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沙页岩的水土流失中,沟道流失的危害相当大,不仅危害当地,更危及下游,并且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和经济的发展。在赫章有大、小主、支毛沟2346条,总长度达9280km以上,沟道内现有堆积淤沙6.21亿m^3,沟道、淤沙占地面积近1.95万hm^2。因此,沟道区是沙页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沟道治理,拦蓄泥沙下泄;从而确保下游的长治久安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南浦溪为闽江源头地之一,其水环境已呈逐年恶化,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危及下游生态环境。文章评价了南浦溪水质环境现状,分析了水质恶化的原因,提出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源头生态大环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企业达标排放;从严控制新污染源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矿区工程建设中松散堆积物的形成及其对侵蚀的影响;矿区新的人为加速侵蚀方式及其危害;最后讨论了新的人为加速侵蚀的防治对策.考察区现有松散堆积物1391.77万m3,主要来源于采矿(露天矿及井矿)、铁路、公路建设及采石.根据松散堆积物堆积的地形部位,河道堆积物占总量的60.8%,是造成河道输沙量剧增和行洪障碍物的主要来源.新的人为加速侵蚀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危及矿区的生存和持续发展.1994年上半年,河道的强力清障取得了汛期行洪安全的显着成效.但随着开矿等工程建设的发展,大量松散堆积物的合理堆放、处理,以及因开矿而已破坏的环境的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应作为煤田开发同步进行的环境建设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4.
张小林 《中国水土保持》2006,(12):F0002-F0002
长江源头区在青海省境内面积15.97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万km^2,年平均输沙量1613万t。近年来,长江源头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存,威胁到长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西部生态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该地区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5次生态输水,通过3年对输水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就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各有其变化规律,在时间上近河道水位响应快,远河道水位响应慢.在空间上距河道不同距离和不同河段上地下水上升的幅度不同.(2)输水后天然植被的响应主要表现在植被种类和植被盖度的增加上;(3)鉴于输水后生态响应的范围仍然较小,因此输水工程还应该继续进行并适当调整输水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裁培柑桔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或更久远以前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栽培1)。历史上这个地区柑桔栽培技术和品种的记栽极为丰富2),可见本地区的气候基本上是符合柑桔生长的要求。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方面—不利的越冬条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遭受北方寒潮的侵袭,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肥力提升、固碳减排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1988至2019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田监测数据(1298个点位),分析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下SOC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方程拟合和提升回归树模型探究气候、施肥和土壤属性对SOC密度变化的影响。  【结果】  1988―2019年全国农田表层(0―20 cm) SOC密度平均为35.13 t/hm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现为水田>水旱轮作>旱地,水田和水旱轮作较旱地分别高53.2%和24.9%。SOC密度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分别在2000、1998和2004年之前呈下降趋势,之后呈上升趋势。不同利用方式水田SOC密度随监测时间的变化趋势在东北地区逐渐增加,华南地区逐渐降低,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则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1995和2002年;旱地SOC密度的变化趋势在西北、华北和华南地区逐渐增加,东北、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2008、2004和2004年;水旱轮作下SOC密度的变化趋势在长江中游、下游地区先降低后增加,转折点分别在2001和2013年,在西南地区呈先上升后微弱下降趋势,转折点在2012年。提升回归树结果显示,水田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西南、东北和华南区是年均温,在长江中游和下游分别是钾肥用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东北为年均温,华北和华南为年均降雨,长江中游、下游区为氮肥,西北为有效磷;水旱轮作SOC密度后期上升阶段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年均降雨、有效磷、氮肥。  【结论】  1988―2019年全国农田表层SOC密度除华南水田外,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水田、旱地和水旱轮作土壤的转折点分别在2000、1998和2004年,旱地SOC密度的提升快于水田和水旱轮作。影响表土SOC密度提升的主要因素,东北和西南地区水田和旱地为年均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为钾肥投入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为氮肥投入;华南地区水田为年均温,旱地为年降雨量;华北和西北地区旱地为年均降雨和土壤有效磷含量;西南和长江中游水旱轮作区为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长江下游为土壤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8.
