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玉米一体化氮肥运筹对矮抗5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304-1307
为研究小麦/玉米一体化条件下周年氮肥用量及其分配比例对冬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周年氮肥用量设300,450,600 kg/hm~2共3个水平,小麦、玉米间的氮肥分配设4∶6,5∶5,6∶4共3个比例。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范围内,冬小麦群体数量与氮肥水平呈正相关,全年总产量与当前麦季氮肥施用水平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当小麦季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拔节期之后群体数减少、干物质量降低、小麦及全年产量下降。全年施氮肥450 kg/hm~2以及小麦、玉米间的氮肥为5∶5的分配比例有利于矮抗58及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浙江省余姚市小麦生产上脲铵氮肥的最佳施用方法,特开展了脲铵氮肥不同运筹对小麦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脲铵氮肥分3次施用的效果更好,最佳用量比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4∶3,小麦产量可较不施氮肥对照增加34.72%,且氮肥利用率达32.8%。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肥施用方法及秸秆还田调控氮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不同基追比调控对小麦产量、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来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全钾含量最高。所有处理的非交换性钾差异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为秸秆全量还田下效果最佳,利于小麦产量提高及增加土壤速效钾及全钾含量。  相似文献   

4.
氮肥在小麦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同量氮肥因基肥、追肥比例不同,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通过研究,找到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柘城县最佳的基肥、追肥比例。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上施用氮肥时,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追施较不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其中以氮肥基追比例40∶60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结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基追比为3.0∶5.0∶2.0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CK)相比产量提高了1 876.4 kg/hm~2,增产率达到了31.4%,施肥比例为3.3∶3.3∶3.3的处理增产效果次之。从氮肥利用率来看,氮肥分3次施用高于分2次施用的处理以及1次基肥的处理,说明"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方式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氮肥运筹技术。[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氮肥定量分施对周麦26生长及产量影响,特以周麦26为材料,氮肥总施用量为240 kg/hm2设基追比例7∶3、5∶5、3∶7、3∶5∶2及空白对照5个施肥处理,研究各处理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5∶5和3∶7条件下的小麦在生育中、后期光合势、生长率群体质量较高。由此可知,全年施氮肥(純氮)240 kg/hm2,在3∶7的基追比例施用条件下有利于周麦26高产。  相似文献   

7.
氮肥减量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氮肥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农民有大量施用氮肥的习惯,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温室效应、土壤板结、地下水富营养化及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以2个不同产量冬小麦品种郑麦379、郑麦101为试验材料,调查了2个不同产量冬小麦品种在减量施氮肥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旨在为制定化肥施用减量指标及为氮肥在黄淮海区域的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乡市新乡县大西庄村农户试验地进行,于小麦主要生育期调查记载其株高、次生根数、穗长、群体等农艺性状指标,于成熟期考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指标,并于整个播种到收割过程调查记录其生产成本费用。结果表明,在常规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普通尿素习惯施用量减少10%~20%及等量控释尿素减量20%不仅不会造成2个小麦品种大幅度减产,反而还会增加产投比,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尤其以控释尿素减量20%效益增加最大;而普通尿素习惯施用量减少30%则会造成2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收入和效益较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降低氮肥施用量的前提下,为确保江苏省江阴市小麦产量和种植效益,现从品种筛选、播种方式、氮肥运筹等方面,对江阴市小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25"的理论产量高、抗病性好,可作为江阴市高产、抗病小麦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通过耕翻后机条播再开沟覆泥的播种方式,能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从而显著提高其理论产量;在小麦全生育期施用纯氮240 kg/hm2(即比常规施肥降低纯氮用量30 kg/hm2)的基础上,采取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7∶0∶0∶3的氮肥运筹方式,理论产量与常规施肥(施用纯氮270 kg/hm2)相近。  相似文献   

