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 ,我国养鸡业中 ,蛋用种鸡采用的公母配偶比例为1∶10~ 1∶12 ;肉用种鸡采用的公母配偶比例为 1∶8~ 1∶10。种公鸡饲养期多在 5 0 0d左右 ,故对其饲料投入多 ,占用场地也较大 ,费工费时。为了探索一个适宜的公母配偶比例 ,以减少饲料费用 ,提高养鸡经济效益 ,我们于 2 0 0 1年 4月 1日至 7月11日在本地高平繁殖场进行了本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鸡系由高平繁殖场提供的 1年龄海兰蛋用种鸡 ,1年龄艾维茵肉用种鸡。1.2 方法将试验鸡随机分为试验 1组、试验 2组、试验 3组与对照。各组公母鸡及公母配偶比例见表 1。  …  相似文献   

2.
小鼠去透明带裸卵的体外受精及其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提高小鼠弱精子体外受精率的新方法 ,将小鼠宰杀在 2 0℃下搁置 14 h,然后取出附睾尾精子进行冷冻保存。用解冻后活力明显下降的精子 ,与去透明带裸卵进行体外受精。结果显示 ,与带有颗粒细胞卵的体外受精率(0 % )和透明带切开卵的体外受精率 (4%~ 31% )相比 ,去透明带卵的体外受精率增至 39%~ 6 8% (P<0 .0 1) ;体外受精所获的 2细胞胚 ,经培养有 74 %~ 10 0 %的胚胎发育至扩张囊胚 ;来自 BDF1雄性小鼠精子的 2细胞期体外受精胚 ,经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后再移植 ,获得了正常新生小鼠。以上结果表明 ,去透明带裸卵与小鼠弱精子体外受精 ,可提高小鼠弱精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精了入卵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 2 0年内 ,哺乳动物受精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有关精子入卵的“分子途径”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将就精子入卵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1 精子穿透卵丘细胞层哺乳动物排出的卵子包裹在 30 0 0个左右的卵丘细胞中。这些卵丘细胞在排卵前细胞间间隙增大 ,透明质酸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增加。获能精子要与卵子结合 ,首先必须穿过卵丘细胞层。大量研究表明 ,精子头后部具有透明质酸酶活性的膜蛋白pH - 2 0协助精子穿透卵丘细胞层[1、2、3] 。pH - 2 0是一种单链蛋白质 ,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固定在精…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养鸡生产成本和保证较高的种蛋受精率 ,确定合适的公母比例极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罗曼蛋鸡C系公鸡和D系母鸡的人工授精配比试验 ,来确定罗曼种鸡比较合理的公母比例 ,为蛋鸡饲养者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取自华申曾祖代蛋鸡场的某一批曾祖代种鸡中C系公鸡和D系母鸡。1.2 方法1.2 .1 饲养方式 :种公鸡及种母鸡均采用全密闭式三层半阶梯式单鸡单笼同舍饲养 ,种公鸡的饲料采用母鸡的饲料进行饲喂 ,并定期添加多维及微量元素 ,光照同产蛋鸡的光照。1.2 .2 试验日期 :试验从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3月 ,即鸡群2 …  相似文献   

5.
牛活体采集卵母细胞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利用自制采卵器对 2 4头健康牛和 2 0头有生殖障碍牛进行活体采集卵巢卵母细胞试验。卵母细胞回收率 4 2 .9% ,共采集卵母细胞 397枚 ,其中可用卵 2 6 6枚 ,占 6 6 .7% ,平均每头母牛获卵母细胞和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 9.0 2枚和 6 .0 4枚。采集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 ,移植受体母牛 ,成功地分娩了我国第一头活体采卵牛犊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7,(12):29-33
本试验对庄河大骨鸡及其杂交鸡外形、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脚大骨鸡公鸡体重显著大于黄脚大骨鸡公鸡(P005),黄脚大骨鸡屠宰率大于青脚大骨鸡屠宰率(P005)。大骨鸡与肉种鸡正反交所得公鸡屠宰率差异显著(P005),母鸡差异不显著(P005);大骨鸡与蛋种鸡正反交所得公鸡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母鸡差异显著(P005)。大骨鸡与肉种鸡杂交后代体重与大骨鸡相当,杂交鸡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体重都是平稳的增长。结论,青脚大骨鸡比黄脚大骨鸡屠宰性能更高;大骨鸡做为母本产生的后代具有更高的屠宰性能,大骨鸡与肉种鸡的杂交后代屠宰性能高于大骨鸡与蛋种鸡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7.
