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邵县是全国开展土地资源详查九个试点县之一.通过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8万5155亩,比原统计面积减少1. 28%,耕地测算为64万8942亩,比原统计面积增加39. 7%.由于历年来各种建设占用土地75575亩,每年人口净增7858人,以致人平均耕地比1952年减少43%,现人平耕地仅0. 78亩,比省  相似文献   

2.
<正> 一、风蚀现状及危害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风蚀十分严重。全区总土地面积470.1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122.47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据调查,全区风蚀面积中有流动沙丘2.93万公顷,半流动沙丘11.38万公顷,固定沙丘13.94万公顷,风蚀耕地51.1万公顷,风蚀荒地40.21万公顷。由于风蚀危害,几乎年年都有大面积的禾苗被风吹沙埋,严重年份,需毁种或补种二至三次。据通榆县统计,在1949~1980年的32年间,总毁种面积21.58万公顷,年平均毁种面积0.73万公顷。乾安县在32(1949~1980年)年中共遭受风灾25年,其中受灾耕地在0.53万公顷以上的有8年,1000公顷以上的有17年,平均每年毁种面积0.27~0.4万公顷。1976年春播后场大风,就剥蚀毁坏耕地1.9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刮走肥沃表土135万公斤,给该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通榆县1987年4月29日至30日出现了一场连续19小时的大风,滚动的流沙掩埋了该县兴隆山镇永胜屯15户人家的房屋。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沙化土地的固定情况、利用方式及沙化程度引入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对赤峰市沙化土地结构及1994年至2004年lO年间的沙化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赤峰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4982.6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029690.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9%。从固定情况分析,流动沙地占7.8%,半固定沙地占10.1%,固定沙地占80.5%,露沙地占0.5%,沙化耕地占1.1%。从利用方式来看,沙化耕地占1.1%,沙化林地占24.8%,沙化草地占65.8%,未利用沙化土地占8.3%。根据沙化程度,轻度沙化土地占46.4%,中度沙化土地占35.2%,重度沙化土地占10.1%,极重度沙化土地占8.3%。各旗县土地沙化程度指数变动幅度较大,红山区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为0,翁牛特旗为22.45。(2)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8797,3hm^2,减少28,1%。固定沙地增加5.6%,半固定沙地减少47.4%,流动沙地减少24.8%,露沙地增加223.7%,沙化耕地减少96.7%。土地沙化程度指数下降23.2%,红山区下降最多为100%,已经没有沙化土地。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下降最少,分别下降4.8%和6.9%。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西省1949—2012年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数据,以人粮关系为核心,构建土地资源限制性模型,从省、市、县三个不同尺度全面分析了山西省粮食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县级尺度上,2003—2012年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不受土地资源承载力限制的县级单元由42.1%增至65%,人口超载的地区减少,其中,超载地区大部分位于山西省晋北地区,晋南地区的土地资源限制度较小,粮食盈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中部地区偏向于人粮平衡。(2)市级尺度上,土地资源承载力以人粮平衡和土地超载为基本特征,2012年与2003年相比全省粮食盈余市级地区增加,土地超载地区减少;(3)全省尺度上,建国初期土地承载力指数整体大于1.13,土地处于超载状态。近十年间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从27.2下降到11.8,土地资源限制度降低,人粮关系好转。总体来说,2012年的土地资源限制与2003年相比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土地超载的地区减少,人粮关系趋向改善,粮食盈余地区增加。  相似文献   

