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大豆灰斑病接种体来源及接种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比较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作为接种体来源的田间试验,结果证明,土壤带菌是田间接种体的主要来源。不同带病水平的种子,即使100%带病,引起病害的严重度没有多大差别,在发病初期调查,连作地的平均病指为2.98%,而与玉米轮作的地块仅为0.98%,病害降低了67.11%。室内进行的接种条件研究证明,接种体的浓度以每毫升悬浮液中含40000个孢子为宜。接种后,应立即保湿。孢子落到叶片上,没有足够湿度的情况下,6天后便失去侵染活力。孢子在饱和湿度下,2小时亦能侵入,2~8小时侵染率都很低,以保湿24小时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豆抗病及感病品种的接种叶片的观察表明 ,灰斑病菌在感病品种叶表面萌发时分枝形式较多、侵入的形式和机会也较多 ,且一个菌丝可以以分枝形式连续扩展到多个细胞 ,伴随有高电子密度结的存在 ;而抗病品种抵抗病菌萌发、侵入及扩展的能力都比感病品种强 ,主要表现为病菌在抗病品种上分枝、扩展受到抑制 ,一个菌丝最多可以侵染两个细胞。  相似文献   

5.
一次防治大豆灰斑病籽粒灰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及田间大豆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证明,籽粒感染灰斑病的关键时期是R3-R5期.R2期以前侵染不造成籽粒斑驳,据此提出一次防治大豆籽粒灰斑病的关键时期为R2-R4期.  相似文献   

6.
7.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种植比较广泛,但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常常会患上各类病虫害,尤其是大豆灰斑病,已成为影响全省范围的大豆病害之一,不仅会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低产,还会造成广大农民朋友经济收入的减少,也会影响我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病病因、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发病时间、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方法等加以分析,为我县农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育种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9年利用室内和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地区大豆灰斑病的再侵染条件,初步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病斑在温度24℃左右,日保湿润16h以上最利于病菌产孢。病菌孢子在温度22℃条件下生命力6~11d,高温环境不利于病菌孢子存活。大豆成林期叶部发病程度取决于日平均气温高于18℃、日最低温度高于12℃及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或有降雨量多于0.1mm的气象条件出现的日数。大豆籽粒发病率与大豆开花后20~35d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温度、日平均湿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大豆褐纹病的发病规律,褐纹病病菌孢子可以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水孔、气孔等)方式进行侵入。三种方式侵染的机率均等,但孢子的侵入还要受到叶面湿度持续时间和寄主生育时期等因素的限制。对该病害发生过程的研究表明,越冬病残体(病叶)是初侵染来源之一,而分生孢子侵入叶表至少需要24h的保温条件。潜育期因叶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23~30℃条件下,潜育期为6~4d,病斑扩展速度随温度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条件下,1989~1990年调查不同地区3个大豆品种大豆灰斑病的普遍率和严重度,证明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都可用 Gompertz 衍生模型描述,而以普遍率小于65%时拟合最好。3个品种的 I-S 关系可用一个通式描述。  相似文献   

14.
苎麻炭疽病初侵染源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苎麻炭(广且)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残体。此病的发生有如下几个特点:(1)病害的田间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甚为密切,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2)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芦竹青和宜杂2号较抗病,宜苎1号较感病;(3)麻田施用尿素处理,炭疽病发生重于有机肥处理,并且发生的严重度与无机氮的施用量呈正相关,与钾肥无显著相关性;(4)水稻土和沙质壤土病情重于丘陵红壤土麻田;(5)低洼积水和连作均加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对1980~1992年大豆灰斑病的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剖析大豆灰斑病发生发展中各气象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在所选定的七个气象因子中,确定了大豆开花后20~35d之间降雨量、TRH日、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等为主导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以病斑大小和病斑数量的两个指标作为灰斑病抗性鉴定的分级标准。以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50份材料用不种单一生理小种分别接种鉴定,其结果表明:灰斑病生理小种既有遗传差异的一面,也有互相影响的一面。抗病品种抗多个生理小种,对某一、二个生理小种即使感病,程度也轻;总之,感病品种往往感染多个小种,对某些小种表现的抗性也是低的。F_1—F_4代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调查表明,在田间多生理小种存在的情况下,以病情等级作分离情况调查,抗病性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对头炭疽病的初侵染源和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头炭疽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散落在田间的病残体和带病种茎,头2叶1心时就能发病。病害的消长与气象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温度13~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连作、地势低洼、长期积水等情况发病严重,砂质壤土和粘性稻土病情重于丘陵红壤土。  相似文献   

19.
春玉米间大豆行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