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微胶囊技术在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而维生素作为维持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当前动物维生素缺乏症却时有发生。因而本文拟介绍微胶囊化技术,探讨维生素微胶囊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维生素微胶囊化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固体维生素A乙酸酯为原料,采用自配的三种不同的包衣溶液和FLP-5流化床制粒干燥机进行喷雾包衣,探索了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方法。结果表明,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包被的过瘤胃保护性A微胶囊出品率达到95%,具有较好的流散性;在精粗比为20∶80、55∶45的日粮条件下,24 h瘤胃降解率分别为9.94%、25.33%;在真胃中的释放率接近60%,释放率较高。以乙基纤维素为主要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过瘤胃保护性维生素A微胶囊的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微胶囊维生素饲料添加剂产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影响饲料维生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微胶囊技术以及几种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 ,微胶囊维生素添加剂产品的特点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乳化凝聚法制备维生素B1微胶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维生素B1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回归分析法探讨一种能有效降低水溶性营养素从饲料中溶出的微胶囊生产工艺,主要考察了相体积比(X1,20%~40%)、乳化剂Span80添加量(X2,0~10g/l)、芯材与壁材百分比(X3,25%~100%)以及分散剂添加量(X4,0~4g/l)4种工艺参数。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指标为颗粒粒径(Y1)44.3~168.5μm、包埋率(Y2)4.3%~31.8%、溶失率(Y3)1.1%~43.6%。正交回归分析表明,最佳工艺参数X1、X2、X3分别为20%、6.74g/l、100%,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微胶囊能显著降低维生素B1的溶失(P<0.05)。  相似文献   

5.
多种维生素和酶活性蛋白饲料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坤  宁倩 《饲料工业》1995,16(6):23-26
本文研究了使用黑曲霉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共生固态发酵多种废渣生产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酶活性蛋白饲料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菌共生发酵即可以降解原料中的纤维,又能使产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种酶活性、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纤维降解率达到12.5%,主要必须氨基酸比FAO标准和大豆都高,纯蛋白质含量达45%以上,生产工艺科学、合理。喂养禽畜结果表明:可以提高动物的抗病力,降低死亡率,并且提高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利用率,蛋白质达81.2%,干物质达78.9%,纤维达40.8%,磷达51.3%。产品无毒无害,是高价饲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饲用维生素D3微胶囊型粉末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彩菊  路帆 《饲料工业》2005,26(13):9-10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维生素D3(400万IU/g左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蔗糖、单甘酯(H LB=3.8)、蔗糖酯(H LB=15)、BH T;压1.3.1乳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将所配制的乳液放入刻度试管中,采用离心法。离心机转速1000r/m in,时间10m in,观察分层情况,计算分层百分比。1.3.2微胶囊  相似文献   

7.
8.
目前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是由多种维生素制剂单体加上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均匀混合物,即多种维生素预混料产品(简称维生素预混料或者多维、维它等)。具有不同理化特性和生物效价的各种维生素相混合后情况就比较复杂。由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行业常用的粉状和微胶囊状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在加速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为高温高湿条件下维生素预混合饲料的精准化使用提供参数,并评价微胶囊化处理对维生素稳定性的效果。将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制成2种剂型,即常见的粉状(粉状组)和微胶囊状(微囊组)。将粉状组和微囊组维生素预混合饲料样品储存在(40±2)℃、(75±5)%相对湿度(RH)的恒温恒湿箱内,分别在第0(初始)、30、60、90和180天取出,检测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和泛酸的含量,计算不同储存时间后各个维生素的存留率。结果显示:1)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粉状组和微囊组中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和泛酸的存留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粉状组中维生素D3的存留率和微囊组中维生素E的存留率在不同储存时间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2)在各个储存时间时,维生素A和维生素B1的存留率均表现为粉状组极显著大于微囊组(P<0.01);在储存60、90和180d时,粉状组中维生素K3和维生素B6的存留率极显著大于微囊组(P<0.01);在储存90d时,粉状组中泛酸的存留率显著大于微囊组(P<0.05);在储存60和90d时,微囊组中维生素D3的存留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粉状组(P<0.05或P<0.01);在储存180d时,微囊组中维生素E的存留率显著大于粉状组(P<0.05);在储存60d时,微囊组中烟酸的存留率显著大于粉状组(P<0.05);在各个储存时间时,粉状组和微囊组中维生素B2的存留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本试验还给出了2种制剂的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维生素存留率随储存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由此可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含量显著降低,在精准动物营养与饲养中需要予以考虑;微囊化处理对高温高湿储存情况下不同维生素存留率的影响没有一致性规律,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包被处理和稳定化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是动物维持生理机能和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所必需的的营养物质。中华多维(中华复合维生素预混料)是四川省畜科院动物营养研究所、畜科饲料公司组织多名专家开发研制的。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维生素单体添加剂筛选、生产设备的选型和加工工艺的研制,以及配方的设计筛选、饲养试验、示范应用与大面积推广,得出中华多维在提高增重、饲料利用率以及生产性能效果等方面可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目前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微胶囊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胶囊技术的奠基人B.K.Green于1953年发明了微胶囊化的方法。1954年美国NCR(National Cash Reqist)公司最早将微胶囊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可以说微胶囊技术是从研制无碳复写纸发展起来的。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内,英国、西欧、日本等国花费了很大的投资,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又发展了许多微胶囊化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预混料质量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因其在畜禽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从而成为现代饲料工业和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必须补充的饲料添加剂 ,且用量大 ,进口多 ,价格昂贵。一般来说 ,影响单一维生素制剂稳定性和效价的因素相对较少 ,并且研究也较为深入。但目前生产中大量应用的是由多种维生素制剂加上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匀质混合物 ,即多种维生素预混料产品 (简称维生素预混料 )。具有不同理化特性和生物效价的各种维生素相混合后 ,情况就比较复杂。由于受配方设计、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包装及储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质量控制有较大的难度。为此 ,必须在…  相似文献   

