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农业》2014,(19):32
<正>9月5日上午,延边州召开了全州农广校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研讨会。8个县(市)农广校校长、州农委科教处处长、州校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在研讨会上,州广校通报了上半年州、县(市)两级农广校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情况,肯定了各县(市)的调研工作;由和龙市农广校田炳哲校长介绍了参加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负责人培训班情况,讲解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以及在培训班上交流的好经验、好做法;8个县、市农广校校长分别做了研讨发言,  相似文献   

2.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从今年起在全国500个县、10000个行政村实施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计划每年组织专兼职培训教师进村12万人次…  相似文献   

3.
栾城县农广校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切入点,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建立了农广校科教兴农示范基地,有效地推动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农广校的基本业务分为学历教育工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两方面,学历教育是根本,农民培训是农广校的重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广校在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广校以广大农村地区为服务对  相似文献   

5.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创新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特点及问题:一是农民基础教育程度相对薄弱;二是农民技能培训投入相对较低;三是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四是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相脱节。针对上述特点与问题,在农广校如何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一是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发挥农民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三是坚持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办学方向;四是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五是以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农民创业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陈艽 《现代农业科技》2014,(6):326-326,329
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泰兴市农广校以兴办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为主要抓手,通过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农民素质,培养了农业实用人才。该文对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经验及成效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5,(13)
<正>培养新型农民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12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东港市农民培训中心(农广校)通过近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了"四新"模式,现初探如下。1思想理念"新"1.1瞄准培养目标要瞄准中央提出培养"有文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农广校系统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对广大农民开展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有效地推动了桂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桂林市农广校体系办学的优势、现状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广校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市农广校创办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为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三面向四服务"办学宗旨,突出农民科技教育的办学重点,开展学用结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使农广校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光山县农广校通过遴选,推荐光山县育才花卉苗木公司为县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苗木花卉专业的农民田间学校。光山县育才花卉苗木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是一家集苗木生产与销售、花卉盆景培育、园林绿化施工、科普示范、农民培训基地于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基地  相似文献   

11.
<正>延边州农广校系统利用春耕农民繁忙时节,趁阳光工程项目尚未开展之际,于5月23日,在图们市职业教育中心举办了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研讨班,州农委科教处、州农广校和8个县(市)农广校的53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研讨班。珲春市农广校副校长所玉红结合案例在研讨班上讲解了"主动学习策略与运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培训对象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上半年,辛集市农广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培训主题,结合"三大工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农民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正阳县农广校在省、市、县有关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方针,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管理,促进了招生、教学、管理等环节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完成了农民素质提升及中专学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2月14日~15日,省农委在长春市举办全省农广校校长队伍建设培训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健全农广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精神和2016年7月国家农业部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经验交流暨农广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农广校体系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创造性地完成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任务,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业人才保障。省农委副主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2015,(2):10
为打造一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提升农广校系统业务工作能力,2014年12月29日~30日,吉林市农广校系统成功举办了"全地区农广校系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培训班",5县(市)农广校校长及负责教学管理的业务骨干共60余名教师参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战略思路,石家庄市农广校系统结合全市农民教育培训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在全市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成熟试点一个,并谋划于2013年全年在10个县校创建10个新的培训基地,于2014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培训的需要,探索卓有成效的培训模式,本文重点对新型职业农民基地建设和联系点制度建设进行了论述,力图使农广校体系优势和新的培训要求相结合,探索提升农民素质、传播农业实用技术的新渠道。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战略思  相似文献   

18.
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问题,农广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科技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主体作用。就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农广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目前农村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农业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实效性和明确的目的性。要充分利用调查成果,对指导和完善农广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中央校、市、县、乡(教学班)四级办学体系的优势,成为我市农村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创办农广校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培养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广校教育战略,稳定中专学历教育的规模,加强素质教育。调整现有专业,增加新专业,改革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为当前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增加中专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实施农民终身教育,开展多层次培训,是农广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要重心下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要发展农广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意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并且增加农民教育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20.
正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迫切需要农广校适应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加以引导和培养。"种地难"已成为商都县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从近几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情况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根据商都县农广校近年来在基层农广校从事农民培训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基层农广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