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胚对小麦幼芽某些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三个不同程度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病粒和健粒的幼根和胚芽鞘中SOD、POD、PPO和PAL活性及幼根中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豫麦2号黑胚种子的幼根和胚芽鞘中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高感品种豫麦40号的SOD和POD活性变化不大。抗病品种幼根中PPO和PAL活性显著升高,胚芽鞘中PPO和PAL活性显著降低;高感品种幼根和胚芽鞘PPO活性升高,PAL活性下降。抗病品种总 相似文献
2.
3.
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及黑胚对种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洒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粒度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闰重增加,10%品种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高低无关。同一品种0级种子和4级种子相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明显降低,苗干重、根干重减轻,病苗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5.
渗透胁迫对小麦萌发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了两个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随水势的降低,小麦咱子萌发发生长减弱,表现为发芽率降低;芽长、根长和根数减少;根系活力和活跃的根比表面积下降;细胞膜伤害程序和叶片脯氨酸含量影响。抗旱性不同的品种相比,抗旱性强的品种受渗透胁迫影响较小,而抗旱性弱的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不同温度处理冬、春小麦叶片,随温度的降低,SOD活性和O2产生速率增加;MDA和蛋白质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春小麦中下降,在冬小麦中上升。-2℃下,处理时间不同的小麦叶片,随时间的延长,SOD活性、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增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春小麦中减少,在冬小麦中呈Z型曲线。 相似文献
7.
8.
9.
稀土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和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甜玉米品种甜单1号为材料研究稀土对种子萌发、种苗初期生长和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稀土溶液对萌发和种苗生长有刺激效应,高浓度则具有抑制作用,对于甜玉米甜单1号种子的适宜处理浓度为500mg/kg,在这一浓度下促进种子萌发,刺激种苗生长,提高生理生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镉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Cd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绵阳19为材料,用CdCl2.2.5H2O配制4个浓度梯度,测定小麦萌发种子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的芽长、根长、维生素C、游离组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Cd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不同Cd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浓度Cd(1mg.L-1)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随Cd浓度增加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幼苗根长对Cd的反应较苗长更敏感,低浓度下即表现为抑制效应;随Cd浓度增加,小麦幼苗的维生素C含量由下降转为上升,分别比对照增加-15.5%、11.2%和26.3%;游离组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8.6%、21.7%和15.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随Cd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说明维生素C、组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可作为小麦幼苗遭受Cd毒害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中维生素C在小麦幼苗抵御Cd毒害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对小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在90%RH(相对湿度)和55℃条件下对非糯小麦及糯小麦种子进行老化处理,测定其发芽率、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且在相同处理时间下非糯小麦种子的发芽率都高于糯小麦;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则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微升趋势,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非糯小麦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均低于糯小麦;非糯小麦POD活性、SOD活性总体上明显高于糯小麦种子,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糯小麦.非糯小麦种子的抗老化能力显著强于糯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油菜素内酯对不同品种冬小麦在越冬期生理代谢的影响,以冬小麦强抗寒性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弱抗寒性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三叶期对叶片喷洒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0.01 mg·L-1、0.1 mg·L-1和mg·L-1),对照组用蒸馏水进行喷洒,在室外连续10d平均最低温达到5、0、-10和-25℃时对小麦分蘖节进行取样,分别用NBT显色法、比色法及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分别利用TBA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和磺基水杨酸法测定渗透调节物质可溶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利用TBA比色法测定膜损伤指标MDA含量,利用比色法测定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分蘖节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都有所降低;BR处理后,两个品种的分蘖节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升高趋势;对照组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升高,膜质损伤程度逐渐加深,BR处理的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BR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效果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气象因子对小麦黑胚率的影响,用48个小麦品种(系)于2016和2017连续两年在两个试验点自然条件下的黑胚率及气象数据,对小麦黑胚率的广义遗传力及气象因子与黑胚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率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49.9%,说明黑胚率约50%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环境因素。大部分与温度相关的变量(日均温、高温天数等)在抽穗后11~15 d与26~40 d与黑胚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低温天数与黑胚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有关的变量(日均相对湿度、日最低湿度等)多在抽穗后1~15 d与黑胚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降雨量除外);降雨天数与黑胚率的相关系数比降雨量与黑胚率的相关系数高;在研究的多数时间段内,日照时数与黑胚率呈负相关。抽穗后1~15 d潮湿、26~40 d低温、1~40 d寡日照气象条件对黑胚病的流行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黑胚病,室内测定了8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菌(A lternaria a lternata)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敌力脱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3.38 m g/kg;烯唑醇、世高抑菌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6.61和6.89 m g/kg。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25 m g/kg;麦叶净、福美双、烯唑醇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0.30、0.80和1.76 m g/kg。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发现,22%麦叶净W P 600倍液喷雾对小麦黑胚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80.59%;其次为25%敌力脱EC 1 000倍喷雾,两年平均防效为74.97%;22%麦叶净W P 800倍和12.5%烯唑醇1 5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两年平均防效均超过60%。从防治时期和次数试验结果来看,扬花后5 d喷药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延迟,防治效果也随之下降;两次施药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施药。 相似文献
15.