10.
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可以增加小麦产量,改善籽粒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控释氮肥可以持续供应小麦生长所需的氮素营养,减少后期追肥次数和劳动强度,简化栽培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综述了控释氮肥的定义和释放类型以及施用控释氮肥对小麦产量、品质、生理特性和土壤无机氮变化等的影响,提出控释氮肥在小麦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山东褐土传统农业种植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以氮肥分3次均施增产效果最好,施肥比例为1∶3∶2的处理增产效果次之,氮肥不做基施、只追施两次的处理小麦产量最低。从产值和纯收益分析结果可见,施氮量为18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的最高,其次为施氮量12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不施氮肥处理的产值和纯收益最低。分析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可知,氮肥分3次施用高于氮肥分2次施用的处理,施用比例为1∶1∶1的处理高于施用比例为1∶3∶2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小麦/玉米一体化条件下,周年氮肥用量及分配比例关系下,冬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方法]以周麦22为材料,小麦/玉米两熟制周年氮肥用量设300、450、600 kg/hm23个水平,小麦、玉米间的氮肥分配设4∶6、5∶5、6∶4 3个比例。[结果]随全年氮肥施用量及氮肥由玉米向小麦分配率的增加,群体生理指标呈现增加趋势,而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冬小麦与夏玉米全年施氮肥(尿素)600 kg/hm2及5∶5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冬小麦及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砂姜黑土地的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以郑麦36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砂姜黑土地上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氮肥种类和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产量,特别是氮肥优化施用+保水剂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地小麦的总茎数和主茎叶龄,促进分蘖;优化施肥+保水剂或控释肥(N)可显著促进次生根生长,增产效果较好,小麦产量达8 756.87 kg/hm2,而施肥和保墒是砂姜黑土地小麦增产的关键技术.因此,氮肥优化施用+保水剂可促进小麦分蘖成穗,提高其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氮肥施用技术对小麦"信阳234"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基肥施氮量为主区,追肥施氮量为裂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小麦"信阳234"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追施氮肥对小麦"信阳234"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基施氮肥对小麦"信阳234"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作基肥施用,对产量的影响同氮肥作追肥施用对产量的关系互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2个早熟晚粳超级稻品种扬粳4227和南粳44为材料,设置了不施穗肥(T0),不施促花肥、单施保花肥(T1),促花肥∶保花肥施用比例为1∶3(T2),促花肥∶保花肥施用比例为1∶1(T3)、促花肥∶保花肥施用比例为3∶1(T4)和单施促花肥(T5)5种穗肥处理,观察了穗肥施用方法对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肥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增加了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素积累及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促花肥∶保花肥比例为1∶1处理(T3)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各处理。表明适宜的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有利于促进机插水稻植株生长,并获得较高产量与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崇明区的推广种植,以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不同施氮总量和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2个因子,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大田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农艺性状和生育进程均有一定影响;氮肥不足直接制约"华麦5号"产量水平的提升;在播期相对偏早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16kg、前后期氮肥配比6∶4处理,既能获得高产又可保证小麦生长安全,而在播期相对延迟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20kg、前后期氮肥配比7∶3处理最有利于小麦生长且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年际变化,为生物质炭农田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试验是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生物质炭,包括0(C0)、20(C20)和40(C40)t·hm~(-2)3个施用水平;因素二是氮素施用,包括施用(N1)和不施用(N0)2个水平,共6个处理(C0N0、C20N0、C40N0、C0N1、C20N1和C40N1),每处理3个重复。观测了施用生物质炭后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及氮、磷和钾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相同的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茎叶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施氮肥处理C40N1较C0N1显著提高了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8.3%和35.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作物各器官氮、磷、钾浓度,并且提高了氮、磷、钾的吸收量。而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影响并不一致,具体表现为:生物质炭抑制了水稻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但促进了钾素吸收。在与氮肥配合施用下,生物质炭促进了2015年小麦磷吸收,同时增加了磷素向籽粒转移;但生物质炭抑制了2014年水稻植株磷素向籽粒的转移。[结论]在成都平原东部地区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氮肥施用而异。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用量生物质炭与氮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生物质炭施用改变了作物对氮、磷和钾等养分吸收及在各器官的分配,但其影响在不同作物或年际间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小麦氮肥用量肥效试验方法,建立小麦产量与氮肥用量的肥料效应一元二次方程,并结合小麦和氮肥价格,科学制订豫西南砂姜黑土耕地中高产田小麦氮肥最佳用量为178.5~189.9 kg/hm2,最佳产量为6 900~7 350 kg/hm2;氮肥最大用量为208.5~228 kg/hm2,小麦最大产量为7 050~7 500 kg/hm2。在此基础上,结合砂姜黑土耕地土壤特性,按照N∶P2O5∶K2O=1∶0.4∶0.4的比例,制订了豫西南砂姜黑土耕地中高产田小麦施肥配方为:施用氮肥(以纯N计)180 kg/hm2、磷肥(以纯P2O5计)72 kg/hm2、钾肥(以纯K2O计)72 kg/hm2,目标产量7 125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氮肥用量与施用方法对土壤养分与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小麦氮肥最佳用量与合理施用方法。【方法】本文开展了减少氮肥用量与不同施用方法对土壤养分及小麦生长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减施一定量的氮肥,在小麦苗期土壤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并不显著减少,对小麦苗期土壤的有效磷与速效钾影响不明显;减施一定量的氮肥对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减施一定量的氮肥对小麦生长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减少了小麦籽粒与秸杆的氮含量,对磷、钾的含量影响不明显。【结论】从经济与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减施20%氮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控释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控释肥在小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小麦大田试验,以优化施肥和仅施磷钾肥为对照,选用2种包膜材料不同的控释氮肥A和B,研究控释肥料类型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磷钾水平相同条件下,等氮量控释氮肥A、减施20%控释氮肥A和控释氮肥B,均能够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结论]在小麦生产上可以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实现节肥、省工、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