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高平原农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范围内的高强度灌溉农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危机,威胁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运行。在中国北方农耕区,依靠地下水支撑的农业系统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其中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美国高平原在近60年中依靠消耗地下水支撑农业生产,小麦、玉米的生产总量分别增加了2倍和10倍,这些农业上的成就却以累积消耗地下水约3 360亿m3为代价,并降低了农业系统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能力。1980年以后,高平原北部地区依靠良好的地下水补给条件并通过地下水的禁采限采、推广喷灌技术等措施降低了地下水的消耗速率。然而由于高平原中、南部地下水采补依然失衡而导致地下水资源持续减少;北部地区在地下水保护的同时却未能有效减少农田的氮肥施用水平,导致地下水浅埋区比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因此,在当下华北平原及我国北方地下水灌溉区大力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实践中,必须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相向而行、质量兼顾、综合统筹。  相似文献   

2.
Researchers from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scientis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initiated a long-term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1997.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zones (SSMZ) were investigated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nitrogen management in irrigated maize cropping systems. The objective was to develop precise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emi-arid irrigated cropping system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five fields in northeastern Colorado, USA. Two techniques for delineating management zones wer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SSMZ and yield-based management zones (YBMZ). Nitrogen uptake and grain yield differences among SSMZs were compared as were soil properties. Both management zon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ivide fields into smaller units that were different with regard to productivity potential (e.g., high zones had high productivity potential while low zones had low productivity potential). Economic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Based on grain yield productivity, the SSMZ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YBMZ technique in most cases. Grain yield and N uptake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zone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or most site-years and N fertilizer rates (p < 0.05). Soil properties helped to explain the productivity potential of the management zones. The low SSMZ wa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e high SSMZ based on bulk density, organic carbon, sand, silt, porosity and soil moisture. Net returns ranged from 188 to 679 USD ha?1. In two out of three site-years the variable yield goal strategy resulted in the largest net returns. In this study, the SSMZ approach delineates areas of different productivity accurately across the agricultural fields. The SSMZs are different with regard to soil properties as well as grain yield and N uptake.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zones are an inexpensive and pragmatic approach to precise N management in irrigated maize.  相似文献   

3.
Nutrient data obtained from soil chemical tests were analyzed in an activity analysis model to identify limiting factors in peanut production on the Texas High Plains. A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estimated for the study field, and limit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at individual sites where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dicated that yield did not respond. The estimated production function also enabled us to conduct a cost-return analysis of variable- and blanket-rate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anut yields did not respond to most of the nutr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which confirmed conclusions from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study region. Calcium and nitrogen were the only two limiting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Significant economic returns could be obtained by site-specif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 average economic return from variable-rate calc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27.84 ha−1 and from blanket-rate it was $10.73 ha−1. The return from variable-rate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about $20 ha−1 and from a blanket-rate it was about $14 ha−1. There seems to be quite a strong economic incentive to adopt variable-rate application for calcium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Jeff JohnsonEmail: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走向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信息科学及其工程技术将加速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的两个前沿学科及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和探寻生命本原问题中起推波助澜作用。农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等3S技术为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多维的、动态的,因而也是通晓的和精确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控制方案,将促进农业真正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分析西部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援助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战略思想.论述地方高校图书馆协助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增强农民学文化爱科学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制定农家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等办法,提升管理员整体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创立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地(市)级农家书屋联盟网络管理模式,来推进西部地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对城镇建设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网络;土地的利用与开发;城镇环境的保护;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国“民工潮”对大城市的压力;绿化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部地区药用植物与西部地区环境的现状,特别是陕西省内药用植物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状况与成因的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对休耕政策背景下地下水超采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调整提供科学建议,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农户土地利用模式的差异,利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330份有效农户调研数据,对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除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小麦种植比例仅约为30%外,其余地区均达90%以上,同时地下水较慢下降区水稻种植比例也较大;2)地下水一般下降区因以种植夏玉米为主,故复种指数较低,其他区域复种指数均在1.88以上,同时相较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下水较慢下降区和无明显下降区,地下水快速下降区和一般下降区的有效灌溉比率也较高;3)除地下水较慢下降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灌溉费用投入最多,被认为是耕地利用投入集约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4)小麦和玉米在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中分别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偏低产出、低投入偏高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因此,依据黄淮海平原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分区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式差异,在休耕政策制定时有针对性地种植结构调整措施,从而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和加强对耕地地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西方经济学课程被列入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如何实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何做到西为中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粤北喀斯特岩溶区,在旱季降水和地表水储蓄严重缺乏的背景下,岩溶地下水几乎成为山区居民生活、生产的唯一来源。分析了粤北岩溶区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模式及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粤北岩溶区工程性缺水的现实,在保护岩溶水资源的前提下,提出加强岩溶地下水利用的建议,实现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生产面积的一条有效途径。韩湘玲等(1986)对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力做过研究〔2〕,得出一年两熟比一熟生产力高近1倍的结论。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种植也形成规模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本试验旨在研究该平原麦棉两熟制生产力。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于1996~1997年在黄淮海平原主产棉区的优质棉基地县安排5个试验点。南部是扶沟县(34(05′N)、商丘县(34°27′N)和巨野县(35°25′N);北部是安阳市(36°07′N)、威县(36°51′N)。各…  相似文献   

14.
林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 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资源 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深入到林业管理当中,此次主要通过对林业可持续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我国林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 相关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驻马店地区薄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提出测定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分析理论,对该林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科学地、定量地、客观地评价,结果表明,薄山林场为弱可持续经营型。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分布与区域减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生物入侵对经济、生态和社会安全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的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性很强的世界性恶性杂草。综述了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发生分布情况,结合项目组多年的系统调查与研究进展,提出了包括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替代控制等措施在内的区域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公益林资源现状,遵循统一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原则,参考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建立了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水土资源的保持、对碳循环的贡献、社会效益的保持和加强、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等7个标准和37个指标。该标准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北京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参11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农业土地持续管理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讨论农业土地持续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区情况,提出今天的土地管理趋向持续性发展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土地持续管理的指标制定应强调人为干预,而不仅是生物物理变化的影响;从预防性的角度,而不仅是从土地退化后的恢复角度考虑;结合农民和地方的经验;注意收集信息的长期性贮存;必须考虑简单、低成本。根据这些基本原则,需要以土地质量指标对土地持续管理进行评价,但该指标并不是土地质量本身的简单反映,而是包括了环境因素,特别是土地管理的人为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在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产品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天然林在改善群落结构、抵抗病虫害、提高林分生产力、促进养分循环与维持地力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人工林。因此,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不仅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在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中尚未有效解决天然林保护的尺度、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技术规范以及如何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天然林保护的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天然林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今后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旨在为我国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超载放牧、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是困扰我国草场经营和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发达国家草场精细化管理对我国草场经营乃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实行承包经营、加大技术投入、强化政府监管、推行社区参与,通过集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实现草场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