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洪江 《植物保护》1994,20(4):25-26
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随着品种汕优63在我地连续多年单一种植,近年发生日趋严重。在目前尚缺新品种替代前,根据该病流行特点,提高药剂防治效果,乃是控害增产一大措施。为此,作者进行了穗瘟化控策略筛选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在常发重病区选田设病圃系统观察病情消长动态。品种汕优63,适期播栽,治虫不治病。秧田期调查苗叶瘟1次,本田叶瘟自移栽后定5点,1点2丛,5天调查1次。抽穗后,除继续调查叶瘟外,同时调查穗颈瘟,直至成熟期止。 在此基础上,设(1)移栽时浸秧,(2)治叶瘟2次,(3)治穗颈瘟2次,(4)浸秧,治穗颈瘟2次,(5)治叶瘟、穗瘟各2次,(6)浸秧,治叶瘟2  相似文献   

2.
杜永全 《植物保护》1986,12(6):26-27
1985年本站进行三环唑防治稻瘟病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防治叶稻瘟选用杂交中稻“汕优二号”(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稻瘟选用常用中稻“2134”(高感品种)。试验田选择在稻瘟病常年流行的田块,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  相似文献   

3.
《湖北植保》2011,(2):20-20
一、注意确定防治对象田。调查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地区,发现本田出现发病中心(病株率达3%以上)或急性病斑(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无光泽,多为椭圆形,密生青灰色霉层),即确定为叶瘟防治对象田。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发生了苗瘟、叶瘟的地方则确定为颈瘟预防田。  相似文献   

4.
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6-1990年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杂交稻抗瘟性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1)近年来经测定川东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7群42个,其中ZB群出现频率59.38%,为优势种群,ZC群和ZA群分别为17.99%、16.20%,其余种群在3%以下;(2)优势种群ZB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72.17%下降为1990年的47.85%;(3)对我省主栽品种汕优63致病力较强的ZA群和ZB13小种明显上升,汕优63分离菌株回接致病率逐年上升,而抗谱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5.
部分中国栽培稻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苗期16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谱测定以及成株期叶瘟、穗颈瘟鉴定结果为依据,分析了75份中国栽培稻稻瘟病抗性资源的抗瘟性。结果显示,不同抗性品种的抗谱以及对成株期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反应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抗谱测定结果与成株期叶瘟抗性显著相关,而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间相关不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抗性资源可分成9个类群,其中以第6类群包含品种最多,抗谱最广(81.3%~100%),并高抗A、B、E、G群生理小种和抗穗颈瘟,可作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优先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2014年通州区水稻穗颈瘟大流行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通州区水稻穗颈瘟大流行。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大,七八月份低温寡照、破口抽穗期恰遇连续阴雨天气。部分农户疏于防治,或错失最佳用药时机或选择药剂不对路,以致造成部分稻田发病重、损失大。应对水稻穗颈瘟大流行,应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注重早期预防,抓准适期防治,选择对路防治药剂,保证两次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谷城县是水稻稻瘟病的常发区、重发区,尤其山区发生较重,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药剂及用量防治水稻叶稻瘟病效果,筛选经济有效防治水稻叶稻瘟的药剂品种及用量,为水稻叶稻瘟应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1973~1977年在稻瘟病圃中,筛选出对穗颈瘟4~5年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15个,1975~1977年又鉴定出对穗颈瘟3年均保持中抗以上的品种47个。在病圃中对大量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材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籼稻品种的叶片对稻瘟病菌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强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穗颈和主轴则不同,在病圃中粳稻叶瘟发生较重的年份,籼稻抗侵入的品种数量比粳稻多,反之,籼稻比粳稻少。但在同一抗病等级中,粳稻造成的损失多比籼稻轻,表现耐病性强的品种数量比籼稻多。根据多年和多点试验,绝大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之间抗性表现不一致。就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变化情况相比,叶瘟抗性变化较穗颈瘟大。  相似文献   

