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稻田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几年由于感病性品种面积扩大(如桂朝二号、汕优二号等),加上气侯条件适宜,由原来次要的偶发病害上升为大面积发生的病害。1980年和1982年南昌地区较大面积发生,尤其是今年发生面积达42万余亩,给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我们自198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稻曲病进行了调查、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稻曲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陆栋益(四川省岳池县植保站638350)稻曲病俗称“灰色”,近几年在我区发生较为普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受害穗一般有一粒至数粒发病,重的可多达十粒以上。据测定,病穗一般减产6~10%,高的可达20%以上,特别是沟田、大肥田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是我国南方稻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1986年传入黑龙江省并伴随着群众性的品种串换而迅速扩散,发病面积呈逐年增大趋势,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笔者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1 传入与扩散1986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安家镇灯塔村的生产田里首次发现稻曲病,证明该病已传入。当时在田里仅找出5个病穗,且每个病穗只有1~2个菌核。到1987年该市第一良(原)种场、民乐乡民乐村、山河镇东光村、省农科院五常水稻试验站等地均发现了稻曲病,全市发生面积迅速增至102.7hm2。此后的产地检疫调查,…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是湖南水稻常发病之一。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连年发生。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迟熟种重于早熟种,山区重于丘陵平原。一、危害严重性1977年井岗山南麓高寒山区的桂东县,种植十万零三千七百亩杂交中稻,发生稻曲病的占总面积34.9%,城郊公社的草堂、茅柳、琴山三个百亩丰产片,几乎丘丘都有发生,一般病穗率为3—5%,部分丘块为10—20%,个别丘块达50.0%以上。1979年全省普遍发生,1982年发生更为严重,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锦县居北纬41°14'~42°40',东径120°41'~121°49',环绕锦州,濒临渤海,属海洋性湿润气候,以碳酸盐草甸土类为主。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是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期病害,近年来急剧上升,发生普遍,造成稻谷严重污染,影响产量和品质. 1982~1985年,我们对稻曲病的侵染来源、侵染途径、侵染时期和田间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稻曲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来自菌核形成的子囊孢子和安全越冬的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和种子里越冬,第二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发生和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稻曲病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为害。在我国南北稻区都有发生,其发生程度一般为轻发生,一直是水稻次要病害,没有被重视和少有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后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大面积水稻优质化后,稻曲病的发生和为害日渐加重。今年国家新奖励政策出台,农民的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提高,优质稻面积扩大,品种增多,施肥水平提高,天气风调雨顺,水稻生长喜人,嫩绿茂盛,造成稻曲病在我省大面积发生和为害,已成为我省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地影响到粮食生产,成为制约我省粮食丰产计划完成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是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期病害,近年来急剧上升,发生普遍,造成稻谷严重污染,影响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稻曲病在贵州省剑河县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据1999年至2001年调查,剑河县稻曲病一般的病穗率为15%,最高病穗率达38.5%,全县每年减产稻谷310t左右,稻曲病除直接危害谷粒外,还可使稻谷的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出米率下降,同时该病病菌会产生毒素,含有对人、畜有害的吡啶类生物碱化合物,严重地影响了稻谷的商品价值。为减少、控制稻曲病在该县的危害,2001年笔者对稻曲病作了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过去在我省个别稻区一季中、晚稻上发生,1977年以后全省各地晚稻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谷的污染。因而,各地对稻曲病发生和防治引起重视。为此,我们作了一些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病粒发生经过观察1.侵入期九月十四日采取一季杂交稻田发生的新鲜病曲,加清水将厚垣孢子洗下(20粒稻曲加30毫升清水)用喉头喷洒器,将稻曲病菌喷到不同生育期的赣化二号的穗部上(喷前临时在群体中挑选),然后在接过病菌的穗株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是由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原来该病只是零星发生,属水稻的次要病害,但近年来随着杂交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系杂交稻的试种推广,该病日趋蔓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现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据笔者调查,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为3%~10%,重病田块可高达30%~50%,病德上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除了病粒直接造成损失外,更主要的是秕谷率的增加,千粒重下降及枯死穗比例的增加。而且病粒混人稻谷内,加工造成精米、米糠的污染,从而…  相似文献   

15.
万晓芹 《植物医生》2010,23(1):9-10
稻曲病近年来在黔北山区水稻上为害较重,为了解决该病的防治问题,经过4年多的田间调查,结合地理环境、气候及耕作管理状况,探索出该病在当地上升为主要病害的原因,并结合地形特点及防治水平,研究了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并运用于大田稻曲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是近年来上升的一种重要病害,过去仅在山区一季中、晚稻上偶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特别是桂朝二号等感病品种的引进和扩大种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81年赣南全区据18个县(市)统计,二季晚稻发病面积达94万多亩,1982年仅16个县(市)发病面积扩展到126万多亩,占二季晚面积的45.7%。病穗率一般4—5%,高的达15%,严重田块达78%。每个病穗有病粒3—4粒,多的达48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在中稻进入幼穗分化始期至齐穗期,江陵县因7~8月降雨日多、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和光照少等气候因素,非常适合稻曲病的发生,加之机插、直播面积的扩大以及品种的抗性差.导致部分田块水稻损失严重。根据稻曲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以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平衡施肥、药剂预防等综合防治对策,以减轻稻曲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18.
杨楠 《植物医生》2004,17(4):6-6
岩洞镇地处黎平县西南角,辖10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530m左右,全镇稻田面积为572 hm2,90%以上稻田种植杂交稻,近年来,稻曲病在岩洞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岩洞镇粮食增产增效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发生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稻曲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回升 ,发生严重。为此 ,笔者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57篇 ,现予整理 ,供借鉴、参考。1 为害损失稻曲病为害引起水稻结实率、千粒重下降 ,秕谷、碎米增加 ,出米率、品质降低。云南玉溪地区丁玉梅等( 1 992 )测定 ,稻曲病为害粳稻的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 .9975,一般每公顷损失稻谷约4 50kg,严重的损失更大。胡茂伟等 ( 1 986)在浙江桐庐、金华测定 ,粳稻受害每穗增 1病粒 ,空秕增 5.1 4%,r=0 .9699,y =4 .62 7.1 52 5x± 4 .2 52 7。病粒还含有对人、畜、禽有毒和致病的物质。高炳荣等 ( 1…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概况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病害,感病谷粒不能食用,群众称之为“豆豉谷”。过去我县发生极轻,偶见一、二个标本。自1979年晚稻推广杂交水稻汕优二号以后,随着杂优面积的扩大,日渐增多,1980年发生较普遍。我县1980年晚稻杂优品种占75%,稻曲病发生面积20多万亩,约占总面积70%左右。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