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PRO-E建立液压支架整体模型,并导入到Workbench,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选取顶梁两端加载及底座对角加载这种工况对液压支架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强度分析,用以判断在该加载情况下,液压直接受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顶梁两端加载及底座对角加载这种工况下支架整架静力学强度分析,对支架整架疲劳寿命进行预估,发现符合压架试验中循环加载的次数。本文为设计高质量的液压支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方便在早期设计阶段对产品进行寿命估算。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汽车液压转向试验台的系统设计、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系统中采用油缸双向加载的调试回路,不仅能够在测试助力器(包括伺服阀和动力缸两部分)时进行双向加载,同时还可以模拟助力器伺服传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下支点固定式油缸加载工况下拖拉机液压悬挂装置的受力分析,推导出这种国内外常用试验台设计方案的加载误差,并给出试验数据的修正方法以补偿该项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拖拉机整机提升能力的测试进行了研究,详细叙述了测试台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手段;对不同加载方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液压加载方式的优势。测试台功能全面,响应速度快,满足企业产品生产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拖拉机液压提升能力试验的几种加载方案,并就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种适于基层单位进行液压提升器检测维修的经济型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拖拉机现场监督检查或维修后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的需要,设计一种基于液压加载技术的移动式拖拉机动力输出轴(power take-off,以下简称PTO)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高压变量柱塞泵作为系统的加载装置,通过调节柱塞泵的斜盘摆角来调节加载装置的最大加载功率,通过调节油泵输出油口的压力来实现所调范围内的加载扭矩调节,具有体积小、便于移动、操作简单可靠、无需外部供电等特点。经现场比对试验验证,该装置的加载特性与现有的电力测功机相比,进入稳态时间快1.87倍,加载控制精度优于固定式PTO,转动惯量及整机重量约为同功率电力测功机的1/6。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典型的转速-转矩控制方式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中.转矩变化通过被试件的机械耦合通道所引起的转速波动问题.结果表明,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中并不存在明显的耦合干扰现象,加载元件对输入元件转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负载干扰.采用结构不变性原理,设计了前馈补偿环节对转速进行了近似补偿,实现了对这种负载干扰的主动抑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多数负荷车仅适用于拖拉机牵引试验测试,模拟完整田间作业状态不全面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可挂接负荷车的液压加载式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测试装置,在满足负荷车牵引试验国标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拖拉机PTO测试试验。该装置采用的液压测功机与应用普遍的直流电力测功机经过试验对比,系统响应和稳定速度更快,综合加载性能更好。对该测试设备进行拖拉机PTO田间转矩载荷谱模拟动态加载试验,结果显示:实际加载转矩与转矩载荷谱试验数据相关性良好,拟合优度为0.83。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实际液压加载系统响应时间约为2.1s,最大超调量为7.52%,均在可控范围内。说明该测试设备可以通过输入转矩载荷谱的形式有效模拟田间作业拖拉机PTO工作状态,为后续拖拉机牵引及转矩全面加载田间模拟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加载器──液压控制摩擦式吸功器的结构、原理和主要参数,给出了其转矩容量和热容量的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其如何应用。为低速大扭矩车辆整机和部件的试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加载途径。  相似文献   

11.
飞机外挂物挂装设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飞机外挂物挂装方式的不同,说明了飞机外挂物挂装设备分类;介绍了不同挂装设备的结构特点和通用挂装车的功能:阐述了飞机外挂物挂装设备国内外现状。  相似文献   

12.
对历经单调加载历史和循环加载历史后的混凝土,进行了应变速率为10-5、10-4、10-3/s下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历经单调加载历史的混凝土,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均增加;(2)历经循环加载历史的混凝土,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均增加,而弹性模量则减小;(3)在应变速率为10-5/s时,历经单调加载历史比历经循环加载历史的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大,但弹性模量相差很小;在应变速率为10-3/s时,历经单调加载历史比历经循环加载历史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大,但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相差很小。  相似文献   