9.
2008年秀山县稻瘟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特点表现为叶瘟发生偏轻,穗颈瘟流行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品种间差异明显。原因是病原充足、气候条件有利、品种抗瘟性差、防治不力、技术宣传指导不力、农药市场混乱等。提出了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选用抗病品种 控制稻瘟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抗病品种控制稻瘟发生赵绍斌(四川省植保站,610041)对稻瘟病的防治,近几年我省重点实施了“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中心,落实种子消毒和三环唑浸秧移栽措施为前提,挑治叶瘟重治颈瘟为保证”的防治策略,其中抓好抗病品种的选用及其合理布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防...  相似文献   

11.
有关稻瘟病的测报研究,已有很多报道,本工作设计利用区域内稻瘟病在不防治情况下的自然发病状况这一内在的生物因素来开展短期测报,并通过对几年来资料的分析找出了一些相关规律和测报参数,作为大田测报应用指标。一、材料与方法选择稻瘟病常发地区,持续五年设立病圃,进行多品种(系)系统定点,定时观察,共调查了176份早稻材料的叶瘟、穗瘟在不防治情况下的自然发病情况,叶瘟的调查于5月18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我区4个稻瘟病自然诱发病圃抗性鉴定,筛选出一些抗性品种,发现品种的抗性与其成熟期有一定关系,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与年份之间抗性不一致;品种在一地种植多年后会逐渐丧失抗性;叶瘟穗瘟抗病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4):51-51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和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是我国水稻的两个重要病害,常同田发生,培育和筛选双抗品种,为兼治两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1975年从国外引进452个品种(系),经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初步筛选出75个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后经8年对稻瘟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株选,至1984年选出抗两病的中迟熟品种12个(称“双抗品种”)。1985年从中选出7个参加全国水稻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稻瘟病在崇阳县历来发生较重,尤其近年来,稻瘟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采用田间自然诱发方式,对崇阳县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进行调查研究。参试的30个主栽品种,6个叶瘟4级,11个叶瘟3级,2个稻瘟4级,19个穗瘟3级。表明大多数主栽品种比较感病。  相似文献   

15.
王少清 《植物保护》1989,15(3):40-41
水稻稻瘟病是我县历年早稻主要病害之一,8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优2号以来,该病加剧,1984年早造叶瘟发生12.6万亩,穗瘟发生6.3万亩,损失稻谷113.27万公斤。是我县历史上发病面积最大,损失最重的1年。为此,1985年至1987年3年我县全面推广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获得显  相似文献   

16.
水稻常规大糯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年对常规糯稻大糯品种叶瘟病情指数和穗颈瘟发病率的调查、分析,采用回归方程y=7.011+0.32645x,可以预测后期穗颈瘟的发病率,以指导穗颈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发现施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农药后的稻田健穗比未施药的健穗千粒重提高1.4—2.2克,增加5.3—8.3%。1986年在红星乡无叶瘟的汕优1号稻田内,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在四川省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仅江津、宜宾等九个专区,早稻叶稻瘟和穗颈稻瘟已蔓延至86%的县(市),晚稻苗稻瘟在全省13个专区、成都、重庆两市均普遍为害,1959年早、中、晚稻稻瘟病均普遍发生,个别地区较为严重,如泸县石洞公社早稻南持号在4月17日发病率巳达70%,4月25日上升至88.9%。1960年,由于严重干旱,加以各地加强了稻瘟病的防治,病害发生较少。据观察,糯稻感病最重,在一些地区,成为稻瘟病的发病中心,粳稻、籼稻感病情况,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9.
关于稻叶瘟的防治指标,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以往的防治指标中缺乏反映病情发展动态的定量指标,有进一步改进之必要。因此,本协作组自1986~1990年间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 稻叶瘟的经济损失允许水平1.1 允许损失率:从防治叶瘟本身的收益与防治成本相当(防治叶瘟肯定可减轻后期穗瘟病情,故单纯从防治叶瘟角度看得失相当,但连同穗瘟一起考虑则是有效益的)这一前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桦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293-297
以省内粳稻品种(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的相关关系。在1979年、1980年及1989年,共测定了375份材料的苗瘟与叶瘟、叶瘟与穗颈瘟、苗瘟与穗颈瘟之间的相关系数,经显著性测验,均为极显著,数值达到中等正直线相关和强正直线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了水稻品种各生育时期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因此,品种的抗性鉴定用多次苗期鉴定代替一年一次生育期鉴定是可行的。还对各瘟间关系与品种熟期、各瘟关系在杂交后代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