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需求量的增加,我场于1980年开始发展农村原蚕区,使我场蚕种生产量从1979年的4.7万张,发展到1992年春一期生产18万张。目前,我场同时存在四种制种形式,即场内养蚕制种、原蚕区回场制种、原蚕区就地集体制种和原蚕区就地联户联产制种。原蚕区就地制种起步较晚,但效果较好,只要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蚕种产质量。一、就地联户联产制种是一个好形式我场原蚕区大丰县新丰镇裕南村,从1985年起实行就地集体制种。目前一期能饲  相似文献   

2.
<正>在1995年春季原蚕生产中,我场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管理方针,在不利条件下,第一年就地制种克蚁单产达15.54张,超产19.54%,各批蚕种质量基本合格。我们认为,春季原蚕生产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场内生产的蚕种和原蚕区收茧回场制的蚕种日趋供不应求,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就地制种中集体大呼隆形式,后期制种与地方村组和养蚕户的利益关系不大,因而操作粗放,公斤茧制种量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原蚕区就地“组合制种”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利用集体房屋和部分蚕农的蚕室,几个蚕户组成一个制种组合,根据各户的种茧等级下达各小组制种指标,实行包干制种,超奖减赔。收茧后由种场、村、组和蚕农共同管理,养蚕户包干制种,后期经济责任明  相似文献   

4.
合作制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桑蚕生产的不断发展,用种量的大量增加而兴起的。它是家蚕制种单位与养蚕户之间的一种合作共赢关系,一般由村委会作中介,签订《意向合作书》、《原蚕制种及收购合同》,由家蚕制种单位提供原种和桑园管理与原蚕饲育技术指导,养蚕户利用自己的桑园、蚕房、设备和工具来饲养原蚕,制种单位负责收茧,就地制种或回制种单位制种的一种新型合同制种方式。合作制种一般以春季为主,秋季作为补充。自推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人将多年来的合作制种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工作规范,对合作制种点特别是新增制种点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原蚕区就地制种是解决蚕种生产劳动力紧张一个十分重要方法,为进一步比较就地制种与种场制种两种模式在生产成本、㎏茧制种量和蚕种质量等指标的差异,2016年,笔者选择了规模适中的4户原蚕户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发现就地制种后期死蛹率、kg茧制种工资下降;良卵率与kg茧制种量提高;杂交彻底率略有下降,进一步证明推广就地制种是蚕种生产一项利大于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我省蚕桑事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开展了原蚕区就地制种工作。我场从去年起,开始搞场外制种。去年,新曹农场原蚕区饲养蚁量1500克,制种26000多张,今年在新曹农场和富安镇九里村两个原蚕区饲养蚁量2699克制种4万多张。目前我场场外制种采用两种经营管理形式。一种是同原蚕区联合投资经营——“联营制种”;另一种是我场单独经营,在原蚕区采取分户养蚕,联户制种,种、茧两级考核,超产奖励的办法。一、联合投资建筑原蚕区就地制种新曹农场七分场原蚕区,这个分场有  相似文献   

7.
建国前的蚕种业一直为专业场经营,建国后由于农村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蚕种需求量增加,靠专业场生产蚕种已不能满足蚕茧生产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开始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通过试点,1952年正式建立德清原蚕区种场,从此开创了原蚕区制种的新纪元,至1957年我省原蚕区种场的制种量已超过专业场,确保了蚕种供应,促进了蚕茧生产的发展,进入80年代,原蚕区制种发展更快,全国蚕种生产量中有70%  相似文献   

