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不同土壤肥力下冬小麦春季干旱的复水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为探明冬小麦春季旱后复水补偿效应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响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对生长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冬小麦,于返青、拔节期进行不同程度干旱复水处理;【结果】返青期中度干旱,在高肥力下复水15天时,叶绿素含量已超过对照水平,复水5天后,光合速率超过对照;中、低肥力下,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分别在复水15天、20天时比对照略有增加。拔节期中度干旱只在高肥力下复水20天后,光合速率比对照略有增加;其他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未达对照水平。除低肥力下重度干旱外,返青期旱后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产量均无明显降低,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高、中肥力下中度旱后复水产量还略有增加;拔节期旱后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产量明显降低,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结论】冬小麦春季受旱复水后,光合速率比叶绿素含量更容易恢复;返青期旱后复水比拔节期旱后复水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表现出更强的补偿效应,这主要缘于收获指数的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强冬小麦旱后复水的补偿效应,中、高肥力下返青期中度旱后复水更有利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影响了氮肥的作用,在不同灌溉量的水分条件下,氮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量,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5.
喷灌麦田越冬水热状况及旱冻灾害防御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996 ̄1997年小麦越冬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喷灌麦田越冬期间0 ̄60cm土壤水分及小麦分蘖节深度处(2cm)土温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土壤冻深的因素。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喷灌补水时期的确定原则,并首次提出补水量的估算公式。试验证明,早春适时适量喷灌补水是防御旱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导率、叶色、株高、鲜重及干重5项指标比较20个冬小麦品种幼苗期对冷冻处理的耐性强弱。结果表明,各品种对冷冻处理的不同指标反应不同,有的表现为抑制,有的表现为促进。鲜重、干重和株高对冷冻处理相关显著。筛选出的耐性品种为高优503、秦麦78-4、德州961、临麦2号、晋麦47、太633、633、泰山269、太原8003、京10531。与株高相比,鲜重与干重及相对耐性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鲜重可以作为评价苗期冬小麦耐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限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3年在临汾市乔李村粮田3队进行冬小麦限水灌溉试验,提出减少灌溉次数(即灌溉量),只在关键时期进行灌溉,就可使冬小麦节水与增产的目标同时实现。冬小麦灌溉量减少33.0%~66.7%,产量只减少6.3%~12.3%,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33.3%~127.8%。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和生产实践,临汾地区限水灌溉制度应为:在正常年份,一水条件下,浇足冬水;二水条件下浇好越冬水和浇足拔节水;存充足灌溉条件时要采取限水灌溉,节约水资源,应浇好越冬水,浇足拔节水,少浇孕穗水,小麦亩产可达到400kg以上。 相似文献
8.
10.
冬小麦种植模式与水肥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模式能够显著影响作物的肥水利用效率是国内外学者早已达成共识的结论。近年来,随着立体农业的发展,生产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本文对不同种植模式,尤其是地面覆盖和沟垄种植方式对冬小麦水肥利用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主要包括种植模式对农田环境条件、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等的影响,目的是指出种植模式对水肥利用效应研究的不足之处,使种植模式能够更好的被科研所重视,为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硫含量在20mg/kg以下时,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且施硫量90kg/hm2以下时,随着施硫量的增加,小麦产量也随之增加,单产提高8%,纯收益增加75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后复水对冬小麦叶面积的激发作用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在不同生育时期遭受不同程度及不同持续时间水分胁迫的冬小麦复水后 ,对叶面积存在明显的激发作用。结果表明 ,复水对叶面积的激发幅度与复水前胁迫发生时期、胁迫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有关。早期胁迫比中期胁迫复水对叶面积的激发幅度大 ;复水对叶面积的激发幅度与胁迫前的胁迫程度呈正相关 ,而与胁迫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即胁迫程度越高 ,胁迫持续时间越短 ,激发幅度越大。但从叶面积最终可恢复到的程度看 ,与胁迫程度及持续时间都呈负相关。不论胁迫发生在哪个时期 ,复水对冬小麦叶面积的激发 ,都是通过增加新生蘖叶面积实现的 ,复水对主茎叶片数及叶片尺寸影响不大。激发作用对最终籽粒产量的贡献 ,中度胁迫下可达到 4 5 % ,重度胁迫下则可高达 6 7%。尽管复水的激发作用能挽回胁迫期间的部分损失 ,但小麦最终叶面积及产量均不能恢复到适宜供水的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究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关中平原典型灌区为研究区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的灌水类型(普通水与去电子水)和灌溉量水平(60、120、180 mm与240 mm),分阶段对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与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水平(180 mm)下,与普通水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生长速率更快,同时耗水量较高,其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提高了17.8%与15.1%;与0 mm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增产46.9%,高于普通水灌溉处理(24.7%)。去电子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中,灌溉量为180 mm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因此,可以将去电子水灌溉180 mm作为关中平原冬小麦高效用水和高产的较优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秸秆覆盖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抑制蒸发、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营养水平,但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磷、钾营养水平,有效抑制土壤温度日变幅,有利于旱塬冬小麦生长,且覆盖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是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产量效应与耗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水分消耗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从产量差异的生理基础和耗水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节水高产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壤土条件下,春灌二水比春灌一水增产,但春灌一水的边际效益高于春灌二水处理,春灌二水与春灌三水的产量相近,但水分利用率提高,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小麦生育期间的总耗水量降低,但却增加了对土壤水,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如春无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占到了总耗水量的84.9%,其中19.0%来自于130-200cm的深层贮水,而春灌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则分别为49.9%和1.9%。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05-608
为明确春季浇一水稳产6.0 t/hm2冬小麦耗水特性与生育性状,选用衡观35小麦品种,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别为126.0,142.3 mm条件下,在河北低平原缺水区采取大田跟踪对比调查,研究春季水分运筹对冬小麦耗水与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农田蒸散量419.76~424.29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4.58~19.08 kg/(hm2·mm);农田蒸散量较大的时期出现在播种到返青期和拔节到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蒸散量与栽培环境密切相关。受群体影响,同一处理,2 a产量表现有所不同,2014年群体较小,以I0405处理产量较高;2015年群体较大,以I0420处理产量较高。这可为指导小麦春季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乙烯利对冬小麦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小麦拔节期喷施0,1000,2000,3000μg/g乙烯利。结果表明乙烯利可以抑制小麦株高和基部第一、二、节间的生长,有利于矮化植株,防止倒伏。但同时也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致造成减产。在不发生倒伏的条件下,1000μg/g乙烯利可能减产10%左右,2000或3000μg/g则减产更多。另外,试验还分析了乙烯利对小麦籽粒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初步说明乙烯利可能引起某些氨基酸组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在和田地区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逐步缩短,但在同一播期,密度增加生育期有所增加;播期推迟,影响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小穗分化及小花分化,造成小麦分蘖减少、穗小粒少。因而,冬前分蘖总数和总茎数也随之减少;在冬前总茎数中分蘖所占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减少,因播量的弥补,分蘖总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穗粒数、千粒重逐步增加,成穗数下降,但在同一播期内,穗粒数、千粒重随播量增加而下降,收获穗增加;晚播小麦的增产要依靠群体,走"小个体,大群体"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