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肥东县地处江淮之间,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常年种植面积6.23万hm^2.目前,水稻生产的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近年来,肥东县农机推广部门在安徽省农机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大力度引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力求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两年来的推广示范,肥东县农机推广站探索总结了一套适宜本县应用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
实现油菜机械化应从两大方面进行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油菜生产一直以人工作业为主,除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外,其栽植、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亟待突破.油菜是适宜规模化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大宗油料作物,这是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油菜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油菜已成为通州市第二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2.67万hm2,是广大农户食用油料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油菜生产一直以人工作业为主,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油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育苗移栽为  相似文献   

4.
一、安徽省油菜生产现状油菜产业是安徽省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00万hm2以上,总产150万t,2003年面积达到101.5万hm2,总产153万t,种植规模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年产值达30多亿元,列居全国第三位,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但长期以来,安徽省油菜生产一直以人工作业为主,除了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应用了低水平的机械化技术外,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应用仍是空白。以育苗移栽为例,油菜生产从耕翻、起垄打穴、育苗、起苗、移栽洇水、施肥除草、收获直至干燥全靠人工作业,整个生产过程直接投入用工量约12~14个工…  相似文献   

5.
<正>油菜是浙江省桐庐县仅次于水稻的大宗种植作物,年种植面积达6 400 hm2。长期以来,油菜生产大多采用传统的先育苗、后人工移栽的种植模式,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因此,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已经日益成熟,而油菜机械化直播和移栽技术始终是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近年来,桐乡县农机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分析,对机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浙江省开化县冬季种植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333hm2左右。多年来,开化的油菜生产特别是油菜收获环节,一直沿用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强度大、产效低,严重制约着油菜生产的规模发展。2007年以来,开化县紧紧围绕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从解决油菜机收和品种等技术瓶颈和关键制约因素入手,建立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点,引进新型油菜收割机、开沟机,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业,带动全县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油菜生产机械化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作为粮油生产主产区,与水稻、小麦等主要大田作物相比,荆门市油菜种植播种、收获环节还基本依赖手工,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为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荆门市农机局将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为全市今后农机化工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南郑区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6.3万亩。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能力,南郑区农机推广中心扎实开展了2020年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项目完成情况1.确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在全区范围内遴选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9.
油菜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产量约占油料总产量的40%,由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近年来种植面积已呈下滑态势,因此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实现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难题关键在于种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两大环节.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是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目前全国范围的水稻种植方式仍然以人工插栽为主,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成为推  相似文献   

11.
陶根宝 《安徽农机》2006,(1):22-22,20
油菜是广德县的主要农作物,广德县地处江南,具有适宜油菜生长的光、温、水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方式。每年的油菜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但近些年来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劳力不足,传统油菜种植方式需要大量劳力,强度大、效率低。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县农机部门选准油菜种植环节为突破口,在机开构撒(点)油菜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程度达75%以上。该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同人工相比,每亩减少用工量为4—5个工日,亩增收油菜籽5—20kg。这种油菜生产机械化过程包括机械种植、机械化配套农艺和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2.
南通市通州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岸,为传统油菜种植区,油菜种植面积常年40万亩左右。"十五"中期,水稻、三麦实现机械化作业之后,面对还未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油菜,通州区农机工作者既感到肩上的压力,也明确了发展油菜机械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水稻油菜机械化——谈经论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和油菜都是我国主要的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大力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要手段。本刊记者在江苏省金坛市召开的全国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现场会上,走访了几个水稻油菜主产省(市、区)的农机部门领导,请他们对水稻油菜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谈了一些看法,现摘登如下,希望对各地的水稻油菜机械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粮食生产以稻麦轮作为主,每年水稻收获后,遗留下2 000多万t的稻秸秆,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后续小麦机械化种植,是农机及农业部门所面临的新问题。水稻秸秆粉碎埋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是指应用相关机械在水稻收割后对稻秸秆进行处理,而后用复式作业机具进行小麦机械化种植的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能完成水稻秸秆粉碎、埋茬,一次性完成小麦整地、施肥、播种、  相似文献   

15.
沈云涛 《安徽农机》2007,(1):《安徽农机》-6-7,10
淮南市地处淮南中游,含六区一县,粮食生产以一麦一稻轮作制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80hm2,产量占全市粮食产量的60%以上。目前,全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耕整、排灌、植保、收获得机械化作业,并逐步推广了旱育、中小苗带上移栽及宽行窄距,浅栽为主的栽培技术体系。但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  相似文献   

16.
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丘陵山区地形,属农业大县,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耕地面积约30万亩。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笔者于2012年5月2日起对水稻机械化与人工育插秧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丹阳市近几年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有一批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本地区最主要的大宗粮食作物——水稻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植保、排灌、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是水稻机械化种植方面却是个……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产具有作业环节多、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的特点,尤其在育秧、栽植环节.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水稻播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水稻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因而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加之省内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使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水稻主产区的耕作、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在种植环节,机械化育插秧在经历了起步阶段较快发展后面临新的"瓶颈",发展势头明显减缓,总体水平尚处低位,水稻种植仍然以直播方式为主,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推进.究其原因是机械化育插秧中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低,影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鉴于此,本文从农机农艺融合角度分析制约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探讨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油菜一直是芜湖县的主要种植作物。长期以来,油菜生产的耕整地、灌溉、植保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油菜生产的种植、收获、烘干环节大部分是人工进行,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越来越低,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长期种植小麦,导致土壤地力下降,与之有关的病虫害逐年加重。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重点是油菜种植、收割环节的机械化。2008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探索油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集成技术,加快提升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2012年至2013年,宝应县农机部门结合省农机局“油菜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模式与规范建设推广”项目(“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对适合本地区油菜机直播(机械移栽)、机植保、机收获及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线路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