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利用体外受精方法生产鸡及进行鸡胚胎移植研究。以期通过此路径的顺利实现来生产转基因鸡。试验结果显示:母鸡产蛋后的30-40min内有72%的卵排出在卵巢囊内,此时收集卵子较为适宜。在44只体外受精的受体母鸡中,有28只产蛋,产蛋率为63.63%(软壳蛋7枚)。其中产出受精蛋8枚,受精率28.57%。孵化后有6枚发育,发育率25.00%;在28只蛋中有3枚出雏,出雏率为10.71%。尽管孵化率低,但是在8枚受精卵中有3枚孵出小鸡。说明这一路径是可行的,该试验结果为转基因鸡的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猪卵泡卵母细胞不同体外成熟培养时间、不同精子获能时间、不同精卵共孵育时间对体外受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成熟培养44 h左右,精子获能时间在1~2 h之间,精卵共孵育时间在6~8 h之间,受精后卵裂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受精是有性生殖动物繁育下一代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过去数十年中,我们对哺乳动物精卵互作分子机制的理解已取得重要进展。然而,由于禽类的卵子较大和模拟发生在正常受精过程中的生理性多精受精过程有一定困难,我们在禽类精卵互作方面积累的知识并未达到类似于在哺乳动物上积累的水平。本文将总结目前人们对禽类受精过程中精卵互作机制的理解,尤其着重总结精卵结合、精子的顶体反应以及卵周膜通道形成所必需的真精子蛋白酶;解释卵周膜中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蛋白(ZP1和ZP3)在精卵结合、顶体反应诱导以及精子蛋白酶消化作用下的精子渗透作用。我们期望:对鸟类受精过程的更深刻理解,能够为家禽行业中包括生产转基因或克隆禽类在内的众多应用开发强有力工具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显微受精技术是体外受精与显微操作技术相结合的一项胚胎工程技术,使得由透明带和卵质膜所形成的生理受精障碍得以排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显微受精研究近况,探讨了显微受精过程中的精卵互作机理,对卵龄、精子获能、注射针参数、操作技术和显微注射方法等影响显微受精的因素以及显微受精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牛卵泡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其受精过程的发生。从屠宰场收集800枚牛卵泡卵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并用体外获能的精子体外受精。在用m-TCM199培养21、22、24、26、28h后,达到中期Ⅱ的卵母细胞比例分别为33.89%、74.16%、77.78%、86.67%、85.71%;25h后,如果继续培养,成熟的卵母细胞比例不再显著增加。卵母细胞的自身形态显著地影响其成熟效果,A、B、C级卵培养24h后分别有94.60%、55.43%、31.25%的卵母细胞达到中期Ⅱ。卵泡卵在体外滞留8h后,其成熟率(47.11%)明显地低于45min(77.92%)或4h(74.60%)。肝素和钙离子载体A 23187都能诱发牛精子获能,二者在受精效报上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都有多精入卵现象发生。授精后6h精子进入卵内,精子入卵后2~3h头部膨大,6h后出现早期原核,最早发生卵裂是在授精后30h。  相似文献   

12.
黑凤鸡又叫黑丝毛乌骨鸡,雅称中国黑宝、黑凤凰,它是集药用、肉用、蛋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药用乌鸡珍品,营养专家称它是带翅膀的甲鱼,美食专家称它是会动的人参。黑凤鸡具有黑丝毛、凤头、丛冠、胡须、绿耳、毛腿、五爪、乌皮、乌肉、乌骨十全特征,黑舌是本质特征,黑丝毛是外貌特征。成年公鸡体重1.25~2kg,成年母鸡体重1~1.50kg,每只鸡年产蛋180枚左右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均可达90%,育雏成活率95%。出壳至90日龄上市,肉料比为1:3.2。它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我国各地能养家鸡的地方均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禽白血病净化对北京油鸡产蛋性能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在2015—2019年对北京油鸡鸡群连续进行5个世代的禽白血病净化,在开产和纯繁前分别对母鸡蛋清和公鸡精液进行ALV-p27抗原检测,并对每个世代的孵化及产蛋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5个世代净化淘汰,北京油鸡开产前公鸡精液ALV-p27抗原阳性率由0世代的15.27%显著降低到4世代的5.66%(P<0.05),但禽白血病净化对0~4世代北京油鸡产蛋数、入孵蛋受精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禽白血病净化,北京油鸡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尹华贵 《四川畜牧兽医》2002,29(7):26-26,28
用川牧土鸡与固始鸡青脚系、乌骨系进行正反杂交,以测定F1代的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川牧土鸡(♂)×固始鸡青脚系(♀)杂交组,受精率达93.04%,受精蛋孵化率88.03%,F1代90日龄成活率92.31%,公母均重1790.09g,料肉比3.01∶1,优于其他杂交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SPA法(Sperm Penetration Assay)即精子穿透分析法对8头黑白花公牛冻精的受精力进行检测,以预测各公牛精液受精力的水平。结果:每卵表面平均精子数为3.2~9.5个,每卵内精子数为1.6~3.4个,被穿透的卵子比例即穿透率为34.9~65.7%,具雄原核的卵子比例即原核卵率为16.0~32.4%。这些数值与各公牛冻精授精500多头母牛的效果作对照,8头公牛平均80(70~90)天的不返情率为56%(45.8~71.1%),不返情率与雄原核卵率,穿透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2和 0.92。 另一组试验结果表明:授精时间对穿透率特别是对雄原核形成有很大影响。授精2小时后观察,没有雄原核形成,只有附着于卵子表面的精子;授精4小时后,精子已通过卵黄膜进入卵内,并开始形成雄原核;授精6小时后形成发育良好的雄原核。 