13.
为完善无纺布育苗容器制作流水线,设计研发一种能进行自动装盘作业的设备,改善传统人工装盘作业的方法,实现自动化装盘。文章运用TRIZ理论找到装盘装置的技术冲突,并利用机械替代原理解决该技术冲突,得到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设计要点。实践证明,自动装盘装置装盘可靠、快捷,效率大幅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联合收获机运输车协同作业时,运输车粮箱装载不均匀,导致粮箱装载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该方法利用相机获取运输车粮箱内装载物的三维点云作为状态反馈信息,建立装载均匀性评估方式,以最均匀装载状态为目标,通过实时调整卸料装载点位置,使粮箱保持在均匀的装载状态。针对装载物相互遮挡对相机形成视觉盲区的问题,通过建立装载物的堆体模型和相机的遮挡模型,以最小期望误差为目标对盲区内装载物高度进行估计,并据此进行点云填充,从而得到能完整反映粮箱装载状态的三维点云。在搭建平台进行的实验中,对粮箱装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轻载、中载和重载3种装载状态进行测量,并对盲区点云位置进行估计,其盲区估计的平均误差低于5cm。仿真结果表明,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能在有限装载周期内,将粮箱从任意的初始装载状态装载为均匀状态。单次装载量的平均高度增量为2cm、粮箱的初始装载状态为空载时,装载物的最大高度方差为1cm2。单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稳定状态下的装载物高度方差与单次装载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联合收获机-运输车协同作业时,运输车粮箱装载不均匀,导致粮箱装载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该方法利用相机获取运输车粮箱内装载物的三维点云作为状态反馈信息,建立装载均匀性评估方式,以最均匀装载状态为目标,通过实时调整卸料装载点位置,使粮箱保持在均匀的装载状态。针对装载物相互遮挡对相机形成视觉盲区的问题,通过建立装载物的堆体模型和相机的遮挡模型,以最小期望误差为目标对盲区内装载物高度进行估计,并据此进行点云填充,从而得到能完整反映粮箱装载状态的三维点云。在搭建平台进行的实验中,对粮箱装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轻载、中载和重载3种装载状态进行测量,并对盲区点云位置进行估计,其盲区估计的平均误差低于5 cm。仿真结果表明,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能在有限装载周期内,将粮箱从任意的初始装载状态装载为均匀状态。单次装载量的平均高度增量为2 cm、粮箱的初始装载状态为空载时,装载物的最大高度方差为1 cm2。单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稳定状态下的装载物高度方差与单次装载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专业合作社或小型工厂化生产过程,培养料装料、铺料劳动强度大、效益差.浅筐成套生产装备是双孢蘑菇培养装料的新模式,设计专用浅筐装料,针对空筐拆筐、上料、拨料、压实、覆土、满筐码筐等作业环节,设计浅筐拆筐、码筐装置、拨料装置、覆土装置等,结合栽培技术确定该套装备相关参数,进行浅筐装料性能测试,并进行出菇对比试验.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历经不同单调荷载历史后混凝土试件在不同应变速率(10-5/s、10-4/s、10-3/s)下的动态单轴受压试验,对比分析了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并采用改进后的Weibull统计模型分析了单轴受压损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历史下,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混凝土峰值应力及弹性模量明显增加,峰值应变变化不明显;在相同的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随荷载历史幅值的增加而降低,历经85%的单调荷载历史幅值后,混凝土残余强度降低显著;当单调荷载历史低于某一槛值时,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但是加载历史高于某一槛值时,混凝土损伤变量随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加,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杨晓宁 《南方农机》2021,(7):98-99,107
文章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以静力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数学理论,科学地将复杂问题简化,详细分析了平衡方程算法在驳船自动配载中的应用,建立了驳船自动配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可行,可显著提高配载效率,且配载方案与配载经验相符合,更加适合实际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以四元件Burgers模型作为水田土壤的通用流变模型,通过将随时间随机增长的压力简化为时间的阶梯函数导出了动载条件下水田土壤的压力一下陷量一时间曲线,并提出了据此曲线用最优化理论计算土壤流变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原理的动载式水田土壤流变仪。该种仪器可自动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贮存及流变参数的计算。试验表明,该仪器所测的土壤流变参数与据静载下土壤的蠕变曲线计算的流变参数数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低排放缩口型燃烧室且推迟供油提前角的方法降低轻型车用柴油机的NOx排放,同时采用氧化型催化后处理装置进一步降低CO、HC排放。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催化剂含量不同的氧化催化装置后,对柴油机排放净化效果不同。结合机内控制NOx排放的技术措施,采用氧化型后处理方式可明显改善车用柴油机的排放特性。氧化型催化转换装置的转换率与催化剂的含量有关,对一定结构催化转换装置存在最佳的催化剂含量,而且其转换率随空燃比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