8.
刘汉安  吴波  周武智 《北方蚕业》2009,30(4):65-65,67
近年来,我场为抓住"东桑西移"和我市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历史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了就地制种比例.但原蚕区就地制种点的蚁量一般在200~400 g,修建小型冷库因成本过高,一般采用冰砖降温保护雄蛾、雄蛹办法.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家蚕一代杂交种80%的生产量在原蚕区,提高原蚕区所制蚕种质量对提高我省蚕种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低温室是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的重要设施,低温室的使用性能直接影响制种成绩及制种质量。因此,改进原蚕区低温室设计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节约成本、提质增效,绝大多数蚕种场均是采取在原蚕基地饲养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种的形式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原蚕区种茧生产,桑园这个基础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养蚕成绩,而且对后期的种茧质量、制种成绩、蚕种质量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杂交彻底率作为我省蚕种质量的四大指标之一,引起各蚕种生产单位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杂交彻底率,特别是提高原蚕区就地制种的杂交彻底率,是各种场一直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二年原蚕区就地制种的实践,1992年春和1993年春分别驻点我场原蚕区绍河点和新兴点,共饲育苏五、苏六8个批,其中二批杂交彻底率达99.8%,最低批为98%,平均杂交彻底率达99%。现就如何提高原蚕区就地制种的杂交彻底率,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我场于2007年春、夏两季在宁夏平吉堡建立原蚕区基地,开展种茧育制种工作.全年共计饲养原蚕120张,生产种茧5 000 kg,制造优质桑蚕一代杂交种1.5万张.平吉堡制种的一举成功,开创了在宁夏蚕区合作制造蚕种的先例.  相似文献   

13.
1.1养好原蚕。生产优质种茧是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基础。蚕种场、站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原蚕饲育,按照蓖麻蚕的饲育技术要求养好原蚕。目前我区采用南一、白黄杂交一代原种蚕混区自交制种和蚕种场、站在农村建立原蚕区,养原蚕、收种茧回站制种的繁育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就目前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形式而言,90%以上的蚕种场都是采用在原蚕区繁育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造蚕种的形式。因此,如何抓好原蚕区的生产管理,提高种茧质量和公斤茧制种量便成为了种场的工作重心。在此结合我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1种场在原蚕区生产面临的问题1.1养蚕劳动力紧缺,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困难  相似文献   

15.
公斤茧制种量是衡量蚕种制种成绩的关键性指标。建湖蚕种场1987年在大丰市开辟原蚕基地,由于离场较远,开始几年种茧运回场里进行制种,不良蛹率高,制种成绩一直不理想,特别是公斤茧制种量很低,经过分析探讨与学习,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有效的技术措施,1991年逐步实行原蚕区就地制种,使公斤茧制种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蚕种质量优劣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杂交率是衡量杂交种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是蚕种场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蚕种生产单位以扩展原蚕区繁育蚕种来提高经济效益和解决劳动力的矛盾,给杂交率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场从过去的专业场逐步转向原蚕区饲育就地收茧制种、原蚕区饲育收茧回场部制种和场部自育自制三种生产形式.尽管生产形式多,工作复杂,几年来杂交率不但没有下降,还有所提高.90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76%,91年下乡农户跟踪调查为99.84%,92年省蚕种质量抽样调查平均为99.90%,下乡农户跟  相似文献   

17.
<正>在蚕种生产中公斤茧制种量的高低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场聚龙原蚕点,从1985年至1990年连续6个春秋都是饲养的苏5、苏6品种,春期公斤茧制种量一般都在5张以上,秋期在4张以上。克蚁单产春期达到20张左右,秋期15张左右,在苏南地区称得上是优质高产。总结聚龙原蚕点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专业蚕种场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设施和工具短缺,效益不高,原蚕区生产蚕种是大势所趋,原蚕区就地制种搭建简易冷库方便快捷,高效实用,效果能代替专业场区的标准冷库。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原蚕区就地制种原蚕户分散、雄蛾冷藏设备投资大、雄蛾冷藏存取不便等难题,我们研发了适合原蚕区就地制种使用的雄蛾冷藏器具,定名为“便捷式雄蛾冷藏器”,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ZL20092018974.4)。便捷式雄蛾冷藏器具有投资小、使用便捷、冷藏性能好、适宜在村多户散的原蚕区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孙美仙 《蚕桑通报》2004,35(3):44-45
20世纪80年代末,海宁蚕种场开始扩大原蚕生产规模,开辟原蚕区饲养基地,形成了专业场走向农村联户饲养,收茧制种以场带队的生产模式.为了发挥各农户优势,90年代又转为小蚕联户,大蚕分户饲养就地制种的生产形式.目前,该场已发展成为春、秋两期饲养10000 g蚁量,年生产18万张以上的一代杂交蚕种的原蚕生产制种场.现有职工48名,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8名,生产用房5000多m2,原蚕区分布在3个村300余户农户中,桑地面积约46.7 hm2.持续多年的饲养原种及培桑管理,使整个原蚕区基础逐年扎实,生产的蚕种质量逐年提高,为海宁市蚕桑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