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晚稻免耕抛秧栽培的优点,并从抛栽准备、秧苗管理、抛秧、大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免耕抛秧栽培技术,以期为晚稻免耕抛秧栽培的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晚稻免耕抛秧是一项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操作简便的轻型栽培技术。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稻桩和杂草处理、适期早抛多抛、科学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双季晚稻季节紧张的矛盾,寻找一条既能赶上季节,又能节本增效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以常耕抛秧为对照(CK),进行免耕抛秧不同晒蔸时间、沤田时间对比试验及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简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适当缩短晒田和沤田时间以后,提早抛秧5d的单产比对照提高15.6%,早抛3d产量比对照提高13.5%。同一水稻品种在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稻田免耕抛秧是在抛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通过牛犁或机械翻耕,而采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快速除草灭茬后,直接抛栽水稻的轻型栽培技术。不仅省工、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每公顷可减少机械翻耕成本1500元左右,提早抛栽抢季节。  相似文献   

5.
晚稻免耕抛秧栽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晚稻免耕抛秧栽培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晚稻免耕抛秧是指收获前季作物未经耕犁的田块,先使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长出的幼苗,摧枯稻桩,灌入水层沤  相似文献   

7.
晚稻免耕抛秧养鸭技术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解决免耕抛秧技术需大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缺点,将稻田围栏养鸭引入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本技术体系无须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能有效地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生产了无污染的生态米和生态鸭.有效穗数每公顷增加了6×104穗,单产增加了141kg/hm2;免耕抛秧养鸭比翻耕每公顷节约农药、除草剂费用320元,节约机耕费用600元,农民增加纯收入4390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安徽省无为县襄安镇席草茬双季晚稻抛秧的应用优势,提出了湿润育秧抛秧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免耕旱育秧和塑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更轻简实用的杂交晚稻免耕常规水育秧近距离抛秧高产栽培新技术,小面积示范,取得了增产、省工、节本、增收的效果。文章介绍了这一模式的技术路线、对比试验、技术优越性及技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秧具有省工节本、高产稳产、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能有效地缓解农忙时劳力和机械动力紧张的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笔者从水稻免耕抛秧的基本条件、大田前期准备出发,介绍了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双季抛栽稻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将增加穗肥比重、提早晒田和喷施GA33项技术组装成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于双季抛栽稻的大田调控 ,对抛栽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 ,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能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 ,降低最高苗数 ,提高成穗率 ;增加中后期特别是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 ,提高总干物重及其在穗部的分配比例 ;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量和总吸收量 ;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 ,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 ,最终提高产量 ,早、晚稻分别增产 1 5.0 0 %和 2 0 .62 %。  相似文献   

12.
13.
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的生育特性表现及高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 :单季晚稻实行强化栽培具有早栽早发 ,有效分蘖期长 ,单株分蘖多 ,根系发达等个体强化特征特性 ,其高产途径是强个体、适群体 ,争大穗 ,夺高产 ,是传统穗粒兼顾高产途径向大穗更高产途径改进的新型技术 ,不仅增产潜力大 ,而且省工节本。  相似文献   

14.
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品种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 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和味中中产4种类型,以实际生产需求为依据,选用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进行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 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26.69%,且味优类型食味值中的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比味中类型高出38.81%、36.30%和37.40%。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糙米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高0.34%、7.13%、40.39%和47.56%;胶稠度长度长19.92%;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低37.67%和33.08%。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灌浆结实期的日照时数、成穗率以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生物积累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高4.47%、3.29%、5.72%、16.25%、11.09%、21.49%;叶面积衰减率低13.51%。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的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分别高出24.46%、14.62%和19.01%。【结论】 南方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特征为加工品质达国标1级;透明度等级在3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在50%—85%与20%—35%;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长度分别在10.0%、8.0%与90.0 mm左右;RVA谱特征值中消减值在-500cP以下,回复值在550 cP—650 cP。产量构成中,味优高产类型品种的结实率在90.0%左右;千粒重在25.0 g以上;且在抽穗前期保持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以后保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所占全生育期的积累比例有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立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模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方法]通过不同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单剂和混剂对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按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原则,评价最佳防治模式。[结果]2种防治模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在水稻生长分蘖期施用5%锐劲特750 ml/hm2,穗期施用40%毒死蜱1200 ml/hm2+25%扑虱灵1200 g/hm2的防治模式可全程控制单季中稻田主要害虫的为害,较常规防治方法每公顷可提高经济效益千元以上,减少成本176元,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稻田的生态平衡。[结论]该防治模式防治效果显著,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是安庆市单季中稻主要害虫的最佳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免耕复种油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耕作对土壤耕作层多次耕翻耙耱是造成我国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根源。为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玉米(油葵)免耕播种机,采用定点定时取样、田间调查、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免耕播种技术、灭茬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示范与传统耕作技术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节省机耕费225~375元/hm2,增效765~1 455元/hm2;油葵生长期间,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同土层土壤水分提高15%~25%,土壤容重提高25%~48%;油葵收获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累积比传统耕作高。  相似文献   

17.
双季晚稻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东至县双季晚稻肥料利用率。[方法]2015年在东至县东流、尧渡、官港、昭潭4个乡镇开展双季晚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在产量上,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增产523.35 kg/hm~2,增产率达6.8%;在肥料利用率上,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35.4%、17.7%和40.1%,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34.5%、7.4%和24.7%,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提高0.9、10.3和15.4百分点。[结论]配方施肥的肥料用量适宜及配比合理,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且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浙粳88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方法]提出浙粳88机插栽培的目标产量与构成,从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和适时收获3个方面详细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浙粳88(浙审稻2011008)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中熟高产粳稻新品种,2011年2月通过审定。生产表现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青秆黄熟。10 500 kg/hm2产量结构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每穗总粒135~14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 g。浙粳88高产机插栽培技术中,育秧技术包括5个方面,分别为药剂浸种、控制虫传病害,催芽机催芽、确保整齐露白,整平秧板、确保秧苗平衡生长,精细播种、做到定量匀播,苗床管理;大田管理技术包括7个方面,分别为整平大田、短龄早栽、少本稀植、前氮后移、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及早搁田、薄水养胎、防止早衰)、病虫草害防治、喷施"爱苗"和"拿敌稳"等防病保健药剂。[结论]浙粳88机插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基质育秧培育壮苗、短龄早栽小苗机插、科学管水防止早衰、统防统治适时收获。该技术可为浙粳88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对2009~2012年浙江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单季杂交粳稻组试验45组数据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有效穗。构成单季粳杂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生育期、穗实粒数和株高等,其中,熟期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穗数因子,株高因子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单季杂交粳稻高产组合单产8215 kg/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总粒数171.6~197.6粒,结实率82.8%~87.2%,穗数195.8万~208.9万/hm2,千粒重24.9~26.4 g,株高101.3~106.8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