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5,(24):200-202
以环江县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和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数据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环江县岩溶土地在监测间隔期内的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演变类型、变化原因等动态变化情况,得出环江县岩溶土地石漠化的趋势已基本得到遏制,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石漠化与土地整理的关系,提出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石漠化是威胁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结论:适度控制新增耕地率,大力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从可能导致石漠化的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分析了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并求出石漠化与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贵州省的土地石漠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容许极限而引起的,岩溶生态环境只是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回归方程对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业实现“五变”趋向“五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执政为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更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从可能导致石漠化的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分析了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并求出石漠化与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贵州省的土地石漠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容许极限而引起的,岩溶生态环境只是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回归方程对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五水共治"现实中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和总体评价等6方面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温州地区的居民进行测试,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50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五水共治"的总体评价总体良好,最希望优先解决"治污水";满意度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层在支持度、满意度、信心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和总体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度在参与度对总体评价上没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管理》2017,(4):74-75
蛋鸭产业是浙江省优势特色畜牧产业,但目前存在的污染养殖水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蛋鸭产业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剖析浙江省蛋鸭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科研院校要重点研究产业实用技术、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扶持投入力度、企业要主动转型升级等对策,以推动浙江省蛋鸭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阳山县江英镇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明显下降,和潜在石漠化相比,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16.12%和12.66%、61.97%和56.51%、71.28%和72.11%、80.17%和80.55%;(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减少与石漠化过程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的一致性和退化过程的同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地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参考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喀斯特土地石漠化过程对土壤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对土地石漠化的响应,利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监测指标,基于"干扰-响应"框架初步建立了一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从石漠化产生原因及目前治理状况的分析中探索出一条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空心村"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费的现象。文章从"空心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缺乏法律规范、村级规划滞后、城乡人口流动、缺乏土地流转机制以及村民思想意识尚未转变等形成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提高土地复耕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良林  周世武  郑士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87-11790
以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为例,应用基于回归统计的气候模型,结合DEM/GIS提取高程、坡向等气候地形因子,计算获得研究区山地气候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桂西北2008年石漠化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土地石漠化与山地气候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发生率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平缓增大,并随年均降水量增大呈较快速增大态势;在主要的年均气温区内,河池市的石漠化发生率从29.4%变化为34.4%,变化幅度为5.0%,而在主要的年降水区中,石漠化发生率从18.2%变化为42.8%,变化幅度为24.6%,降水量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大于气温因子。桂西北土地石漠化与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分析土地石漠化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粤北阳山县江英镇设计了祼地、耕地、草坡地3种类型的石漠化试验样地,现场观测降雨在上述3种样地所产生的径流量,分析粤北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在粤北石漠化地区,绝大部分的雨水下渗成为土壤水和裂隙水,其中祼地的降雨有91.36%下渗,耕地的降雨有95.85%下渗,草坡地的降雨有97.53%下渗。地表径流量祼地>耕地>草坡地,草坡地地表径流深最小,其次为耕地,最大是祼地,说明草坡地对降雨截流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乡村与水、水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论述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传承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应以水文化中的艺术观念、生态观念作为指导,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保护与传承原有水文化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16.
张吉清 《山东农业》2003,(12):36-36
如何破难“三农”题解,找准其突破口和切入点,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曾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面对入世后国外农业的挑战和我国农民致富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在缺陷和深层矛盾已日渐显现出来,成为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源。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土地股份制”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和较好的制度安排。(一) 实施“土地股份制”的具体做法1.实施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的换位。我国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安庆市水稻产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展了稻作"五提高"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经验和实效:提高了超级稻先锋组合应用率,提高了秧苗群体素质,提高了群体成穗率和结实率,促进了安庆市水稻生产稳定发展,促成了无公害绿色水稻快速发展,节本、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由于将公社作为唯一的核算单位,致使农村的"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干部特殊化风"等"五风"盛行,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并破坏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对农村"五风"问题的史料进行剖析,旨在以史为鉴,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植物"柔性坝"的存在干扰了原有的水流流态,使坝上游水深增加,水流流速减小,同时还增大河床糙率,削减了床面剪应力。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的初期成果,推导建立清水条件下植物二维水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柔性坝"过流时的水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将数值计算得到的流速值与模型试验流速值结果进行了比对,两者吻合较好,证明了所选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1210号台风“达维”是1949年以后登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强的台风,给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在此分析了“达维”台风的过程和风暴增水情况,利用ADCIRC台风风暴潮预报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台风过程最大增水对应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天文高潮;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对1210号台风“达维”的风暴潮过程的预报情况与观测结果比较吻合,可见该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对此类强度较强且登陆江苏沿海的台风过程的增水过程描述准确,对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的预报预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