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297优明86是用D297A与明恢86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组合,具有株形集散适中,分蘖力和再生能力中等,抗倒伏性强等特点。介绍了D297优明86在长汀县古城镇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Ⅱ优明 86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用Ⅱ - 32A与明恢 86配组而成的中、晚籼大穗型杂交稻新组合。 1999年 2月通过三明市农科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 2a试种 ,做中稻种植平均产 8 5t/hm2 ,最高达 9 2 5t/hm2 ,比汕优 63增产 11 0 1%。做再生稻种植二季平均产 10 98t/hm2 ,比汕优 63平均产量增加 1 14t/hm2 ,增产 11 5 9% ,父本明恢 86由三明市农科所采用P18(IR5 4 /明恢 63∥IR60 /圭 630 )与明恢 75杂交选育而成的中迟熟新恢复系 ,具有恢复力强 ,配合力好 ,稻瘟病抗性强 ,生长繁茂 ,对肥水反应敏感 ,穗大粒多 ,花…  相似文献   

3.
Ⅱ优明86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桂华 《杂交水稻》2003,18(5):32-33
介绍了Ⅱ优明86双亲的主要特征特性,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Ⅱ优明86     
Ⅱ优明86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11—32A与明恢86配制成的大穗、高结实率、高产、抗病、优质的中、晚熟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先后通过了三明市(1992)、湖南湘西自治州(1999)、贵州省(2000)、福建省(2001)及全国农作物(2001)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用Ⅱ—32A与明恢86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点。2001年分别通过福建省和全国品种委员会审定 ,现已在沙县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 :糙米率81.2% ,精米率74 % ,整精米率70 % ,粒长6.3mm ,长宽比2.4 ,垩白率32 % ,垩白度9.0% ,透明度6.2级 ,胶稠度37mm ,直链淀粉含量23.4% ,蛋白质8.8 %。其中有5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 ,3项指标达二级优质米标准。一、特征特性该组合…  相似文献   

6.
Ⅱ优明86分蘖力中等、茎粗抗倒、穗大粒多、熟相清秀、结实率高、抗稻瘟病、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具有较大的推广前途。其高产栽培策略是低群体,壮个体,保证穗数,主攻大穗,努力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大穗、高结实率、高产新组合Ⅱ优明86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Ⅱ优明 86是福建三明市农科所用自选恢复系明恢 86与不育系 -3 2 A配组育成的中、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大穗、高结实率、高产、抗病、米质优、适应性好等特点 ,1 999年 2月通过福建省三明市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大面积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示范表现及生产效益调查分析表明,选用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种植,具有省种、省工、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并小结了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Ⅱ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超级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3003)。2003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示范,两季平均产量高达1358.7kg/667m^2。现将其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0.
Ⅱ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超级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4003),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武夷山市于2003年引进在星村镇黄村进行再生稻试验、示范,到2005年全市作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 hm2,已  相似文献   

11.
Ⅱ优辐819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重穗型中晚稻杂交组合,具有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分蘖中等、抗逆性强、再生能力较强等特点。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03003),是近年来高产与优质协调较理想的组合。2005年和2006年引进在尤溪县中仙乡东华村作再生稻示范,并在全县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Ⅱ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航1号”系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航1号是采用新育种技术——“航天育种”手段选育出的强恢复系。Ⅱ优航1号是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现将其特征特性、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超级稻Ⅱ优航2号特征特性及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U-32A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17)。2006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平均达1292.94kg/667m^2;2007年在尤溪县进行了百亩、千亩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年产量分别达1393.20kg/667m^2、1209.80kg/667m^2。现将其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闽侯县1989年开始示范培植再生稻,至2006年累计培植成功再生稻1·42万hm2,总产3·1万t,推广培植再生稻已成为闽侯县中稻区增产粮食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闽侯县再生稻当家品种汕优63已种植多年,其丰产性,抗性退化,头季稻米质变劣,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优质、高产、再生力强、抗性强的品种(组合)替代汕优63。针对这一课题,闽侯县近几年陆续引进两优2186、特优航1号、D优6号等组合进行示范试种再生稻,其中以D优6号田间表现最佳。2006年在荆溪镇、关西村用D优6号组合示范种植再生稻6·67 hm2,经实割验收头季稻平均产量603·7 kg/667m2,再生…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作为一种新的水稻耕作制度,在武夷山市已得到大面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稻瘿蚊"的迁入危害和再生稻技术的引进推广利用,武夷山市中稻-再生稻的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133.3~200hm2发展到现在的3 800hm2,约占稻田面积20%;产量水平(头季稻 再生季,下同)从1988年的550kg/667m2提高到现在的700 kg/667m2,递增27%;成功率由原来的60%~70%提高到现在的89%,提高19%~29%.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再生利用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随着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重视。1999年龙泉市推广面积1000hm2,主栽品种汕优669、协优63、优63、优92等,平均单产797kg/667m2,示范方面积71.5hm2,平均产量846kg/667m2,超吨粮田块有6个,最高产量达1111kg/667m2,再生季超400kg/667m2田块有3个,超450kg/667m2田块1个。从生产情况看,杂交稻再生利用高产技术,已趋成熟,只要技术到位,全年每667m2产量超“吨粮”已能够实现。现将该技术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一、…  相似文献   

17.
Ⅱ优航1号在武夷山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Ⅱ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用Ⅱ-32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超级稻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4003),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武夷山市种子站于2002年引进该组合在星村镇黄村进行再生稻栽培试验、示范,表现突出,再生稻栽培示范面积从2002年的0.24hm2发展到2005年的193hm2,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市南片的星村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栽培.其中2004年示范面积为40.9hm2,两季平均产量达915.3kg/667m2,最高产量高达1 012.7kg/667m2.现将Ⅱ优航1号在武夷山市作再生稻栽培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湖南再生稻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的再生特性 ,是各类水稻品种的“共性” ,但各个品种的再生程度和条件有所不同 ,再生稻的更快更好发展 ,要有优良的再生稻品种基础。为了在湖南寻找再生能力强、两季产量高而稳的再生稻品种 ,我所在2001年从全省各地引进25个目前正在推广及利用的中晚稻新品种、新杂交稻组合进行品比筛选试验及小面积示范。部分品种 (组合 )作一季稻———再生稻栽培表现突出。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一、试验概况1.供试品种 (组合 )供试常规稻品种共10个 :湘中籼2号、湘中籼3号、湘中籼4号、湘晚籼5号、湘晚籼6号、湘晚籼9号、湘晚籼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