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木聚糖降解细菌的鉴定及其木聚糖酶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岚  冯家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57-5860
[目的]探讨木聚糖酶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采用平板活性筛选法从不同环境样品中筛选出木聚糖降解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所产粗木聚糖酶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菌株GXM1被鉴定为洋葱假单胞菌,菌株GXM4为类芽孢杆菌。菌株GXMI所产木聚糖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55℃,菌株GⅫ咐所产木聚糖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50℃。2株菌株所产的木聚糖酶在40℃以下较为稳定。Mn^2+、Ca^2+和Zn^2+对菌株GXM1所产木聚糖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而Cu^2+、Fe^2+和Fe^2+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Ca^2+和Fe^3+对菌株GXM4所产木聚糖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而Mn^2+、Zn^2+和Fe^2+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为高效木聚糖酶的生产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木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限制作用及木聚糖酶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我国用作畜禽饲料的谷物主要是玉米,但我国不是玉米主产国,供需差距较大。然而,小麦、大麦、黑麦等许多谷类作物的籽实中含有一种抗营养因子———木聚糖,它在谷物籽实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聚糖在谷物中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1木聚糖1.1木聚糖的结构木聚糖是植物中戊聚糖的主要成分,它是植物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最主要部分。自然界中的木聚糖多为异聚多糖,主链和侧链糖基上有多种取代基团,最常见的取代基有乙酰基、阿拉伯糖基、葡萄糖醛酸残基等,这些带侧链的木聚糖以氢键与纤维素结合共存在于植物中或种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体外模拟仔猪胃肠道环境的方法,用不同比例(0%100%)的小麦替代玉米-豆粕(65∶25)型日粮中的玉米,并添加不同水平(0100%)的小麦替代玉米-豆粕(65∶25)型日粮中的玉米,并添加不同水平(010000 U/kg)的木聚糖酶,研究了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木聚糖的体外酶解。结果表明:在3种饲料原料中,小麦可溶性木聚糖含量最高,豆粕次之,玉米最低;随着日粮组合中小麦替代玉米比例的增加,日粮中可溶性木聚糖含量和总木聚糖含量均逐渐增加;各日粮组合中适宜的木聚糖酶添加水平均为6000 U/kg;以1/4玉米-3/4小麦-豆粕日粮组合较佳。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外模拟仔猪胃肠道环境的方法,用不同比例(0%~100%)的小麦替代玉米-豆粕(65∶25)型日粮中的玉米,并添加不同水平(0~10000 U/kg)的木聚糖酶,研究了小麦-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木聚糖的体外酶解。结果表明:在3种饲料原料中,小麦可溶性木聚糖含量最高,豆粕次之,玉米最低;随着日粮组合中小麦替代玉米比例的增加,日粮中可溶性木聚糖含量和总木聚糖含量均逐渐增加;各日粮组合中适宜的木聚糖酶添加水平均为6000 U/kg;以1/4玉米-3/4小麦-豆粕日粮组合较佳。  相似文献   

5.
玉米芯中提取木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从玉米芯中提取木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如下:NaOH溶液的浓度为15%,固液比1∶20,90℃浸提90 min,离心,将上清夜pH值调到5.0,静置过夜,离心得到木聚糖A,再将上清液用3倍体积95%的工业酒精沉淀60 min得木聚糖B,在上述条件下木聚糖提取率为28.5%.  相似文献   

