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贝母是浙江省传统"浙八味"之一,在仙居县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贝母的植物学特性及在当地的生长特性,在平原单季稻区发展了"贝母-单季稻"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元胡、贝母以减少冬季抛荒,增加绿色过冬面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现重点介绍"贝母-单季稻"轮作模式的茬口安排、贝母栽培及加工关键技术和绿色稻米生产关键技术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香菇与单季稻轮作,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对香菇和单季稻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同时对废物进行了生态循环利用,起到了增效稳粮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千斤粮、万元钱"栽培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与种植粮食矛盾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技术是选好香菇和单季稻品种,掌握好轮作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西兰花—空闲"轮作为对照,研究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期,"西兰花—南瓜"轮作、"西兰花—早稻"轮作1 a和"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西兰花种植前,"西兰花—南瓜"轮作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最多;西兰花收获期,"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西兰花—早稻"轮作1 a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多。西兰花种植前,"西兰花—早稻"轮作1 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最高;西兰花收获期,"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均最高。西兰花种植前,"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西兰花收获期,"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与其余3种轮作模式相比,"西兰花—早稻"轮作2 a可更有效地改善西兰花耕作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栽培条件下,2年内对7种有机栽培轮作方式进行试验种植,进一步进行产出、投入等经济效益分析,筛选出适于青岛地区推广的2种蔬菜有机栽培高效轮作方式:荷兰豆-菠菜-大葱-西兰花-生菜-胡萝卜和荷兰豆-菠菜-大葱-西兰花-生菜-马铃薯。  相似文献   

5.
对永定区单季稻、双季稻、芋稻轮作、烟稻轮作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进行肥力调查与丰缺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总体较高;速效钾严重缺乏;土壤主要呈酸性或微酸性。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芋稻轮作双季稻烟稻轮作单季稻;碱解氮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双季稻;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烟稻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土壤p H值大小为双季稻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针对4种模式的土壤肥力现状,提出了几点科学施肥和土壤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西兰花生产基地探索水稻-西兰花水旱轮作种植模式,2013年笔者在西兰花生产基地杜桥镇和桃渚镇开展了水稻-西兰花种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西兰花水旱轮作种植每公顷水稻产量实现8 418 kg,西兰花产值43 416元;较传统非轮作种植模式每公顷水稻提高产量2 148 kg,西兰花提高经济效益710.4元,对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稳粮增效和农作模式创新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茬口安排、油菜栽培、单季稻栽培方面总结了油菜—单季稻观光创新高效轮作模式,以期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阐述了金衢地区主要稻作模式,以常规的单季稻、早--晚双季稻种植模式作对照,对早稻--鲜食大豆,单季稻--马铃薯轮作新种植模式进行投入成本和产品收入的比较分析,客观地评价了不同模式的种植经济效益,指出了不同种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规模经营主体组织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17,(7)
<正>浙江省是全国西兰花主产区,年种植面积15万亩(10 000公顷),但连续种植多年后连作障碍加重,影响西兰花产量和效益。近年来,各地创新农作制度与生产经营机制,建立示范基地,推广"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年推广面积近5万亩(3 333公顷),占西兰花面积的1/3。实施该轮作模式,促使粮食和蔬菜生产互惠互利,改善和提高了基地生产功能,提升了技术装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不同水分管理时期对稻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效应,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比较分析单季稻不施肥、单季稻单施化肥、烟稻轮作 3种种植模式和淹水期、排干期 2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分别比单季稻模式提高了 32.88%~34.79%和 38.22%~44.39%。淹水期稻田土壤可溶性总氮以可溶性有机氮为主,占 56.06%~62.54%;排干期以硝态氮为主,占 62.34%~74.05%。烟稻轮作模式可显著提高淹水和排干条件下稻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但对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明显。相较单季稻处理,烟稻轮作模式提高了稻田细菌Sobs、Shannon和Ace指数。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酸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均是3种水稻种植模式的优势菌属。3种种植模式淹水条件下稻田脱硫弧菌属、互营杆菌属等硫酸盐还原菌类存在显著差异,排干条件下硝化螺旋菌属也存在显著差异。淹水条件下烟稻轮作模式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相关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基因α-亚基(pomA)的绝对丰度比单季稻处理降低了18.45%~18.54%。可见,水稻种植的淹水期和排干期的土壤可溶性氮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而烟稻轮作模式较单季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硫酸盐还原菌类细菌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关的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丰度。  相似文献   

11.
单季稻区稻田冬季翻耕晒白,春季种植马铃薯,收获后再种一季水稻,这是我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的栽培模式。本文试图就我县多年来推行“一薯一稻”栽培模式的经验、成效及相关配套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以期透析出薯稻轮作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该文概述了江苏省兴化市东北片大面积种植西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西瓜-粳稻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分析了西瓜-粳稻轮作与小麦粳稻轮作的比较效益,重点介绍了西瓜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措施,简要介绍了粳稻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水稻-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 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 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 水稻- 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 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1.1水稻-露地瓜菜轮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单季晚稻或双季晚稻的冬闲田,种植榨菜、雪菜、青菜等露地蔬菜;另一种是秋冬季种植西兰花、甘蓝、花椰菜等露地蔬菜,再轮作种植一季水稻。通过冬季蔬菜和夏季水稻的轮作,合理利用光温土地资源,同时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近年积极开展中药材产业循环有机农业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并推进"药-稻"轮作等高效栽培模式,从2010年起开展西红花-单季稻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该栽培模式示范基地每667平方米(1亩)生产西红花干花丝550克,新增西红花球茎250千克,水稻产量600千克。  相似文献   

17.
蒜作玉米种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赵墩镇蒜套玉米与大蒜—玉米轮作两种蒜作玉米种植模式的生产特点及经济效益,并总结了两种种植模式下玉米的配套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设施小西瓜-小青菜-西兰花-菠菜一年四熟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了小西瓜、小青菜、西兰花和菠菜的种植技术,为推广使用该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重点介绍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的关键技术,以期在桂东北地区推广提供参考。【方法】组织实施水稻—粉马蹄轮作栽培面积8hm2,通过春夏季水田种植早熟籼稻,夏秋冬季水田种植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分析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生产效益情况。【结果】发现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比种植双季稻或单独种植一季粉马蹄利润提高不少。【结论】早熟籼稻—粉马蹄轮作栽培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很大促进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西北高原区非耕地有效利用和传统设施蔬菜栽培存在的土传病害严重、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和不稳定等现实问题,选用草炭:河沙=3:1和草炭:炉渣=3:1两个基质配比方案进行有机生态型基质改造,探索出春夏茬栽培甜瓜,秋茬栽培西兰花的栽培方式。实践证明,在西北高原区利用基质配比栽培甜瓜—西兰花(提前利用设施育苗)的生产技术,前茬甜瓜可实现经济产值136 388.6元·hm-2,西兰花经济产值78 685.5元·hm-2,塑料大棚甜瓜—西兰花种植模式可实现总产值为215074.1元·hm-2,该模式让原有土传病虫害严重的土壤得到了休耕与隔离。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甜瓜—西兰花,为非耕地开发利用或老旧设施棚室持续生产提供了一种高产、高效、生态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