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试验示范区的立地分类评价,结合造林实际,设计了坡面滞留林带和经济林带模式配置、交互配置,以及树种配置。并分析了各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永顺县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区立地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退耕后林种树种配置等有关技术问题,对永顺县勺哈乡试验示范区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并进行了评价。通过运用数量化理论Ⅳ,以坡度、坡位、土层厚度、植物盖度、耕作方式为分类因子,将示范区分成5个立地类型区,即西部以大坡面型农林复合经营为主的立地类型区、顶部低山山原台地立地类型区、中部中上坡带状坡耕地林立地类型区、中部下坡大坡面型农林复合经营坡耕地立地类型区、东部大字报型坡耕地立地类型区等5个立地类型区,并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各立地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地形等特点,探讨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树种选择的原则、不同立地类型区造林树种和主要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石首市抑螺防病林配置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立地类型及配置模式进行调查与分类的基础上,将石首市抑螺防病林划分为5种立地类型和36种配置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抑螺防病林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选择。结果表明: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及抑螺效益较高的防病林模式均为杨树林配置,且其综合效益与林分密度呈现正相关,景观效益较高的配置模式兼有杨树纯林和景观树种,而经济效益较高则为杨树林下养殖模式;不同立地类型中综合效益较高的配置模式均为高密度杨树纯林模式,其次为杨树林下养殖模式。为提升石首市及其相似地区抑螺防病林的综合效益,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潮土、黄棕壤地段,防病林的配置均宜选用高密度的杨树林模式。在成片杨树林中采用林下养殖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在村湾及道路沟渠旁则可通过景观树种配置提升景观效益,在土壤较瘠薄的黄壤地段应选择耐瘠薄树种营造抑螺防病林。  相似文献   

5.
在对晋西北盆地丘陵立地亚区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立地类型小区的治理技术,共配置造林模式27种,并对其中12种主要的造林模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辽东山区水源林立地条件及适地适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畅 《辽宁林业科技》2005,(4):15-17,44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集水区,为辽宁省中南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文章通过对影响落叶松生长立地因子研究把辽东山区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此立地类型的划分也适用于该区其他造林树种,并对各立地类型进行多树种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各立地类型的主要造林树种,以改善该区树种单一、土壤酸化、水源涵养能力低下、生态功能脆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辽西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辽西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针对辽西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宜辽西半干旱区各类型的立地类型特征、基本技术思路、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介绍中南部盆地立地区立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立地区生态治理的思路,为其选择了50余个造林树种,并以立地类型亚区为单元配置了造林模式,共配置造林模式132种(每个立地类型亚区66种),最后举例对造林模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红锥等5种阔叶树种早期生长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2004年,在中山市5个点进行红锥等5个阔叶树种生态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适合在中山生长,地点、树种间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树种间比较以红锥和格木生长最好,山乌桕较差;地点间比较以南朗立地树种生长最好,坦洲立地生长最差。文中还分析了5个树种早期生长节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林地资产经营出现的新特点,提出了林地小班树种配置的理论应遵从的经济原则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多树种经营条件下,根据各树种地力划分标准测定具体小班地力因子,在此基础上评价小班各树种的立地质量,结合各经营类型采伐时的经济收益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原则而得出的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11.
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次生林区立地条件复杂,林分类型不仅多样,而且质量差异很大。为了更好地经营次生林,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本文对河北省茅荆坝林区进行了森林类型划分,并对各类型的自然特性及生产力进行了评价,为茅荆坝次生林区乃至华北次生林区今后的森林经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多竹种混交、竹桉混交和竹橡胶混交对林木生长及林分土壤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种混交以及竹树混交其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条件均优于纯林;竹子纯林、多竹种混交林、竹树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的林分其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排序为:多竹种混交林 > 竹子纯林 > 竹树混交林 > 乔木纯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桉树林和橡胶林中适当套种竹子可以改善桉树林和橡胶林的生长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持土壤肥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桉树和橡胶树纯林的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每种林分类型主要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该林分类型碳汇量的关键因子。利用从黑龙江省6个地市不同林分类型采集到的18个树种各器官(干、枝、叶、根)以及各林分类型的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及土壤各层的样品,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进行含碳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8个树种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变化范围为40.52%~53.23%,平均含碳率为46.82%;各林分类型枯枝落叶含碳率较高,达到35.76%~52.57%,土壤A层含碳较低,B层较A层更低。  相似文献   

14.
天目山森林土壤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目山主峰海拔高逾1500m,由山麓到山顶形成四个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括七个森林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调查研究表明,各类型森林枯落物(层 )的现存量,组成成分、持水率、持水量等均不相同,森林土壤(矿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因森林类型而不同,并均随着土壤的深度呈某种规律性变异。森林土壤的持水量主要受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在天目山地区,森林土壤的持水量较非林地土壤(荒草地)为高;落叶阔叶林类型的土壤持水量,常较针叶林类型为高。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径流场定位观测及林地土壤层持水能力等实测资料,从森林土壤入渗性能,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最大容水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6.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4种植被含水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因植被类型不同表现显著差异(P〈0.05),依次表现为小叶杨〉草地〉撂荒地〉柠条;(2)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土壤剖面可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200cm)、次活跃层(200—300em)和相对稳定层(300—600em)。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采取乔一草或乔一灌一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减少该区域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这对于改善当地植被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interpreted IKONOS4 satellite images collected in 2005,a 1:10 000 forest map,the data collected in ClassⅡforest survey in 2007,and surface runoff data obtained in the permanent runoff monitoring station,six site factors of slope gradient, slope position,soil thickness,soil thickness of A layer,soil typ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a matter element model suitable to 297 forest sub-compartments.Further,the AHP was applied to modify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orm the spatial para allocation of the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rea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was irrational,the area of a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ed forest was 124.39 ha,accounting for 14.97%of the forested land,the mixed forest was consisted of two coniferous species accounted for 27.37%of the total forest land,and the pure forest was consisted of one coniferous species accounted for 42.48%.2) After optimization,the area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ranked as:the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ed forest(31.12%)>shrub land(15.5%)>the economic tree crops(12.28%)>the mixed forest consisting of two coniferous species(11.46%)>the pure broad-leafed forest(11.41%)>the pure coniferous forest(9.51%)>grass land(8.70%). Besides,the annual surface runoff could reduce 43 171 mm or 62.15%,annual soil erosion could decrease 465.97 t or 79.66%.3)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spatial para allocation of the small watershed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were proposed: (1) Reducing pure cypress or pine forest,and increasing alder-cypress,oak-cypress or pine-cypress mixed forest.As for the current cypress and pine pure forests,alder or oak could be introduced to develop a mixed forest.(2) The canopy closure of pure cypress forest and alder-cypress forests should be maintained within 0.60-0.75,and the canopy closure of oak-cypress,pine-cypress or oak-pine forests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0.60-0.80. (3) For improvement of current pure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171mm,减少62.1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t,减少79.66%。3)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