6.
影响玉米芯木聚糖提取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以玉米芯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粉碎度,品种,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等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木聚糖提取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7.
黑粒小麦的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普通白粒小麦为对照,比较分析了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的色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籽粒的色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普通白粒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营养指标高于白粒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白粒小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色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营养研究的现状.从氮素营养对小麦生理特性、群体质量与叶片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进展,并概述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素营养机理和调控措施.进而表明氮素在小麦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营养研究的现状,从氮素营养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群体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籽粒产量及粒重的调控、氮素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氮素营养研究的进展,并概述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素营养机理和调控措施,进而表明了氮素在小麦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以玉米芯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粉碎度、品种、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等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木聚糖提取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11.
苜蓿的营养特点及对反刍动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苜蓿的营养价值和苜蓿对反刍动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概述。苜蓿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反刍动物饲喂苜蓿能提高DMI,促进瘤胃发酵和乳牛的泌乳性能,尤其能提高奶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对体液指标影响不大。指出了今后如何在饲料中合理搭配苜蓿草来提高氮的利用率,以及苜蓿草的贮藏加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1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由两院院士、著名农业科学家石元春先生任主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农业学术期刊(每月5日发行)。也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和全国优秀农业期刊。2 本刊特点: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为主要作者群,以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基金项目论文为刊文重点,出版周期短,载文容量大。  相似文献   

13.
野生二粒小麦具有籽粒大、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品质性状,又对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有良好的抗性,科研工作者在其抗旱、耐盐、抗虫性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利用野生二粒小麦的优良性状进行小麦育种改良。本文对野生二粒小麦的研究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加快普通小麦遗传与品质改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CIMMYT小麦育种特点及研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CIMMYT)目前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小麦育种特点及今后的研究趋势,旨在为国内的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能诱发产生高频率的基因和染色体突变。近年来,依托突变体的创建为基础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基因研究得以迅速拓展。从小麦EMS诱变、最佳处理剂量与表型、生理生化、分子标记鉴定,产量、品质、抗逆、抗感病等关键性状突变体筛选以及小麦异源易位系创制与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突变库的利用等多方面对我国在EMS诱变及其在小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EMS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诱变育种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麦淀粉具有独特的性质,但我国小麦淀粉改性及应用研究不多。白色污染的加剧,掀起了人们对环境友好型可降解膜的研究。寻求丰富的、可再生的、可降解的、易制膜的原料是制备可降解膜的关键。对小麦淀粉的生产工艺、交联变性反应以及可降解膜的制备进行了综述,对其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概况及其育种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概况,讨论了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育种指标,认为选育灌浆速率快,抗“干热风”及土壤干旱的品种是小麦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1品种来源冬小麦N斯特拉姆潘列原产意大利,1973年引入甘肃成县种植,1996年曾被列为淘汰品种,但因其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特别抗条锈性和抗穗发芽特性为其它品种所不及,种植面积近年来又逐年扩大,200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5 300hm2,占冬小麦总播种面积40%,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0.06元/kg左右,已成为成县金枫面粉公司优质专用品牌。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210-2212
糯小麦创制研究历经遗传理论、分子标记技术的探索和人工重组、分离等阶段。糯小麦为蜡质基因纯合的全支链淀粉小麦,主要储存物质包括支链淀粉(含量≥99%)和小麦面筋蛋白,并富含锌、硒等有益微量元素,是很好的开发新型食品的原料,可加工成优质糯麦仁或制成各类麦片及膨化食品;糯小麦粉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糯米粉,研究开发新型食品,丰富面粉品种。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tarch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gel structure, which subsequently influence the gel digestion behaviours, three wheat starches, control (conventional wheat starch), two new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by knocking out SBE IIb and SBE IIa, respectively)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y of the starch granules of new wheat 1 were observed, whereas the starch granules of new wheat 2 had irregular shapes both for A-type granules and B-type granules. Starch molecular weight size was determined by SE-HPLC,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 subtle increase in the amylose content in the starch of new wheat 1 compared to that of control. The starch of new wheat 2 had the highest amylose content,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MW) of its amylopectin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three starche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tarch gel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lecules of starch gel from new wheat 2 are more likely to re-associate to form an organized conformation. The digestion behaviours of the three starch gels were measured using a mixture of pancreatin a-amylase and amyloglucosida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arch gels of control and new wheat 1 had very high digestibility of 91.7 and 91.9%,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digestibility of wheat 2 starch gel was only 36.2%.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igestion curve pattems of control and new wheat 1 starch gels, the new wheat 2 exhibited a much lower initial velocit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lecules in the starch of new wheat 2 are more readily to re-associate to form an organized structure during gel form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