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数据、探空资料以及数值产品,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2016年7月20—21日锦州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下产生的,高空冷涡、地面江淮气旋的发生发展为产生暴雨到大暴雨提供有利背景条件,鄂海阻高的维持使得冷涡移动缓慢,冷暖空气在辽宁上空交汇,副高西侧及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抽吸作用及地形抬升作用为暴雨的形成创造了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红外云图分析表明,锦州地区不断有强降水云团生成并发展,其发展旺盛阶段对应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2.
对阿荣旗地区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涡及蒙古气旋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西南暖湿气流的建立与输送为阿荣旗地区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97个气象自动观测站降水实况数据和Micaps实况数据,对2020年11月17日至19日的大雨天气过程,分别从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形势、各种物理量、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同时结合辽阳地区的地理特征,揭示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得出如下结论:此次过程是由于高空槽叠加并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配合江淮气旋迅速北上,在辽阳地区产生11月强降水,此次降水为系统性降水,降水分布较平均。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3—2016年南通地区7个基本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天气分析资料,分析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天气型、不同历时的事件特征。结果表明:近14年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事件发生累计次数以南通站最多,沿海地区明显少于内陆地区。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主要以20~30 mm雨强的强降水事件为主;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50 mm以上雨强的强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比较小。强降水事件的增加由于长持续强降水事件的增加而引起,多发生在夏季,且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静止锋、副热带高压、台风是造成强降水事件的主要天气型。短持续强降水事件中一般以20~30 mm/h极端雨强为主,而长持续强降水事件中则容易出现超过40 mm/h的较大极端雨强。  相似文献   

5.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研究和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146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12年5—9月降水观测资料,风云2E红外云图资料和合作、武都高空站高空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甘南州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概念模型和甘南州分县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方程。同时利用2013—2014年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9月甘南州各县市均可发生短时强降水,8月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高的月份,5月和7月次之,6月和9月相对较少。按照环流形势甘南高原短时强降水过程可以分为高原低槽切变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和高压内部型3种类型。甘南短时强降水云顶亮温值在8月达到最低。甘南短时强降水大部分个例回波强度大于20 dbz,回波顶高度在3 km以上,垂直液态含水量在5 kg/m2,77%的短时强降水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和中气旋。  相似文献   

7.
2017年5月3日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物理量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冷涡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9,(10):91-93
短时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是葫芦岛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对1988~2017年葫芦岛市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葫芦岛、绥中、兴城和建昌)和2012年7月以来区域自动站的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的葫芦岛、绥中和兴城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位于西部山区的建昌多,而沿海地区以位于南部的绥中稍多,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最多出现在午后和前半夜,区域自动站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月,8月和6月次之,5月和9月偶尔有之,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段与国家站的分布基本一致;葫芦岛市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高空冷涡型、高空槽型、高空低涡型和低空切变线型。  相似文献   

10.
王世生 《北京农业》2013,(21):175-176
利用高空和地面实时资料,对造成2005年8月12日内蒙赤峰地区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诊断分析,并对产生降水的基本物理条件加以讨论,进而实现对此次过程的个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与华北脊叠加,此叠加作用完成了水汽的充沛输送,在此次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再结合地面低压的强烈发展而产生了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1.
马虹旭  杨仲江  王伟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56-11259,11433
通过对大量天气图和几次典型个例天气状况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吉林地区地面冷、暖锋有无降水的几种非常规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提出温度场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要素场,分析研究高空不同温压场配置中的冷暖空气的运动状况,是做好锋面降水天气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盘锦市“6·7”局部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icaps数据资料和盘锦常规观测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14年6月7日盘锦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从04时开始持续到21时,全市平均降雨量66.7 mm,其中大洼站出现100.2 mm大暴雨天气,雨强最大值达到28.9 mm。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倒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在盘锦东侧堆积形成地形冷池,地形冷池对午后对流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此次强降水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云图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09年7月20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伴有局地冰雹、雷暴和大风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造成的局地暴雨,降水持续时间短且集中.天气形势是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午后热对流造成的;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以及午后热力抬升共同触发.Tlogp图反映上干下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我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和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区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降水量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就2019年8月19日甘南局地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副高外围型中尺度环境配置,500 hPa上东亚中高纬地区为一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巴尔喀什湖一带为一长波槽,亚洲东部地区为一弱脊,低纬地区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分布,副高西伸脊点位于东经90°以西,青海东部切变线影响本地;700 hPa上在四川西部有一低涡形成,甘肃北部低压槽南压,切变线前部有低空西南风急流;地面图上以弱的风辐合为主;200 hPa上,有高空急流存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等高线呈疏散状,有利于动量下传,使得高空辐散加强;南亚高压的主要高压中心位于东经90°以东,为东部型;高空急流与南亚高压东部的经向风辐散配合时,对高空环流起主导作用,进而影响低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局地暴雨的产生;本次降水过程,雨强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累积雨量较大,造成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临潭等5个区域站出现连续3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临潭羊沙,为33.5 mm。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空、地面和雷达等资料,对2021年8月17—18日发生在玉树东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2021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站点较为分散;夜雨、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对流性质。(2)这是一次副高、南亚高压、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天气过程。系统维持时间较长,高能高湿,地面辐合线和冷空气触发强降水。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最强反射率因子53.5 dBz。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降水明显;低层存在速度辐合,有利于回波加强。(3)探空图呈现“瘦高型”,CAPE值大,湿层深厚;玉树处于冷暖平流交汇区;水汽辐合明显,东南部的比湿大于西北部;降水区地面至200 hPa上升气流强且深厚。(4)降水云系呈顺时针移动发展,垂直风切变弱,持续时间较长;强降水位于温度梯度大值区。  相似文献   

18.
孙瑛 《农业灾害研究》2022,(8):106-108+11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地面加密自动站、数值模式资料以及海南雷达资料,对青海中东部盛夏一次大范围的大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以对流性降水开始,伴有雷暴、冰雹,夜间转为稳定性降水;主要的影响系统是西亚至贝湖的冷涡底部分裂小槽东移南压,引导冷空气在东移南压的过程中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冷暖空气交汇于青海东部地区造成的;降水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主要是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降水天气过程中垂直速度场和散度场对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贵南地区局地冰雹雷达回波特征为垂直液态含水量突增明显,连续2个体扫VIL值从1 kg/m2突增至14.5 kg/m2;最强反射率为55.5 dBz,回波顶高11 km。  相似文献   

19.
万宇 《北京农业》2013,(21):149
利用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应用统计分析、诊断方法对2011年7月29-31日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降水过程进行形势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此次天气过程是高空冷涡与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降水,因系统深厚,并且下游高压有阻挡作用,系统移动缓慢,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使得过程降水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0.
利用观测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icaps高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铁岭地区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冷涡和副热带高压在内的大尺度环流系统影响,低层切变和气流辐合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作用。高空冷涡下的冷空气导致局地强对流天气,副高的稳定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