CM07,与其他杂优模式比较达显著水平,其次是瑞德×CM07,旅大×CM07的杂优模式最差。热带改良种质CM07利用时应注意秃尖长对产量的影响,为CM07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杂优模式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栽培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杜永  刘辉  杨成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7,33(2):208-215
以迟熟中粳稻淮稻68和镇稻88为材料,进行超高产栽培(产量> 11 t hm-2),以一般高产栽培为对照,观察了氮(N)、磷(P)和钾(K)吸收和累积特点。与对照(产量>7.5 t hm-2)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的吸收量较低,拔节后的吸氮量较高;磷的吸收量在各生育期均高于对照,中后期尤为明显;K的吸收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前,超高产稻与对照差异很小,自拔节起,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超高产栽培稻田N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普通高产栽培稻田表现为N盈余。在两种栽培条件下P与K均表现为表观亏缺,超高产栽培尤为严重。每生产1 000 kg稻谷所吸收的N、P、K,超高产中粳稻分别为21.6~21.9 kg、6.7~7.2 kg和24.8~25.6 kg,对照为23.8~24.3 kg、6.8~7.3 kg和27.4~29.0 kg。上述结果说明,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较低、中后期较高的特点,并具较高的产谷效率。对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和养分优化管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生育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为直播>机插>手栽,抽穗期和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成熟期总吸氮量较机插和直播分别高11.68%和39.03%,机插较直播高24.49%;氮素吸收速率,拔节前为直播>机插>手栽,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和机插拔节至抽穗期的吸收速率最大,直播中熟中粳拔节至抽穗期最大,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拔节前最大;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为手栽>机插>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利用率,手栽、机插、直播分别为44.49%、39.00%、31.41%,且手栽和机插为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直播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同一生育类型常规粳稻大于杂交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手栽、机插、直播分别为1.959 (1.900~2.009) kg、1.842 (1.681~1.914) kg、1.638 (1.540~1.721) kg,常规粳稻手栽与机插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直播,杂交粳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显著,直播稻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手栽和机插在不同生育类型品种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科学选择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品种类型对实现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董钻  谢甫绨 《作物学报》1996,22(1):89-95
根据2年对2个大豆品种的测定结果,大豆叶片、叶柄、茎秆、荚皮的N、P2O5、K2O百分含量随生育进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籽粒中N的百分含量在成熟前2周达到最大值,尔后下降;P2O5含量比较稳定;K2O稍呈下降趋势。大豆单株的N、P2O5和K2O绝对含量的积累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加以表达,拟合良好。大豆植株吸收各种养分最快的时间:N约在出苗后第9 ̄10周,P2O5在第10周前后,K2O约在第8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专用控释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10161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东陵路120号  相似文献   

12.
以磷酸二按、控释肥、复合肥、尿素及硫酸钾为研究材料,采用组成养分含量相同的常规摊肥和2种一次性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法中常规施肥能较好地稳定有效分枝数、芙数、粒数禾单株粒重,适合在高密度种植时施用,赤豆3号和拉线7号产量分别在3600和3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5.07~5.82kg,P205:0.92~0.96kg,K2O:1.07~1.58kg;控释肥处理对叶面积非数、株高和底芙高度稳定性较好,适宜在低密度种梢时施用,两品种产量分别在3694和3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6.69~7.06kg,P2o5:1.13~1.25kg,K2O:1.52~1.77kg。  相似文献   

13.
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棉花早熟品种吸收养分特点及氮肥施用时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棉花早熟品种的吸收养分特点,提出了一生吸收积累养分动态方程;应用导数,成功地得到了棉花一生吸收养分的变速率、变加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棉花早熟品种一生变加速率的动态变化,提出氮素化肥如果需要追施,应在现蕾后进行。田间氮肥适宜施用时期试验证明,早熟品种施用适量氮素化肥,在有一定保肥能力的土壤上,可全做基肥或者基施、蕾追各半为最宜。与其吸收养分特点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白肋烟品种在不同氮水平下对主要养分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培试验,对JB80(建白80)、KY17、KY14、KY10、Va509、B21(白肋21)等6个白肋烟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的生长状况和对主要养分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肋烟品种对氮素的生长响应,以及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能力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氮条件下,白肋烟各品种长势较强,烟株中的含氮量和对氮素的吸收量也量高。其中JB80、KY17的生长势最强,但各品种对磷、钾吸收量都有所降低。在中氮水平下(15mmolN/L),各品种对磷、钾的吸收量较高,内在品质协调。低氮白肋烟各品种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但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生长差异逐渐减弱。JB80、KY17对氮素的亲和力较强,B21则必须在高氮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作物种类繁多,种植模式的分类并不统一,引发了诸多学者的讨论和关注。种植模式综合效益的评价,对促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组别讨论法,在CNKI、Wanfang、VIP等三大中文数据库,检索截至2023年1月31日收录的种植模式效益评价相关文献。从作物种类、种植模式分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综述作物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与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135kg N/hm 2)、中氮(225kg N/hm 2)和高氮(315kg N/hm 2)与2个磷钾用量(P2O5-K2O,90-120、135-180kg/hm 2)处理组合中,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重、氮钾含量、氮钾累积量随供氮水平提高而增高;等氮条件下,增施磷钾使植株含氮量降低,植株氮、磷和钾累积量随磷钾用量增加而增多。各施肥处理生育期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表现为起身期较冬前降低,起身至开花期不断增高,开花期至灌浆期明显下降,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所回升的特征。随生育进程,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不断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V”字形变化,在开花期达到谷底。高氮水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低于低氮处理;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随供氮增多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中氮处理最高;产量表现与穗数相似,但中、高氮处理差异较小。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可明显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随供氮增多,单位氮素生产子粒能力降低,氮肥利用率下降;单位磷、钾素生产子粒能力随氮素用量增多呈低—高—低变化。研究表明,中氮(225kg N/hm 2)配施磷钾(P2O5-K2O,90-120kg/hm 2或135-180kg/hm 2)有利于调节生育期间土壤养分供应,改善植株养分吸收、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白蜡人造林种植模式,提高该地区白蜡人造林管理水平,以5年生白蜡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林间套种不同作物等多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种植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养分差异。结果如下:(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减少;(2)种植密度会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各土层中的碱解氮以株行距1 m×1 m含量最高,速效磷以株行距为3 m×3 m含量最高;(3)套种作物能改变白蜡种植土壤养分,套种南瓜、地瓜区域的碱解氮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下降了25.85%、19.94%,套种大豆、苜蓿区域的碱解氮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上升4.52%、2.8%;套种南瓜、大豆、地瓜、苜蓿区域的有机质含量较未套种区域分别下降11.54%、6.82%、17.94%、3.25%;(4)同树龄的白蜡规格越大,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越多,碱解氮、有效钾、有机质含量基本呈递减趋势。本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白蜡人造林的种植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高油酸花生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和普通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生育期内取样,测定花生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指导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的整个植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与普通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