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气温由低到高,适宜春大白菜生长的时间
较短,采用小拱棚栽培可适时早播,提早上市,提高
产值,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为解决生产上盲目早
播与盲目迟播的不良现象,笔者于2006~2010 年对
江西省峡江县早春大白菜小拱棚栽培技术进行了研
究与推广,提出一套“选用适宜春播栽培的晚抽薹的
早熟品种+ 0 cm 地温稳定达到7~8 ℃时播种+ 小
拱棚增温保护栽培”的早春大白菜栽培技术。该技术
量化了春大白菜早播的0 cm 地温指标、小拱棚增温
效果、品种选用标准等综合技术指标,便于农民学习
掌握与灵活应用。2006~2010 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
733 hm 2,平均每667 m 2 产量3 279.2 kg,产值2 231.6
元,纯收入1 778.9 元,比0 cm 地温12 ℃以上才播
种的常规小拱棚栽培每667 m 2 增产756.7 kg,增收
767.2 元,节约农药支出25 元,两项合计平均每667
m 2 增加经济效益792.2 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
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沈荣红 《中国蔬菜》2010,1(23):26-27
2008 年4 月山东省苍山县个别大白菜地块发现
根肿病,大白菜被侵染后,引起主根或侧根薄壁组织
膨大,产量大幅下降,损失较大。该病属土传病害,病
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具有分布广、传染快、为
害重、防治难的特点,在山东省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
物。苍山县是山东的南菜园,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直
接影响了苍山县的蔬菜加工和出口。因此,笔者对根
肿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百菌
清、石灰水处理种子对根肿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以
氰霜唑(科佳)处理苗床结合大田使用氟啶胺(福帅
得),对根肿病的防效40 d(天)内达90 %以上。综合
各项措施,笔者认为,利用土壤杀菌剂氯化苦进行土
壤熏蒸处理,后期追施微生物菌肥补充有益菌,植株
长势良好,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根肿病的抗性,
防控效果明显。该方法便于操作,防效好,具有较好
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预先调整氮、磷、钾含量后的沼渣作为肥料应用于珍珠岩与蛭石混合基质栽培苗用型大白菜,
研究2 种无机基质配比及3 个沼渣施肥水平对苗用型大白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配
比对苗用型大白菜生长有显著影响,沼渣施肥水平次之;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珍珠岩与蛭石为1V∶2V 的
基质处理的苗用型大白菜各形态指标、VC 和可溶性糖含量、单株干鲜质量及产量均高于2V∶1V 的基质
处理;在相同基质配比条件下,随着沼渣施肥量的增加,各处理苗用型大白菜的株高、最大真叶长、最
大真叶宽、真叶数、单株干鲜质量、产量及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但36.6 g 单株施肥量处理与44.0 g 单
株施肥量处理间除最大真叶宽、硝酸盐含量外无显著差异。综合结果表明:采用珍珠岩∶蛭石为1V∶2V
的混合无机基质、单株沼渣施肥量36.6 g 的栽培效果较好,苗用型大白菜植株生长健壮,产量高,品
质好。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是由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引起的一类世界性真菌病害,
遇低温高湿的条件易于发生流行。该病害在我国各
地均有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主要为害大白
菜,流行年份损失可达50%~60%,是大白菜生产上
的重要病害之一。因此,掌握大白菜霜霉病的发生规
律、防治技术,对控制该病的大规模发生具有重要的
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优良的大白菜品种不仅要具有高产、优质、
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等优点,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对低
温、高温、干旱、水涝、盐渍,土壤、水质和空气的污
染,以及农药、除草剂的残留等某种或几种逆境因子
的特殊抗性。抗逆性决定着品种的适应性、稳产性和
使用寿命。笔者根据几十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大白
菜常规育种中的抗逆性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驯
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大白菜品种类
型,生产上对不同类型品种有着不同的抗逆性要
求,在育种时应针对不同的育种目标制定相应的选
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择感病品系03B9 与抗病品系C24 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铜浓度处理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总
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升高,两品系芝麻状斑点病的斑点数明显增加,03B9 芝麻
状斑点病发生程度明显高于C24。铜处理期间C24 总酚含量、PPO 活性较03B9 平均高出25.6% 和77.0%。试验结果初步表
明,水培条件下铜胁迫促进了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的发生,铜浓度与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程度有关,同时影响了叶柄总酚含量
及PPO 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2019—2020年从青岛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采集大白菜黑斑病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青岛地区采集的大白菜黑斑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1株菌株,分别属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日本链格孢(A. japonica)、交链格孢(A. alternate),其中交链格孢为优势致病菌,检出率为76.2%;但致病性最强的为芸薹链格孢,病情指数为48.15。  相似文献   

8.