5.
据哈尔科夫工学院苏麦分院统计,苏联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已显著减少。1958年每人占有耕地1.05公顷,到1982年已只有0.89公顷,即24年中减少了15.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二是由于工业等用途征用了部分农业用地。比如说,目前苏联的城市垃圾就侵占了200万公顷土地。莫斯科近郊已找不到堆存垃圾的地方,只好向远郊运送。国家为了保护农业土地资源,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给农业企业按法律规定尽可能进行补偿。补偿金额与征用土地面积相等的新垦土地所花的费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RS,GIS和多种模型支持下,对包头市1987~2002年土地利用动态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包头市1987~2002年林地、草地和水域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向耕地。发生利用类型转移的草地中,31.5%转为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二者分别占非耕地转为耕地总量的36.34%和27.6l%。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二者分别占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49.86%和34.28%。(2)包头市1987~2002年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特别是草地退化和拓展耕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生态贡献率分别是51.84%(41.04%),23.63%。(3)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存在空间差异,16年间各区、县、旗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均下降,但以达茂为最,土右最慢。前者草地退化起决定作用。其生态贡献率达96.61%;而后者草地退化、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革的生态贡献率分别是44.23%,18.21%和10.36%,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衣华鹏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60-261,264
利用1990年和2000年夏季1:10万TM遥感影像,分析了山东省栖霞市10年间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改革开放10年间,栖霞市耕地数量明显减少,耕地的主要流向是园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工矿用地的整理与复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政策是栖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 毕节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区现有耕地124.5万hm~2,其中5°以上的坡耕地达103.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79%。长期以来,毕节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耕作技术落后,加上政策的失误,致使人们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陡坡耕地面积迅速增长,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85.33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5%,坡耕地年土壤侵蚀量达4203.87万t,相当于每年流失2万hm~2耕地的活土层,每年大约有6.4万t标准尿素、30万t钙镁磷肥流入江河,等于全区农耕地年施化肥的总量。  相似文献   

9.
地貌可以制约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配,对耕地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地貌区划和降水等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单一地类流向分析等方法,分三个时段从地貌分区的角度研究了河北省2009-2018年耕地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近10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耕地共减少2.91万hm2,平均每年减少0.32万hm2;平原和盆地耕地减少,丘陵、山地和高原耕地增加。2)耕地重心向北移动,耕地"上山"现象明显。2009-2012、2012-2015、2015-2018这3个时段内流入耕地较流出耕地平均海拔分别升高了321.89、120.25、102.78 m;流入耕地重心较流出耕地重心向分别向西北、东北、北方向移动了78.19、38.05、18.06 km。3)耕地向降水少、气温低的区域转移。流入耕地平均降水和气温低于流出耕地。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区域耕地面积增加1.57万hm2,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耕地面积减少4.48万hm2;平均气温大于8 ℃的区域耕地面积减少5.06万hm2,平均气温低于8 ℃的区域耕地面积增加2.15万hm2。4)流入耕地的主要来源为未利用地,流出耕地的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村庄建设占用是最主要的去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耕地后期监管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了小江流域1987,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了1987~2000年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并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对小江流域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3年来小江流域耕地、林地以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为显著,由1987年的345.1km^2增加到2000年的398.7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年均变化速度达0.49%;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城乡工矿用地的年均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3.52%,其次为耕地和水域。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草地、林地和水域;林地中除部分转化为耕地外,由12.64%的林地退化成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到2015年,小江流域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2大类型占绝对优势,按2000年分析结果,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2.35%,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4.49%,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2.68%,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0.48%;2000--2005年,艾比湖地区的总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5%,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58%,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而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2.9%;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是,风蚀、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土地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12.
煤矿区沉陷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高强度开采,使地表下沉.农田毁坏严重。据测算,井下开采每万吨原煤造成的沉陷地,少的0.033公顷,多的达0.533公顷,平均0.2—0.33公顷,按我国煤炭产量推算,到1993年底累计沉陷地已达40—66万公顷,而且以每年约2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另据资料,我国目前仅煤矸石堆放存量达20亿吨之多,占地6670公顷。就新汶矿业集团而言,每年排放的煤矸石达240万吨,累计存放量已达5088万吨,24座煤矸石山占地面积923.8公顷,业已造成其周边大气及地下水的污染和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3.
<正> 科学家们正在坚定不移地寻找获取食物的新途径。但是,尽管这样勇敢地向科学提出了要求,然而在今天和可预见的将来,却仍然是土地;只有土地,只有约占地球上陆地11%的耕地,才给人类提供了大约90%的食物。苏联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入均国土面积8.4公顷。显然,这样多的土地使部分领导人无忧无虑,以致对土地漠不关心。但是,不要忘记,土地并不就是耕地。要知道,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要少得多。而且由于人口的增长,各种建筑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化的加速,苏联人均耕地面积逐年显著减少。如果说在1958年人均耕地面积有1.06公顷,那么到1968年就下降到0.98公顷,而目前已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重庆2009年4月12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说,近50a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3.33万km^2,平均每年约666.67km^2。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cm以上,北方土石山区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7%,  相似文献   

