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是在省内不同气候、土壤肥力地区所做的区域性大豆自然生产力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和双重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省大豆自然生产力模型,研究了影响自然生产力的环境因素——积温、降水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程度.同时,运用模型对区域性自然生产力和不同气候年进行了大豆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玉米自然生产力的试验研究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省内不同气候、土壤肥力地区进行了玉米自然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研究了积面、降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并可用模型对区域性玉米逢然生产力和不同气候年玉米产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施钾对油菜分枝生产力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有效钾水平较低的砂质壤土上进行不同钾以用量及施用方法试验,并测定了油菜植株不同节位分枝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1.施钾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并改变籽粒产量在主花序及分枝间的分配比例。2.油菜不同节位分枝生产力对钾肥的反应不同,下位分枝的生产力,并缩小分枝间生产力的差距,而对主序及上位分枝的生产力作用较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消弱作用;3.施肥数主要提高一分枝的角果数,对千粒重作  相似文献   

4.
在有效钾水平较低的砂质壤土上进行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试验,并测定了油菜植株不同节位分枝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①施钾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并改变籽粒产量在主花序及分枝间的分配比例;②油菜不同节位分枝生产力对钾肥的反应不同,钾肥主要提高中、下位分枝的生产力,并缩小分枝间生产力的差距,而对主序及上位分枝的生产力作用较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消弱作用;③施钾数主要提高了分枝的角果数,对千粒重作用较小,对每角粒数有一定的负效应;④施钾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率,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但有提高芥酸含量的趋势;⑤分期施钾提高分枝生产力的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传统小垄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寒地春玉米(郑单958)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因素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覆膜和大垄能有效的调节植株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的积累和出汁率;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影响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是取决于茎秆鲜重产量和种植密度;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说明适宜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茎秆糖分生产力和子粒产量达到双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具体表性的17个粳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植株含氮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性明显;作物产量水平提高,植株含氮率则相对较低;植株总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497*);氮经济产量生产力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与作物品种产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提高水稻品种基因型的氮生物产量生产力、收获指数及氮素收获系数,可显著提高品种的氮经济产量生产力与作物产量。同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经济产量生产力及其构成因子间亦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早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早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5.57%和7.89%,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9.5%和32.2%。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单双粒播种方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密植可使花生植株性状和各产量要素协调发展,产量得到提高。单粒播种平均单株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双粒播种的平均单株生产力,呈现极显著差异;但就两种播种方式而言,其产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在单粒播种1.8万穴/亩和双粒播种1.5万穴/亩的密度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综合生产力进行了两年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亚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综合生产力优于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亚有限型大豆辽豆14号的产量及综合生产力都显著优于其他品种(系)。而在育种目标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结荚习性大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来说,产量构成主导因素均是单株荚数、单株分枝荚数。努力提高大豆单株荚数是今后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的方法,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生石灰的措施,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水稻产量和化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配施以及化肥+有机肥+生石灰配施水稻平均产量均为7 106.7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20.3%,水稻化肥偏生产力为25.5 kg/kg,比单施化肥提高20.3%;化肥+生石灰配施比单施化肥增产10.3%,比单施化肥提高水稻化肥偏生产力10.2%,证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化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2.
几种棉花VA菌根菌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棉花品种改良中的应用,特别是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无腺体棉生产是开发利用棉籽蛋白的最有效方法。笔者通过育种实践认为:(1)从已育成的无腺体品种(系)说明,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可达到有腺体棉的水平;(2)在杂交方式中,如果无腺体亲本农艺性状和适应性差,应采用复合杂交。利用无腺体棉品种(系)间杂交,有利于集中进行农艺性状的选择;(3)从无腺体性状的感虫和棉籽食用应少施农药考虑,无腺体棉应选育抗虫品种,无花外蜜腺是比较理想的抗虫性状;(4)无腺体棉品种的无腺体性状,其基因型应是gl_2gl_2gl_3gl_3,该性状的纯度亦应作为评价品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抗枯萎病性差异,确定海岛棉和陆地棉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病程反应机制,为今后的棉花抗枯萎病性研究奠定基础.了解海岛棉枯萎病发生规律和抗病机理,揭示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抗病性的机制,为今后培育抗病新品种开展海岛棉抗病鉴定、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海岛棉和陆地棉接种枯萎病菌,考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发病特性,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及不同品种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性差异.[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棉花品种在25℃受到棉花枯萎病的感染最为严重,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重.[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枯萎病对海岛棉和陆地棉影响不同,棉花感枯萎病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以25℃条件下感病程度最为严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条件下陆地棉不宜感病,海岛棉较为感病,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6.
四川棉田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及物种个体总数等指标,对四川棉田昆虫群落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棉田昆虫群落的季节变化格局可划分为5月底以前,6~7月份,8月份,9月份及其以后4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讨论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天敌的发生特点和害虫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花铃期缺水,严重影响纤维伸长,可溶性糖含量低,纤维素积累量少;初花期至盛花期,土壤相对湿度由80%降至60%,明显抑制纤维伸长,纤维素积累量减少;花铃期充足供水或初花期适当控制水分,盛花期土壤相对湿度达80%,能促进纤维伸长,有利于前期纤维中可溶性糖的增加和后期纤维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硼对棉花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缺硼和硼中毒对棉花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真叶及子叶的叶脉维管束明显增长,输导组织严重受损,细胞畸形,细胞数显著增加,且叶片加厚,但栅栏组织所占比例及其细胞中的内含物减少并解体,导致总叶绿粒和线粒体降低,可能是减弱光介强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硼中毒仅影响叶缘及叶尖的解剖结构,表现为栅栏细胞叶绿粒减少,海绵细胞衰老坏死,表皮细胞排列紊乱、缺硼及硼中毒对解剖结构的变化与外观症状一致。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新疆地区棉花色特征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主要棉区棉花的Rd与+b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色特征级与品级的聚类,并对聚类结果用类成员表与垂直冰状图表进行分析,结果证实新疆片区棉花存在共性,与新疆传统地域分区相符合.同时发现南北疆棉花在色泽上存在差异及部分地区棉花色特征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研究在海岛棉与陆地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苯丙烷代谢相关基因(PAL和4CL)表达模式的差异.[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品种来源纤维在不同发育时期目的基因表达量.[结果]发现PAL1及4CL1基因的表达量随纤维发育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在陆地棉军棉1号中,基因表达量在15 DPA达到最高,而在海岛棉新海20号中PAL1及4CL1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则为20DPA.[结论]发现PAL1基因与4CL1基因的表达模式在海岛棉与陆地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出现差异,海岛棉中两个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均晚于陆地棉,为逐步揭示海岛棉和陆地棉纤维品质差异的分子机理奠定了一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