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丰富复粒高粱种质资源,研究复粒基因的遗传规律,探讨复粒高粱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采用自育复粒高粱不育系3份与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粒高粱恢复系4份分别进行杂交,调查统计F_1、F_2复粒性状,进行复粒遗传规律分析并观察复粒高粱小穗结构。结果表明,复粒性状为显性,由1对基因控制。观察到复粒高粱小穗雌蕊、雄蕊数多,存在多浆片、多护颖、多子粒的现象;从复粒高粱的育种目标看,72B·DORADOA_2具有较高的复粒率,千粒重适中,可能是优良的复粒高粱亲本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小穗簇生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穗簇生稻是发生于水稻穗部的一种突变体,复粒稻属于簇生稻的一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明确复粒稻中所含簇生基因Cl的遗传机理,本研究利用复粒稻与日本晴、R8258、H103、泸恢99配制4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F2分离群体,对F1、F2群体进行簇生性状的形态观察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表现部分显性,F2群体出现3:1显隐性状分离,这表明该性状受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Gramene数据库查得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695对SSR标记对复粒稻与日本晴,复粒稻与R8258两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进行了分析,发现第6染色体的RM454、RM20300、RM7434和RM162与Cl基因连锁,距离Cl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85cM,1.19cM,4.29cM和4.33cM。根据Gramene网站上这几个引物已测得的遗传位点,将Cl基因定位于RM20300和RM7434之间。这为C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西南部山区的考察中,发现并收集了25份爆粒高粱资源。经鉴定分析,爆粒高粱籽粒的爆粒率达94.14%,膨胀系数达10.01,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其中上甫高粱和龙合白高粱的爆粒率在97%以上,膨胀系数11.90以上,是我国现有爆粒高粱中的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4.
对3个复粒水稻材料的复粒频率和复芽率进行了研究。粳型CDR-2的复茅率和芽基数增加率显著高于籼型CDR-1和CDR-3;CDR-1在剥去颖壳下催芽,复芽率和芽基数增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复粒稻恢复系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萍 《中国种业》2014,(12):70-71
复粒稻是水稻中一种特异的种质资源,现有杂交水稻都是单粒稻,没有复粒稻品种。本文介绍了一种复粒稻三系恢复系种质的发现,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育成了三系复粒稻恢复系;利用创制的三系复粒稻恢复系创制出了复粒杂交稻,其杂种表现出复粒性和较强的生物优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和品种小麦小花结实的粒位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定小麦不同小穗位和小花位发育与结实特性是实现大穗多粒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冬,春性小麦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得出,较高的小穗结实力是增加穗粒数的重要因素,不同播期,品种之间,小穗粒重和粒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中部以及基部小穗粒重与穗粒重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体现环境差异的播期效应以对中部小穗发育的影响为主,而冬,春性品种的基因型差异可反映在各个小穗位上,第2小花粒的子粒发育状况反映整个小穗的生产能力,结果表明,促进中部优势小穗(第5-15小穗)结实和第1-3小花位子粒发育是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穗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10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并口结实小穗数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我国超级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是在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稳重。在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选育矮秆、大穗、结实小穗数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9.
潘洁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作物学报》2005,31(4):431-437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2个施氮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分布。2个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多粒型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每小穗结实粒数、单粒  相似文献   

10.
双粒高粱TW960的无柄小穗有上位和下位两朵完全小花,上位花有3枚雄蕊和1枚雌蕊,下位花有2或3枚雄蕊和1枚雌蕊,存在一定的退化现象,95%的小穗形成双粒子粒。而普通高粱无柄小穗上位花为完全花,下位花完全退化,只形成单粒子粒。  相似文献   

11.
以粒用高粱和甜高粱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梁不同时期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及SS、SPS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果糖含量在完熟期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乳熟期茎秆中蔗糖含量甜高粱高于粒用高粱;两种高粱类型的SPS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乳熟期到完熟期粒用高粱茎秆中的SPS酶活力明显增高,SS酶活力在粒用高粱茎秆中随生育期呈上升趋势,甜高粱茎秆中SS酶活力到乳熟期达到最大,明显高于粒用高粱.对糖含量与其相关代谢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甜高粱茎秆中利用SPS酶合成蔗糖的效率要高于粒用高粱;两种类型高粱的SS酶活力与其茎秆中的果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SS的作用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2.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粒用高粱的种植面积为4200公顷,美国为360公顷。在美国,粒用高粱因杂草竞争而减少产量,从而造成10300万美元的损失,苘麻就是粒用高粱最麻烦的一种杂草。在杂草综防计划中,具有防杂草竞争或先占资源特性的作物品种可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山阳县原种场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培育出紫黑粒小麦新品种,属12个品系中稳定的第一个品种,2004—2005年大面积在旱坪地试种,平均667m^2产465kg。该品种冬性,幼苗耐寒、耐旱,分蘖力强,长势整齐强壮。茎秆粗壮,株高60cm,抗倒能力强,株型紧凑,具有穗已成熟、黄亮、茎秆仍不失绿色的特点,叶色深绿。穗长方型、长芒,多花多粒,小穗排列紧凑,穗长10cm左右,小穗20个,穗粒数平均66粒,千粒重44g。成熟期230天,子粒紫黑色、角质。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光滑(象泡泡糖一样)拉力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045-6050
穗粒数作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直深受育种家的广泛关注。穗粒数形成受小穗分生组织分化率、小穗分化持续时间及穗型等多因素控制,是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随着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水稻穗粒数基因克隆及机理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本研究从穗分生组织发育、穗型等方面阐述了调控水稻穗粒数发育基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水稻穗粒数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待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27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大粒型春小麦品种东农7742,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成熟,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穗内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差9%;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为中部粒>下部粒>上部粒;不同粒位蛋白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则是第2小花粒≥第1小花粒>第3小花粒。不同位置籽粒蛋白质的积累能力与其相应的粒重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着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和最终合成。  相似文献   

18.
玉米果穗维管束系统的发育及其与穗粒库容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何启平  董树亭  高荣岐 《作物学报》2005,31(8):995-1000
应用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系统观察了玉米穗、粒发育期间穗轴及小穗柄内维管束的分化、发育和联络,测量了不同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收集测定了果穗发育过程中果柄伤流液;探讨了穗、粒维管束的发育与穗粒库容的关系。结果表明,果穗内维管束联络系统的分化发育与穗分化相一致;穗柄—穗轴—籽粒的维管联络在双小穗期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早熟区粒用高粱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早熟区粒用高粱品种多而乱,但主导品种不多,敖杂1号、四杂25、吉杂90等这些20世纪80-90年代育成的高粱品种,目前仍占高粱播种面积的50%左右。遗传基础狭窄,杂优模式简单,种质创新不够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今后应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更新杂种优势模式,增强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提高早熟区高粱的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20.
叶部性状是粒用高粱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提高高粱光合效率及株型育种适应机械化收获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粒用高粱叶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不同环境下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本试验以植株矮小且叶片上冲、叶夹角较小的粒用高粱品种‘美引20’和植株较高且叶片披散具有较大叶夹角的‘忻梁5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叶片数、叶夹角、叶长、叶宽、叶面积进行田间数据统计分析及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叶片数与叶夹角、叶长与叶宽以及叶宽与叶面积在3个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在3个环境下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叶片数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叶夹角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1;叶长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6;叶宽在2019年天津宁河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4;叶面积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3个环境下的群体叶部性状均为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因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