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鱼塘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长缓慢、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下面笔者根据经验将鱼塘养殖污染防治介绍介绍如下。一、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1、残饵过多造成饲料污染由于投饲量、排泄粪便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山乔 《农家致富》2014,(14):39-39
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一、淤泥的危害1.导致水体缺氧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水体下层本来就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极易造成鱼类等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死亡。  相似文献   

3.
正1池塘养鱼环境污染1.1外源性污染池塘养鱼过程中,外源性污染是养殖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池塘养鱼环境会造成很大危害。外源性污染就是氮、磷元素以及耗氧有机物污染,这些物质以不同方式进入养殖水体中,会大量消耗水体中氧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污染养殖环境,严重者会导致养殖鱼类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2内源性污染池塘养鱼环境内源性污染包括3个方面,即代谢物污染、底泥污染及投入物污染。代谢物污染  相似文献   

4.
正池塘底质主要由腐殖质、残饵、死亡的藻类、各种矿物质以及微生物等组成。当新塘连续养殖几年后,池塘底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池塘的生产造成危害。例如,某种矿物质过多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水质的总碱度、总硬度;死亡的藻类会分泌藻毒素影响鱼类的生长;腐殖质、残饵等的分解会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等等。但由于缺乏对池塘进行休养的认识,部分养殖户在休养期只是对池塘  相似文献   

5.
<正>一、池塘选择与放养前准备1池塘选择1.1面积鱼塘面积不应小于2000平方米(约3亩)。因应养殖的鱼类品种而采用大小恰当的鱼塘进行养殖,可以有效控制水质及养殖密度,且合乎成本效益。1.2水深鱼塘水深应维持在1.2米至1.8米之间,足够的水深可减少鱼塘的水温变化,比较容易维持水质稳定。水太深容易造成底层水缺氧及"泛塘"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张雪  梁振江  谢廷道  王晓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56-4657,4659
传统的养鱼方法只注重向池塘大量投饵施肥,使池塘生态系常常处于"生态饱和"的状态下,同时导致水体含氧量不足。为了提高鱼类产品饲养的质量和数量,提升水产养殖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减轻渔民的劳动强度,降低水产养殖的成本,研制了一种鱼塘含氧量自动检测控制装置,实时监测水中的含氧量,自动启动水产增氧设备的运行,使鱼塘中水的含氧量的上下限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有效提高了鱼类的安全性,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7.
一、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原因 1.水质调控问题.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相似文献   

8.
水体是鱼类生活的环境,优良的水体是鱼类健康养殖的基本保证。氧气作为一种生态因子,是保证鱼类生理功能健康的必需物质,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养鱼池塘中溶解氧的含量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适宜的溶解氧可以提高鱼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池塘鱼类的健康生长,溶氧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的健康。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影响池塘溶解氧低的因素,并提出生态增氧法,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为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水体环境污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传统的淡水池塘养殖模式是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同时污染也会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广节能减排的淡水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多品种养殖、浮动草床生态调控、微生态环境调控及人工湿地水质调控4种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防浅水冬季雨水少,很容易造成鱼塘中水位明显降低,冬天鱼塘水浅、水温变化快、温差大,会给鱼的生长带来不利。防缺氧正常情况下,每年进入冬季后,池塘养殖出现泛池泛塘的现象明显减少,比起夏季和初秋高温季节发生情况明显减少。但是,有些池塘也会在冬季出现泛池泛塘,比如肥水池塘的鱼类、深水池塘的  相似文献   

11.
张斌 《农家致富》2010,(6):47-47
由于开春以后气温逐渐回升,各类鱼塘都开始准备春放鱼苗养殖,鱼塘各种生物繁殖加快,各种代谢物不断增多,危害鱼类的病菌寄生虫将逐渐活跃,鱼类的水霉病很有可能流行。这种疾病大多是是由于鱼体擦伤后感染病原引起的,危害程度虽不大,但也可在个别池塘中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2.
鱼离不开水,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养殖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渔业发展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然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产养殖用水受到一定的污染,同时池塘的淤泥和养殖投入品的使用不当等对水体影响也十分严重,造成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养殖产品质量下降。减轻池塘养鱼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确保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摆在渔业工作者首要任务。现就这方面的内容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池塘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新模式的概念、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新的养殖模式———池塘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论述。池塘分区集群式清洁养殖( partition cluster clean aquaculture in ponds, PCCA)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混养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即在健康养殖条件下将人工投喂的鱼类集群圈养于池塘小范围区域(即集群养殖区)中,通过控制鱼类粪便的排泄区域(沉淀排污区),做到及时将粪便清除到池塘外污水处理区,以降低鱼类粪便、残饵等对水体的污染及溶解氧消耗,使池塘中大部分水体区转变为水质净化区域,并通过该种养殖模式的实例,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前景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采用池塘内分区、养殖鱼类集群、精确投饵和及时清除粪便及残饵的池塘清洁养殖新模式,产量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可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斌 《当代农业》2010,(6):47-47
由于开春以后气温逐渐回升.各类鱼塘都开始准备春放鱼苗养殖.鱼塘各种生物繁殖加快.各种代谢物不断增多,危害鱼类的病菌寄生虫将逐渐活跃.鱼类的水霉病很有可能流行。这种疾病大多是是由于鱼体擦伤后感染病原引起的.危害程度虽不大,但也可在个别池塘中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5.
浅谈鱼塘养殖污染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成义 《吉林农业》2011,(3):262-262
鱼塘养殖污染的防治是提高养殖鱼类产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鱼类产品质量的关键。文章分析了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并总结了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1.对鱼塘水质状况进行定期检测(1)对鱼塘水体颜色的监测。水体出现黄褐色,说明水体中存在较多硅藻与绿藻,该水色是鱼类养殖的上好水色。通过对鱼塘水色的观察,能够大体判断出藻类优势种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状况,从而作为对鱼塘水质检测的指标。(2)对鱼塘水体pH值进行检测。陆地鱼塘养殖对水体的pH值要求一般为  相似文献   

17.
罗年辉 《福建农业》2013,(10):32-33
所谓不良养殖水体,主要是指养殖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含量超标,对鱼类产生了严重危害的水体。若不及时对不良水体加以调节处理,则鱼类受其影响,不仅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损失。针对不良水体的不同危害,应采取科学方法及时进行调节一。  相似文献   

18.
无公害池塘套养泥鳅,每667平方米(1亩)水面每年可增产泥鳅50~100千克.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池塘选择 1.成鱼塘.要求水质较肥,水体透明度不大于25厘米.最好投放大规格泥鳅苗种,但池塘中不得有鳜鱼、乌鳢(黑龟)、鲶鱼等肉食性鱼类,鲤、鲫鱼等底层鱼类也要少放.主养鲢、鳙鱼类的池塘套养泥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不良养殖水体主要指养殖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含量超标,对鱼类产生严重危害的水体。若不及时对不良水体加以调节处理,鱼类不仅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损失。1.亚硝酸盐的危害及调节(1)主要危害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是养殖水  相似文献   

20.
王文彬 《农家顾问》2009,(10):52-53
冬闲时段是改造鱼塘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年或多年养鱼的池塘.肥料和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杂质日积月累.加之外界影响.多种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环境因子不利于鱼类生长发育.如不及时改造.会直接影响下年养殖。现结合生产实际.简要介绍冬闲时间鱼塘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