13.
关胱胺微胶囊的研制与生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胶囊技术是一门比较新颖而又发展迅速的技术。这项技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目前为止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相继在制药、食品、农用化学品、香精香料、饲料、照相材料、机械以及日用化妆品等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NationalCashRegisterCompany提出了用凝聚法生产含油明胶微胶囊的几个专利,并以此用于压敏性无碳复写纸的生产。20世纪60年代初,采用相分离技术制成可控制释放的胶囊药物后,使微胶囊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后,又陆续开发出了界面聚合法、喷雾干燥法等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日趋成熟,应用…  相似文献   

14.
喷雾干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香味剂由于其特有的香气,对动物能产生诱食作用。但是现有的香味剂由于其组分挥发快,在饲料中很难长时间保存。因此,饲料香味剂微胶囊化就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微胶囊技术以及饲料业中常用的芯、壁材和微胶囊化方法,并论述了微胶囊技术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蚕蛹油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蚕蛹油的加工性能和延长其保质期,以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蚕蛹油微胶囊。依据蚕蛹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稳定性检测指标,确定壁材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的质量比为1∶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蚕蛹油)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2,乳状液中固形物的质量分数为20%,均质压力25MPa,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1.2%。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临界C02萃取法提取巢脾挥发油,采用冷冻干燥法与辛夷挥发油制备蜜蜂巢脾挥发油复方微胶囊,并优化产品配方与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临界巢脾挥发油与超临界辛夷挥发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配方为SPI:MD=1:1,壁材:芯材=2:1,固形物浓度15%,乳化剂用量1%;最佳工艺参数为:乳化温度70℃,均质时间8 min,均质转速8000 rpm/min。制得的混合微胶囊呈淡黄色,香味浓郁,粉质细腻,溶解度93.1%,包埋率68.3%,微胶囊粒径23.7μ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微胶囊技术对益生菌进行保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延长益生菌制剂的保存期,并尽量减少其通过胃肠道时的损失。介绍了不同益生菌的微胶囊化制备方法及微胶囊技术在益生菌保护中的应用,探讨了微胶囊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乳酸菌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酸菌对环境及大多数抗生素均较敏感,多年来人们对如何延长微生态制剂中乳酸菌的存活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袁杰利等利用明胶和阿拉伯胶对双歧杆菌进行了微胶囊包被,使双歧杆菌在干燥过程中的死亡率下降了20%-30%,本研究利用明胶和阿拉伯胶及固定剂制成了乳酸菌微胶囊制剂。现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菌种:嗜酸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1.2微囊材料:明胶、阿拉伯胶。1.3微胶囊的制备1.3.l菌体的收集:经厌氧固体平板发酵、增殖嗜酸乳杆菌及青春双歧杆菌,洗下菌苔。混合后,得到菌体悬液。1.3.2原胶液的制备:将固体明胶或…  相似文献   

20.
朱正华  陆旋 《蚕业科学》2012,(5):949-952
以具有良好乳化性、稳定性及胶体特性的丝素蛋白溶液作为壁材,与维生素E共混后进行高温喷雾干燥,制备丝素蛋白-维生素E微胶囊。通过优化维生素E与丝素蛋白溶液的配比,提高微胶囊的成囊性能。当维生素E与1%丝素蛋白溶液的质量比为0.5∶1时,制备的微胶囊成囊性能较好,包埋率在90%以上,胶囊颗粒间大小相差不大,囊径在3~5μm之间,囊壁厚度在500 nm~1μm之间。推测丝素蛋白囊壁在高温喷雾干燥过程中其蛋白质结晶区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对药物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