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利用这项技术在生产上对公牛精液的受精力进行客观评定,为选择后备公牛提供重要的生理指标,特别是对评定冷冻精液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精子顶体反应、受精机理、体外受精、遗传学和胚胎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类型乌蒙凤鸡的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分析,为乌蒙凤鸡肉用专门化品系的选育奠定基础。实验测定了乌蒙凤鸡不同羽色(黄羽、麻羽)、肤色(乌骨、普通)及不同羽色与肤色的组合(黄羽普通、黄羽乌骨、麻羽普通、麻羽乌骨)4个类型鸡群4~24周龄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按羽色或肤色的单一性状进行划分,乌蒙凤鸡黄羽和麻羽、普通和乌骨之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黄羽公鸡4~16周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麻羽公鸡;不同羽色和肤色的公鸡生长性能均高于母鸡(P<0.01);黄羽普通鸡群体生长性能高于其他类型鸡群。根据分析测定结果,建议将黄羽普通鸡作为乌蒙凤鸡肉用专门化品系选育的候选类型。  相似文献   

17.
水牛活体采卵体外生产胚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B超引导阴道穿刺法,对40头尼里-拉菲和摩拉水牛连续3次采卵,采卵间隔为3 d.共采卵120头次.共穿刺卵泡935个,采集卵母细胞643枚,可用卵母细胞为456枚,卵母细胞回收率为68.77%(643/935),卵母细胞可用率为70.92%(456/643),头均可用卵母细胞为(3.80±0.23)个.第1、2、3次采卵头均回收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3.82±0.50)、(3.82±0.35)、(4.05±0.43)枚,差异不显著(P>0.05).收集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受精卵与颗粒细胞单层体外共培养,受精后48 h分裂率为56.36%(257/456),囊胚率为20.39%(93/456).2个品种水牛的头均可采卵泡数、头均回收卵母细胞数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B超引导下进行连续活体采卵,并利用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生产胚胎是可行的. 3),头均可用卵母细胞为(3.80±0.23)个.第1、2、3次采卵头均回收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3.82±0.50)、(3.82±0.35)、(4.05±0.43)枚,差异不显著(P>0.05).收集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受精卵与颗粒细 单层体外共培养,受精后48 h分裂率为56.36%(257/456),囊胚率为20.39%(93/456).2个品种水牛的头均可采卵泡数、头均回收卵母细胞数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B超引导下进行连续活体采卵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京红1号"、"京粉1号"配套系母本纯系群体连续2个世代共7 430个个体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母鸡持续受精能力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包括入孵蛋数、受精蛋数、受精率、最大连产受精蛋数、有效持续天数和最大持续天数6个性状。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重复力在0.16~0.33,表明这些性状单次度量的代表性有限;遗传力估计值在0.06~0.19,均为低遗传力性状;受精率和受精蛋数的重复力和遗传力估计值在所有性状中最高,鉴于受精率为比率性状,受精蛋数是育种实践中对母鸡持续受精能力进行选育的理想性状;母鸡持续受精能力各性状和早期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弱,通过早期性状对母鸡持续受精能力进行间接选择并不可行;对受精蛋数和受精率的公鸡效应影响分析后发现,公鸡效应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超过11%,因此在模型中不应忽视公鸡效应的影响,否则会导致遗传参数估计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稳定高效的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体系,提高体外胚胎生产效率,本研究先利用屠宰场采集的新鲜卵巢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通过胚胎发育潜力来筛选最佳的体外胚胎培养液;再进一步研究不同种公牛精液和供卵母牛对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R1aa培养液和mCR1aa培养液卵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mCR1aa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提高(28.1% vs 20.6%,P<0.05);选取的3头荷斯坦种公牛精液的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1号种公牛精液体外受精后囊胚率(38.7%)显著高于2号和3号(23.8%&22.9%)(P<0.05);随机选择的3头活体采卵供体母牛(H1、H2、H3)获得的头均可用卵母细胞数无显著差异,但H1和H2供体母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显著高于H3供体牛(P<0.05),且H1供体牛体外受精囊胚率显著高于H2供体牛(P<0.05)。结果表明,mCR1aa培养液能显著提高体外受精囊胚发育率,适用于体外胚胎生产;种公牛精液和供体母牛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效率,为奶牛活体采卵-体外受精生产技术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中华蜜蜂蜂群里不同时间段的卵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卵人工转移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24~36h卵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12~24h的卵;0~12h卵的存活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