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得到成本低、包埋率高的大蒜精油微胶囊化产品,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与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冷冻干燥法对大蒜精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MHI-CAP100∶M麦芽糊精=5∶1,M精油∶M壁材=1∶4,加水量为40%,在此条件下大蒜精油微胶囊包埋率高达93.45%。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合成大米增香剂微胶囊的配方优化实验。通过对壁材的组成、乳化剂的用量、固形物的浓度及芯壁比等单因素进行实验,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的配方比例。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合成大米增香剂微胶囊的配方为:壁材为1∶4的麦芽糊精和辛烯基琥珀酸淀粉,芯壁比为1∶8,固形物浓度为20%,乳化剂用量为7%。在此最佳配方条件下,对增香剂的包埋率为83%,达到了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分别加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测定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BPH–1细胞与体内佛波酯(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讨番茄红素微胶囊的抗炎活性及其抗炎机制。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1的复合壁材制备得到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为85.43%,在45℃条件下,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番茄红素保留率超过50%;在0.5~10.0μg/mL范围内,番茄红素微胶囊对LPS诱导分泌NO的抑制率为8.83%~72.33%,其IC50为3.76μg/mL;10.0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BPH–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达52.17%,其IC50为8.33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TPA诱导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为38.45%,显著抑制TNF–α、IL–6、MDA、ROS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抗炎作用优于番茄红素油树脂。可见,番茄红素微胶囊比番茄红素油树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及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IL–6、MDA、ROS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西藏酥油中功能性脂肪酸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共为一体,脂肪易水解变质的现状,对西藏酥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粉末油脂,为提高其保质期提供支持。【方法】以西藏酥油为芯材,制备微胶囊粉末油脂,研究不同的乳化体系及壁材对西藏酥油微胶囊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制备的西藏酥油微胶囊粉末油脂保藏期间的表面油质量分数及颗粒表面的变化进行考察。【结果】确定了西藏酥油粉末油脂的乳化体系和壁材,制备产品的表面油质量分数为2.0%,包埋率为95.4%,乳状液稳定。【结论】西藏酥油微胶囊化的较佳乳化体系为聚甘油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糊精较麦芽糖浆能够更好地充当填充物,添加阿拉伯胶能够明显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西藏酥油微囊化的较佳配方为:西藏酥油质量分数45%、聚甘油脂质量分数1.7%、糊精质量分数47.8%、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质量分数5%、阿拉伯胶质量分数0.5%。  相似文献   

5.
以早籼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探讨产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早籼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4 h,温度33.4℃,pH值8.4,淀粉乳液浓度36.8%(质量分数,g.g-1).该工艺所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8 9,反应效率为81.5%.水相体系中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使淀粉颗粒表面产生了一些孔洞,酯化反应可能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具有较原淀粉低的糊化温度,当取代度由0增加至0.025时,糊化温度由71.54℃降低至69.31℃.  相似文献   

6.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罗非鱼油,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包埋壁材两种淀粉配比、载油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度进行优化,并探讨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维生素E、芝麻酚、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的精制鱼油与微胶囊化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CAP与烯基琥珀酸酯淀粉Mira mist SE比例2∶3(w/w)、载油量30%、均质3次、均质压力25 MPa、进风温度170℃、进料速度10 mL/min,包埋率达95.9%±0.73%。微胶囊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93%、表面含油量:0.59%、过氧化值2.10 mmol/kg)均达到SC/T 3505-2006《微胶囊化鱼油水产行业标准》。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微胶囊化罗非鱼油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痕,具有较好包埋效果。鱼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油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最好,其在(65±1)℃条件下贮藏12d后,过氧化值仅为5.22 mmol/kg,低于行业标准(6 mmol/kg),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也明显低于精制鱼油。推测此微胶囊产品在常温条件可保持其品质达1年以上。在添加抗氧化剂的鱼油中,添加TBHQ的精制鱼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经烘箱加速试验推测精制鱼油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8个月。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挤压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中,制备工艺对微胶囊的形态特征及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实验以复配精油作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作为壁材,采用脱水与冷冻2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制备精油微胶囊,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制备精油微胶囊的结构与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异丙醇作为脱水剂的脱水干燥方法获取的微胶囊要优于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形态更加完整,包埋率更高,其制备较优工艺为芯壁比1∶2,水合速度20 500 r/min,水合时间30 min,水合温度50℃,平均包埋率79.67%±0.73%。研究表明,干燥方法不同,微胶囊的结构形态与特性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和辛烯基琥珀酸酐为主要原料,通过湿法制备工艺合成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探讨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糊精乳质量分数等因素对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pH值8.0,反应时间4 h,糊精乳质量分数35%。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进行结构表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在1 723、1 572 cm-1处均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分别由酯基、碳碳双键伸缩振动产生。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形成的辛烯基琥珀酸糊精酯结构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采用机械活化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研究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添加剂(碳酸钠)用量等因素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对酯化淀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机械活化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工艺条件为: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6%(淀粉干基),球磨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50℃,碳酸钠用量1%(淀粉干基),所制备产品取代度为0.026 3;产物红外光谱出现酯化特征吸收峰,表明淀粉成功实现酯化。  相似文献   