以番茄、瓠瓜、大白菜、花椰菜、辣椒、茄子、长豇豆、大蒜、芹菜和玉米为试材,研究了
蜗牛对蔬菜和玉米的危害与趋向性。结果表明:蜗牛能啮食大白菜、花椰菜、瓠瓜、辣椒、茄子、玉米苗、
芹菜等7 种作物,在移栽后1 d 即能取食,且有正趋性;番茄、长豇豆和大蒜上未发现蜗牛取食迹象,并
有负趋性。蜗牛最喜欢啮食大白菜,趋性最强;其次是花椰菜;大蒜对蜗牛的负趋性最大。  相似文献   

9.
崔秀荣 《蔬菜》1997,(3):23-24
大白菜黑斑病流行年的田间管理101100北京市通县蔬菜办公室崔秀荣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生态条件的变化致使大白菜病害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日趋严重,成为影响大白菜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1988年因大白菜黑斑病的严重危害,致使许多地块绝收,一般地块...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热区冬季温暖,较适合喜温蔬菜冬春季节
生产,年蔬菜生产面积逾20 万hm2。随着工厂化育苗
技术的迅速推广,目前云南热区育苗设施建设已形
成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蔬菜生产播种季节集中、周期
短,使得育苗设施长时间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
费。为了提高育苗设施利用率,增加育苗基地的效
益,笔者通过对山东及云南其他蔬菜产区育苗基地
的考察,结合云南热区气候条件,从2007 年开始经
过两年的试验,探索出一套适合云南热区(包括元
谋、保山、德宏、临沧、红河、西双版纳等)蔬菜育苗大
棚的高效利用模式:育苗-甜玉米-甜瓜/ 西瓜,并
于2009 年在元谋县农业综合科技园开始示范推广。
该模式一方面提高了育苗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了育
苗基地效益,另一方面延长了蔬菜的上市时间,丰富
了菜篮子,同时也为云南热区大力发展育苗基地提
供了技术依据。目前,该模式已在元谋6.67 hm2 的育
苗基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辣椒枯萎病是辣椒生产上常见的系统性病
害。早在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已经报道过该病
害(俞大绂,1955),此外澳大利亚(Simmonds,
1966)、美国加利福尼亚(French,1989)以及佛
罗里达(Jr Alfieri et al.,1984)等地区也相继报道
过。近年来,随着我国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及复
种指数不断提高,辣椒枯萎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
大,危害程度日益严重。该病在陕西、甘肃、吉
林、四川、湖南、北京、广西等地均有发生,发病
率一般为15%~30%,严重时可达70%~80%,
有的甚至全田枯死。因此掌握辣椒枯萎病的发生
规律与防治技术对提高辣椒的品质与产量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峡江县春季栽培大白菜一般是在2~3月低温期播种,5~6月高温时采收,危害春大白菜的主要病害是黑斑病、软腐病,尤其进入5月下旬后天气高温高湿,大白黑斑病危害严重,甚至绝收。为减轻黑斑病、软腐病对春大白菜的危害,峡江县在春大白菜生产中,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采用小拱棚覆盖,适时提早播种峡江地处江西中部,属东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3.