小溪河流域是龙津河上游的重要支流,虽然经过多年的整治,水质仍为劣五类水,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同时也危及下游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对小溪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评价,分析了水质恶化的原因,阐述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小溪河流域水质得到初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慈溪,本来就是资源小市,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一些地方和单位重经济轻生态,导致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长此下去,再不加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将会日益恶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闽北山区矿山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北近年矿业开发速猛,同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地表植被遭破坏;尾矿弃碴堆置;地表塌陷,滑坡,泥石流;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水土流失严重,危及下游。文章分析了山区矿山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大法制宣传、加强监督执法管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广高新技术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乐  佘小光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60-163,172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仅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水土流失严重,中上游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5000t/(km2.a)以上。黄河含砂量居世界之最,多年平均含砂量达33kg/m3,由于水资源量的逐年减少和需求量的逐年增大,引起了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以及黄河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拟从水量充沛的长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调部分水量进入黄河,总调水量170亿m3。其中用于农、林、牧业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同时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长度,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一定地域内的农业发展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紧密相关, 而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深受所采取的农作制度的影响, 这恰恰是传统研究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基于文献回顾, 本文以不同农业发展阶段农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 论述了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农作制度演变的主要特点, 以及农作制度的变迁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发展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南宋黄河改道以前, 黄河下游在河北平原长期摆动, 加上战争的破坏, 导致河北平原农业发展大部长期落后于黄淮平原。黄淮平原则在黄河南流的漫长时期内深受河患影响。在现代农业科技光临黄淮海平原以前, 黄淮海平原的农作制度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只是在对环境适应的前提下的细微改进,其对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平原自然植被被人工植被安全替代后, 因林木需求而导致山地植被的破坏、山地土壤侵蚀加剧, 从而导致下游地区的河道淤塞、湖泊消失、排水不畅和大面积的盐碱地出现, 最终恶化了农业生产环境, 使得农业生产水平长期维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之一 ,发展既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演进 ,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带来深重危机 ,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何认识这种危机 ,如何看待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未来工业文明体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之总和 ,可以保证全人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但却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了破坏。今日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 ,已不再是饥饿对穷人的威胁问题 ,而是全球性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全人类的生存所造成的威胁问题。因此 ,生存质量、生存方式、生存态度、生存意识、生存体验、生存感受等问题都应当进入我们的视野 ,从合理性的角度对各方面和各层次的问题做深入研究 ,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20个样地,进行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中共有物种16种,分属于7科,并且以旱生耐盐物种为主,多数样地物种出现频次较低;种子库密度不高.CCA排序表明,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电导、pH值和植被盖度等5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CCA第一排序轴与地下水位、地表植被盖度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显著,反应了水分因子的作用;CCA第二排序轴与土壤电导率关系显著,反映了盐分因子的作用.根据5个环境因子的特征,CCA排序可将土壤种子库中的16种植物分为4个组,对应于不同的环境变化梯度.  相似文献   

15.
为响应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战略号召和完成国家赋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重大历史任务,长江经济带正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入产出比例,保障稳定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本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2008—2018年的长江经济带为例,测算其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时空特征。研究表明,外生环境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1)剔除环境因素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向好,四川省和江苏省处于效率前沿面,上海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2)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波动发展,长江中游地区相对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更具优势,个别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匹配; 3)劳动力、土地、灌溉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均会引起农业生产效率的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及人均GDP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柑桔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甜橙类,冬季低温低于-5℃就出现严重冻害,宽皮柑桔类的温州蜜柑虽耐寒性较强,但在-9℃的低温下也导致严重冻害。因此,低温是柑桔分布的限制因子。我国柑桔生产的北缘地区主要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汉江上、中游,陇南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偏南地区以及中亚热带偏北部分地区。本区包括甘肃的武都地区,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水库泥沙淤积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水库泥沙淤积灾害十分严重,泥沙淤积不仅降低了水库的兴利效益,甚至危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系统地阐述了水库泥沙淤积的危害性,成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86年7月16日,长江三峡秭归县的土凤岩—马家坝,暴发了松散崩积土斜坡整体滑移,属蠕动式暴雨型特大滑坡。因受当地南北两沟的挟持约束,滑坡平面展布为近东西向的长袋状,宽250—500米,长2,4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方量达3,000万立方米。局部滑体仍在向下蠕动滑移变形中活动。这些滑体分块坠入锣鼓洞河,将堆成高80米的土石险坝,拦水量约3,500万立方米。一旦溃决,将危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该滑体周围要注意排水,加强监视,作好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从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库容”分析1998洪水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其汛情仅次于1954年,比如武汉最高水位达2943m,仅比1954年的2973m的历史最高记录低030m。然而,对长江中、下游来说,其抗洪难度却大大超过了1954年。究其原因,强大的暴雨是主要直接原因外,长江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震后灾区可能发生的各类主要污染物通过面源迁移扩散方式进入岷江(涪江)-长江干流水体,并形成污染,不仅对震区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也对成都及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安全甚至长江干流和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就震后灾区各类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污染物进入岷江(涪江)-长江水环境的途径和特点、关键水文站点的监测方案和水污染风险评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