选用沈黑3号(直立型)和辽黑1号(半蔓生型)2个黑豆品种为材料,设置0 kg·hm-2 (N0)、45 kg·hm-2 (N1)、90 kg·hm-2(N2)和90 kg·hm-2+叶面喷施22.5kg·hm-2(N3)4个追施氮肥处理,探讨了花期追施施氮对不同株型黑豆品种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并没有显著改变黑豆叶片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的变化规律,辽黑1号的各光合生理指标明显高于沈黑3号.不同施氮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呈现明显的差异,而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黑豆品种的SOD、POD和CAT活性均逐渐增强;辽黑1号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均高于沈黑3号.不同施氮处理相比较,N2对生理指标影响大于N3,而N3对生化指标影响大于N2;品种间比较,辽黑1号优于沈黑3号. 相似文献
16.
渗透胁迫条件下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小麦苗期抗旱鉴定提供依据。以17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渗透胁迫(-0.975MPa)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萌发后期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在旱棚池栽控水条件下对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鉴定。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胚芽鞘的脯氨酸含量、胚芽鞘和胚根的MDA含量升高,而胚芽鞘和胚根的S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其中胚芽鞘脯氨酸含量、CAT活性、SOD活性均与抗旱指数、抗旱系数相关极显著,反映抗旱性强弱趋势基本一致,可作为小麦早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渗透胁迫条件下胚芽鞘脯氨酸、CAT和SOD的T/CK值(胁迫测定值/对照值)分别大于2.2、0.8和0.8为强抗旱性品种,而抗旱性弱的品种则分别小于1.5、0.65和0.4。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报道的小麦抗黑胚病QTLs位于1D、2A、2B、2D、3D、4A、5A、7A等多条染色体上。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携带了较多抗病QTLs,与这些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有gwm319(2B)、gwm341(3DS)和wmc048(4AS)等,但是还没有见到这些标记在抗小麦黑胚病新品种培育中应用的报道。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缺乏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原不清导致的QTL定位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应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采取可靠的接菌鉴定方法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开发分子标记,以期辅助抗黑胚病株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研究高、低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根系特征及其生理特性,以3个高效吸收利用氮素(氮高效)小麦品种与3个低效吸收利用氮素(氮低效)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水培条件下高氮和低氮处理对小麦根系特征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了大田条件下高氮和低氮处理对不同时期小麦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氮和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的根尖数、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的6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TaNRT2.1、 TaNRT2.2、 TaNRT2.3、 TaNAR2.1、 TaNAR2.2和 TaNAR2.3)的平均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高氮和低氮处理下,不同时期氮高效品种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与高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氮低效品种降低幅度较高。这说明不同氮效率材料在根系相关性状、硝酸盐转运、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氮素积累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综上所述,在低氮条件下,小麦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硝酸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氮素吸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综合改良可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