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集中出现在6—8月,该时段高温天气灾损最为严重。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的影响,陇南市山区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图层,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得到高温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等级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100m以下浅山河谷区、文县东南部、成县中部和康县东南部最高,海拔1800m以上高山区高温热海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灾害风险由高到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及康县东南部、文县东南部和成县中部低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高风险区;宕昌县西部、礼县西北部、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和两当县南部高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东南大风属于在特殊地形和天气形势条件下形成的峡谷风。分析乌鲁木齐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得出,东南大风主要出现在南郊达坂城至红雁池水库一带,红雁池水库站年平均大风最多、年大风极大值最高;东南大风春秋季最多,红雁池水库站东南大风日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08:00~09:00,低谷在17:00。近60年乌鲁木齐站年东南大风日数总体趋于减少,未出现突变点,其中20世纪60—80年代初为振荡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10年代初为迅速减少期;年东南大风日数存在3~6、10~15和30~60年的震荡周期,分别对应第3、第2和第1主周期。  相似文献   

4.
魏清霞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68-69,105
利用2019年武都区地面观测资料和历年(1981—201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武都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日照充足,无干旱出现。但局地出现了冰雹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全区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CLRMIS的陇南市武都区马铃薯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陇南市武都区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CLRMIS)和ARCGIS10.2,基于层次模型分析和隶属函数模型上,进行了武都区马铃薯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下研究区马铃薯适宜性分为三个等级,高度适宜等级面积39 514.59 hm~2,占耕地面积的25.04%,适宜等级面积82 383.55 hm~2,占耕地面积52.2%,勉强适宜等级面积35 916.91 hm~2,占耕地面积22.76%。  相似文献   

6.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 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陇南市武都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如供水工程、灌溉工程、公益性水利工程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陇南市武都区小型水利建设与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绿色食品马铃薯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结合陇南市武都区马铃薯生产实践,从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陇南市武都区绿色食品马铃薯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24-7626,7734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相似文献   

10.
陇南山区特色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012—2013年陇南市油橄榄、花椒全生育期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油橄榄、花椒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其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作为指标,利用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油橄榄、花椒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文县白水江流域、康县东南部、西汉水流域、成县南部和徽县东部等地海拔1 300 m的河谷、平地、浅山地带为油橄榄最适宜种植区;陇南市东南部等海拔900~1 300 m的河谷、平川、浅山缓坡地带为花椒最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对指导陇南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油橄榄、花椒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营口海陆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贵军  姚文  郭锐  陈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43-15745
利用2010年4~11月份营口市海上灯船自动站、团山岸基自动站和西炮台自动站的逐时平均最大风速资料,从风向、季节和天气系统等方面,对营口海陆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地区多南到西南风和东北到北风,陆地风力一般在5级以下,出现7级大风,海面风力大多在6级以下,出现9级大风。一般来说,春、夏、秋季海陆东风风力均较小;春季海陆风力相当或大1级;夏季多偏南风,偏北风偏小,海面风力比陆地大1~2级;秋季海面风力比陆地大1~2级。不同影响系统下海面大风,主要考虑偏南大风和偏北大风。偏南大风有海上高压后部低压前部类和东北地形槽类;偏北大风有冷锋类和南来气旋类。海面大风多出现在夜间尤其是后半夜。陆地大风多出现在白天,大多在午后出现最大风力。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艳  张梦远  姚瑶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02-10404,10428
利用高(低)空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等相关资料,从天气背景、热力条件、水汽分布、能量场分布特征、不稳定度参数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13日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天气是由飑线造成的,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对流风暴发展旺盛,下沉气流外流,导致地面出现强风;多普勒雷达提供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图能有效监测雷暴大风,反射率因子回波为带状或线状,在径向速度图上有大风区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风场上有明显的垂直切变,这些指标对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江苏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低温、闷热和雷暴事件的年际变化较小并且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南京年均气温和高温、闷热、低温、大风、灰霾等极端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山西省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 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辽宁省苏家屯地区春季大风出现概况,分析了大风出现的时间及环流背景。在列举辽宁苏家屯地区大风灾害实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大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春季大风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密自动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2016年5—9月大连地区的16个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大风发生前的探空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雷达产品识别指标。结果表明,按照雷达回波形态演变,将雷暴大风划分为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单体型和弓状型3种类型,影响大连地区最多的是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型雷暴大风。探空资料方面,单体型和弓状型雷暴大风发生前均显示一定程度的层结不稳定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尤其是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单体型和弓状型大风均产生在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条件下。3种类型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有一定差异。对单体型雷暴大风的预警难度较大,对弓状型雷暴大风可以做到提前1 h以内的预警。  相似文献   

17.
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陇南市1971—2010年低温冻害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农业低温冻害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一般春季低温冻害发生频率较秋季多,农业灾损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低温冻害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及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低温冻害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的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武都及文县海拔1 8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高,徽成盆地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的浅山区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较低。低温冻害风险由高到低、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减,宕昌和礼县西北部、武都西北部、文县西南和西北部高海拔区为低温冻害高风险区;康县、两当、成县、徽县以及武都、文县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为低温冻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济南多普勒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和济南、邢台探空资料,对2003~2008年的54个超级单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2℃、K≥30℃和0~6km风切变〉20m/s时超级单体出现的概率较高,超级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孤立类和镶嵌类2类。孤立类的最大回波强度、单体VIL、强中心高度和顶高等明显大于镶嵌类,中气旋底部和顶部明显高于镶嵌类。孤立类超级单体出现冰雹的概率明显高于镶嵌类,而出现大风的概率低于镶嵌类。中气旋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超级单体强度结构的差异和天气现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