尚庆茂 《中国蔬菜》2011,1(11):39-42
幼苗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除受自身遗传特性
的影响外,还与环境因子、灌溉等其他育苗技术措施
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特别是穴盘育苗
条件下,根系发育空间有限,基质缓冲能力小,根际环
境变化快,养分容易被冲淋,更增加了施肥的难度。此
外,育苗者还必须依靠养分供给控制幼苗的生长速
度。在蔬菜穴盘育苗生产中,即使是多年从事育苗工
作的技术工人,仍难以完全避免幼苗缺素症和中毒症
的发生。
本文主要介绍在蔬菜穴盘育苗过程中,施什么
肥、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以及如何施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温室冬夏两季极端温度多发,尤其是夏季平均温度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的
问题,以及这种小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温室番茄生长和品质的问题,德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温室小气候调
控策略,并撰文报道了为期2 a 的研究结果,本文介绍和评述了该项研究。在较高环境温度和伴随的高平
均温度情况下,可应用高压雾系统结合CO2 施肥的方法降低温室内温度,提高相对湿度和CO2 浓度。与
常规气候条件下的番茄相比,新温室小气候调控策略能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叶片干物质质量,优化每
个花序的产量构成,使总产量提高20%,脐腐病发生程度减轻,在春季试验还能显著增大果实;新温室小
气候调控策略能显著促进次生代谢物的形成,番茄红素、β- 胡萝卜素、酚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49%、
35% 和16%,非水溶性和水溶性组分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18.5% 和35.4%。因此,新温室小气候调控策
略可提高番茄总产量及品质,有利于保健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以10 份大白菜杂交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基于NCBI 基因组数据库中EST 序列信息,应
用SSR 标记及高分辨 率溶解曲线技术筛选出用于大白菜杂交种纯度鉴 定的SNP 位点及复合 SSR 位 点,并
根据 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 种子纯度鉴定的需要 ,对单粒种子育苗条件、单株植株提取 状态、快速DNA
提取方法、复合PCR 体系的建立等关键 技术进行了摸索及优化。结果显示:经过48 h 破壳状态的单粒
种子,采用改良CTAB 法可于3 h 内得到较高质量的DNA;同时经7 d 达到苗期状态的单株叶片,采用
chexe-100 法亦可于40 min 内完成DNA 提取;筛选得到的SNP 位点可对6 份大白菜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
复合SSR 位点可对10 份大白菜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6.
珍绿80 是以自交不亲和系J271 和J401 配制而成的中晚熟直筒型大白菜一代杂种,生育期
85 d(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0 cm,开展度68 cm,外叶深绿色,叶面有茸毛,微皱,白绿帮;叶
球顶部舒心,叶球长筒形,心叶浅黄色,球高54 cm,球径14.5 cm, 球形指数3.7,单球质量3.5~4.0 kg。
商品性好,品质优,丰产性强。高抗霜霉病和病毒病。平均每667 m2 产量7 000 kg 左右,适宜北方地区
作为中晚熟秋大白菜种植。  相似文献   

17.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腐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D owson)Pye et al.〕是一种
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细菌性病害。我国20 世纪
70 年代即有该病发生,80 年代全国各地普遍流行,
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我
国菜田复种指数的普遍提高,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
黑腐病的发病程度和发病几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目
前,国内外市场上用于防治细菌性黑腐病的化学药
剂较少,虽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物防治已经
取得一定成效,但其防效容易受菌株、环境条件、土
壤类型、作物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W ulff,et al.,
2002;Luna,et al.,2002)。因此,掌握十字花科蔬菜
细菌性黑腐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病
的大规模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远 《中国蔬菜》2006,1(7):49-50
大白菜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图1)。据研究,在北京大白菜黑斑病病原以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te.]为主,甘蓝链格孢[A.brassicicola(Sehw.)Wilt]和萝卜链格孢(A.raphani Groves et Skoloko)偶尔也为害大白菜。芸薹链格孢最早于1836年在甘蓝上发现,我国最早于1919年在广东省的甘蓝上发现,1937年江苏报道为害大白菜。至20世纪40年代,黑斑病在我国分布已较为普遍,但对生产影响不大。70年代末该病在我国大白菜上的发生开始严重起来。北京自1934年开始即有芸薹链格孢为害大白菜的记载,1982年后发病逐渐严重。据记载1988年黑斑病大流行,有1500hm^2大白菜严重发病,每株叶片枯死8片以上,菜心裸露;发病中等以上的田块达3500hm^2,全市减产约20%。进入2l世纪该病又有间歇性的流行,已成为北京地区大白菜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9.
番茄是甘肃省天水市主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在
0.3 万hm2 左右,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露地番茄晚疫
病为害日趋加重,年发病面积约0.18 万hm2,平均减
产15 %~20 %,发病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达40 %以
上,成为制约天水市番茄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严重
影响着当地菜农的收入。为此,笔者从2008 年开始在
全市范围内对番茄晚疫病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进行
了系统调查分析,并探索出了一套安全高效、切实可
行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防治效果可达75 %左右,保产效果达20 %以上。  相似文献   

20.
漆文选 《中国蔬菜》2011,1(19):29-31
地处高寒二阴区的甘肃省渭源县2006 年以来
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45% 以上,随着
马铃薯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马铃薯连作几率增大,
加之频繁的调引种、气候变暖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到
位,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呈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从
2006 年以来马铃薯晚疫病年发生2.11 万~2.15 万
hm 2,病田率84.0% ~89.5% ,发生程度3~4 级,每
667 m 2 产量损失15% ~25% 。经观察,发病呈现出发
生早,前期发展慢,中期扩散快,后期流行快受害重
的特点。环境因子对晚疫病的加重发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