10.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以淀粉为原料与辛烯基琥珀酸酐经弱碱条件下酯化反应可以得到的,基于此,主要研究辛烯基琥珀酸马铃薯淀粉酯的中试过程中对各制备环节的工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南瓜提取多糖后的滤渣为原料,对南瓜色素进行微波辅助提取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乙醚(体积比)3∶2,料液比1∶30,在温度60℃下,提取3 h;南瓜果肉色素是一种性质稳定的优良天然色素,该色素在各pH值条件下基本稳定,而且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较稳定,在中、低浓度H2O2中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在高浓度H2O2中抗氧化能力差,较高温度时才有一定分解,但对光敏感。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提取玉米天然黄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启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78-3179,3194
探讨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新方法,研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360 W,时间为90 s,溶剂浓度为70%,原料与提取剂配比为1 g∶8 ml;玉米黄色素对酸、碱和热稳定性较好,对光稳定性较差;食品添加剂蔗糖和柠檬酸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而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影响较大;耐氧化性较好,耐还原性稍差。  相似文献   

13.
赵二劳  陈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14-12014,12053
[目的]研究南瓜黄色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并与浸取法进行比较,为开发利用南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制得南瓜黄色素待测液,用Uv-2550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00~600nm的波长范围内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以提取液在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南瓜黄色素的最佳条件为:以95%乙醇作提取溶剂,料液比(g:ml)1:10,超声波功率80W,提取时间40min,色素粗品收率为10.6%。南瓜黄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46nm。在超声波辅助提取南瓜黄色素的3个因素中,提取时间的R值最大,其次是超声波功率,最后为料液比。[结论]与浸提法相比,超声波提取具有高效、省时、节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董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99-1200
[目的]研究低档绿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并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以茶色素产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溶液pH值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优化工艺条件。通过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分析该茶色素对光、热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将浸提的茶汁调pH值至6.5~7.0,用95%乙醇提取10 min,得茶色素产率为6.89%。茶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物质,但在1%醋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纯水小,在0.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大。该茶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作棕黄色色素,中性条件下可作黄棕色色素,碱性条件下可作棕红色色素,并且其颜色稳定。茶色素水溶液对光比较稳定且有很强的耐热性。[结论]茶色素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5.
红龙草红色素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詹嘉红  蓝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71-10972
[目的]为红龙草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浸提法从红龙草叶子中提取红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红色素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红色素受pH值影响较大,在pH 3~7的酸性至中性范围内呈红色,而在pH>7的碱性区则颜色由浅紫红色变至黄绿色;随着温度上升,色素损失率明显上升,在70℃温度条件下加热30 min时,色素损失率超过1/2以上;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色素损失率显著增加,到第4天,色素的损失率高达60.0%;氧化剂和还原剂在0.01%~0.20%浓度范围内对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蔗糖、苯甲酸钠对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但维生素C、柠檬酸则对色素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红龙草红色素在酸及蔗糖和苯甲酸钠等添加物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碱、热、光、维生素C及柠檬酸等的作用下,则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李玉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824-4825
[目的]确定提取玉米黄色素的优化工艺,得到最基础的提取数据。[方法]通过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玉米黄色素提取的影响研究玉米黄色素的提取方法。[结果]色素吸光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越高,溶剂的挥发性越大,故以55℃以下温度为浸提温度较适宜。料液比为1∶18时,吸光度最大。吸光度随着浸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浸取时间达4 h时,浸提液的吸光度升高缓慢,基本上趋于平稳。提取率的变化与吸光度的变化一致。[结论]溶剂法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5℃,料液比为1∶18,浸提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取代度马铃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马铃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处理后,随着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增加:红外光谱图在1 724 am-1和1 565 cm-1处产生了吸收峰,并与608 cm-1的吸收峰逐渐加强;X射线衍射图中淀粉微晶结构略有增加,亚微晶结构相对减少,总结晶度下降,但淀粉的结晶类型未改变;偏光显微镜观察显示部分淀粉颗粒偏光十字开始消失或者变的模糊,脐点处随之发生爆裂,裂缝甚至沿脐点向外扩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淀粉颗粒表面被腐蚀程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以橡子壳为原料提取色素,研究橡子壳色素的稳定性.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橡子壳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45∶1(mL∶g)、乙醇体积分数52.25%、超声功率70 W、超声时间28.25 min.在此条件下橡子壳色素的吸光度为0.69,与模拟预测值高度吻合.橡子壳色素的耐光性、耐氧化性和耐热性较好,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溶液和还原剂对橡子壳色素影响较大.该试验结果可为橡子壳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脂溶性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以玉米淀粉厂副产品玉米黄粉为原料 ,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复合萃取剂一次提取率达 96.5 % ,脂溶性产品在 445nm最大吸光度E1 %1cm≥ 0 .5 8,并对其保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蓝德均  崔旭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95-13096,13114
[目的]获得大叶红草水提取工艺的最优参数,研究色素的应用环境稳定性。[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色素溶液吸光度为考察指标,以料水比、温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阳光直射以及室内光、热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当料水比为1∶30 g/ml、温度为40℃、提取时间3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并且通过提取率测定,验证了水是大叶红草色素最佳提取剂。色素在直射太阳光和室内光环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短时稳定性。pH缓冲体系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色素的热稳定性很差,但在50℃以下热衰减较为缓慢。[结论]在室温并且完全避光的环境下,色素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9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