1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莱西市总人口72.11万人,拥有农业人口61.58万人,是一个荣获经济实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市、为民服务代理中心率先推广的先进市、首批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的市,又是全国商品粮食基地县(市)之一,莱西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县(市),加上耕地逐年减少,地力下降,土地污染和旱涝灾害严重,因此,我市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对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周口市地处豫东平原.全市总人口109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9万人.占总人口的70.5%.耕地面积82.6万hm^2.人均耕地不足800.4m^2.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户外迁或常年离乡进城务工.劳务输出人数的不断增加.种粮大户正处于起步阶段.耕地来源以租赁承包为主.自己承包地为辅。据对全市种粮大户调查,截止2011年全市不同规模种粮大户563户。占总农户的2.3%.总承包面积7696hm^2.户均承包面积达13.67hm^2。  相似文献   

17.
郝海广  乌兰图雅 《土壤》2011,43(5):828-834
选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对2000─2007年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指出今后退耕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吉尔嘎朗镇耕地明显减少,林地、草地明显增加,草地覆盖度显著提高;从7年间实际退耕还林还草方向、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还林还草选择不合理,不宜耕作的土地还有很多没有退耕,实际退耕土地只占应退耕土地的28.63%;还有8 172.00 hm2土地应当逐步实现退耕,其中以退耕还林为主,占73.29%。政策方面,建议发展地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保证生态退耕工程持续见效。  相似文献   

18.
万彩兵 《中国水土保持》2014,(3):F0004-F0004
<正>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土地生产率提高了近50%,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了2460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项目区约有34.5万农户130万相对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计得到明显改善,直接受益人口占项目区农户总数的71%,占少数民族农户的72%;项目投资有47%用于农民生计改善措施,新建了7778 hm2基本农田,每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7500kg以上,年均增产粮食2万多t;沼气池和节柴灶减少了农民上山打柴的活动,每人每年还可节约买煤成本300元。生计改善项目的实施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民  相似文献   

19.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以1989~1990、1999~2000年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或ETM图像为主信息源,对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用途的转移变化进行了检测,对驱动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的10年间,耕地减少0.9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0.32%;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0.75万hm2,比重增加0.26%;水域增加0.16万hm2,比重增加了0.06%。林地略有减少,草地、未利用地略有增加。流失的耕地中,绝大部分被退田还渔还湖,或被建设用地所占用。建设用地的扩张占地中,耕地被占74.08%,林地被占20.86%。土地利用、土地价格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土地用途的转移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耕地转为他用的面积占所有土地转用总和的52.04%。在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转用量最大,面积为766.38 hm2;耕地动态度最高,为2.14%。城区外土地区位优势与建设用地比较利益较大,导致区域内耕地分布重心向城市中心外更远的方向移动,11年共移动了0.95 km;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相对变化率在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的小井峪乡最高,达2.98。补充耕地时成片开发后备土地使耕地大图斑增多,近城区的零星耕地因建设占用使耕地小图斑减少,致使全区耕地破碎度由0.264减少到0.258,耕地分离度则由0.65上升到0.68,耕地重要度由53.23%下降到44.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