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南松林是巍山县保存最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推理与方法,分析云南松林的种群年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空间分布类型等特征,探讨2002、2007和2012年3个5年期间的云南松林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云南松种群的径级结构皆呈倒J型现象,为增长型。云南松种群处于中幼林阶段,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随着树龄的增加,云南松的死亡率发生波动,2002年云南松种群的死亡率最高出现在第Ⅳ龄级,2007和2012年的死亡率最高出现在第Ⅴ龄级。3个年份云南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单调减少,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2012年下降或增加的幅度高于其它2个年份。  相似文献   

2.
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的珙桐种群分布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位于滇东北地区的云南大关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森林植被地带,通过对有珙桐种群分布的代表性地段设样地调查的方式,对该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多呈散生状,而在局部地段聚集成小片纯林.其种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自然更新.通过调查明晰了该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所处森林植被的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垂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6~0.3274,平均为0.277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常规种群调查法和最大熵模型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结构与适宜生境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珙桐、光叶珙桐种群处于初衰型和衰退状态,种群生存空间狭窄。珙桐种群的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9.54 km~2和158.75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植被类型和坡度;光叶珙桐种群适宜、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48.07 km2和176.26 km~2,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和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5.
建立毛乌素沙区天然柳湾林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柳湾林是毛乌素沙区特有的生态系统,曾在毛乌素沙区农牧业经济发展中有过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放牧开垦和频繁的战争破坏,使柳湾林分布面积缩小,到解放前夕,其面积仅剩约66.67万hm^2。柳湾林的骤减和死亡,使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建立柳湾林自然保护区,采取有效的复壮措施,是恢复柳湾林生态系统的极好途径,如果柳湾林面积能恢复到解放初的66.67万hm^2,那么毛乌素沙地治理就至少完成了40%。柳湾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就能发挥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和作用。不仅能推进毛乌素沙区经济发展,而且将有利于促进毛乌素沙区的治理,提高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动态竞争可比性林木分级法,对天然赤松林进行了立木分级。通过立木级归纳认为,东宁现有天然赤松林种群划分为三类,且有从A型种群经B型种群阶段向C型种群发展的趋势。还对各类型种群的特点、发展趋势及经营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分析了各立木级组成对天然赤松种群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四川省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其致危主要因子,为珙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四川省黑竹沟珙桐种群进行研究,运用绘制珙桐分布图、种群结构图、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来揭示珙桐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显示,该种群径级结构与高度结构变化趋势相似,近似纺锤型,幼苗、幼树和老龄个体数量较少,该种群发展主要靠中龄个体维持。种群标准存活曲线为Deevey I型,即凸型,属于下降型种群;种群个体死亡率与个体损失度走向基本一致,表现为前后期脆弱,中期稳定的特征。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在未来5年后,现存个体存活总数将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幼苗主要以萌生为主,实生苗罕见;研究表明,该种群属于下降型种群,并处于快速衰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种子自然更新力差成为该种群发展最严峻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8-2012年每年6月至9月对湖北省七姊妹山珙桐群落进行了调查。综合4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稳定面积为500hm2,分散为4个大的群丛,其中存活的最大一株胸径达88cm,高31cm,冠幅约10m×10m,另有一株被伐者,所遗树桩基径达2.3m,其上所萌三枝都以长成胸径30cm的大树。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对群落类型进行了论述,并对群落的保护提出了积极地建议,为保护和发展这一珍稀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天然格氏栲林乔木层种群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格氏栲 (CastanopsiskawakamiiHayata) ,也称青钩栲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是壳斗科常绿阔叶大乔木 ,是亚热带珍贵稀有树种之一 ,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 ,多零星生长在海拔 2 0 0~ 1 0 0 0m的丘陵地的常绿阔叶林中。但在福建三明小湖地区有近 70 0hm2以珍稀濒危植物格氏栲占优势的林分 ,多由百年以上的大树组成 ,是中国目前较为罕见稀有的天然群落。其原生植被受人干扰 ,现为天然次生植被。格氏栲林以其整齐林相、丰富的物种等独特的森林景观 ,自 1 958年…  相似文献   

10.
以地处典型荒漠地区的石羊河中游的2个天然柠条林种群为研究对象,调查柠条种群分布、密度、盖度等特征,分析2分布区柠条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石羊河中游2分布区天然柠条种群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类型,但聚集度存在一定差异;红敖包和阿拉古山天然柠条林种群密度相差不明显;2地天然柠条林的平均地径也相差甚微。通过方差分析法分析差异都不是很明显;2个柠条种群分枝数和新梢长度差异显著,红敖包柠条林的新梢长度明显大于阿拉古山,而分枝数相反;种群结构大小的调查显示,2个天然林都处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1.
覃林  艾训儒 《林业科技》1999,24(5):16-17,50
对珙酮群落中珙桐与主要共生树木种群间的联结系数进行求算的结果表明,珙桐与其主要共生树木种群间都表现出正的或负的联结关系,然而,通过检验,各种群间的联结关系均未达到显著程序。  相似文献   

12.
褚永磊 《绿色科技》2022,(6):152-154
对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侧柏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侧柏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特点。结果表明:6个植被类型以“多花胡枝子-侧柏林”植被类型和“禾草-侧柏林”植被类型森林物种种数为最多,多样性较高。可为区域天然侧柏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适生立地人工侧柏林近天然修复提供急需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按照珙桐的分布特点分海拔下限(1400 m~1500 m),中部(1 600 m~1 700 m),上限(1 800 m~1 900 m),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北川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海拔上限珙桐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幼苗及30 a~40a的个体;在海拔中部,30 a~40 a的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争夺空间和资源的能力更强;海拔下限的实生幼苗较多.在中部海拔分布的珙桐较多,且年龄结构集中在30 a~40 a之间,低海拔的种群特征是以幼苗为优势,而高海拔面有的幼苗却很少,表明海拔对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种群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太阳河自然保护区的西南桦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和红木荷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明显,重要值分别是16.87%和15.17%;生态位宽度排前5位的物种分别是红木荷、西南桦、岗柃、红皮水锦树和截头石栎。西南桦天然次生林种群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且可用Growth函数表示;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也往往较大,西南桦与其它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有6个,显示出西南桦种群与其它种群间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四川什邡林区天然珙桐分布情况,于2016年7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珙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什邡市野生珙桐资源的海拔分布主要在海拔1 200 m~1 800 m;野生珙桐通常分布在坡度20°~60°区间范围内的山坡沟谷地带,且在较为陡峭的36°~45°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从坡向分布来看,珙桐主要分布在阴坡湿润地区;坡位分布特征上,珙桐天然分布主要以中下坡位为主;在海拔1 600 m~1 800 m区间范围内,样地平均珙桐天然更新幼苗数达到最大值,更新株数平均为193.75株·hm~(-2),天然更新区主要分布在阴坡地带和中下坡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湿地类型的土壤化学性状及腐殖质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类型的土壤pH值在4.43~5.44之间,均为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有效P、全K和速效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2.74g/kg、5.25g/kg、362.52mg/kg、1.23g/kg、4.41mg/kg、8.83g/kg和60.83mg/kg;2)土壤腐殖酸及其组分HA和F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69g/kg、39.27g/kg和17.42g/kg,占腐殖质全C量的62.52%、40.74%和21.78%;HA/FA比值在0.55~4.34之间,平均值为2.87;3)综合不同湿地类型土壤化学性状及腐殖质特征的分析结果:以藓类沼泽的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全K的含量最大,土壤腐殖质化程度也最高,综合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17.
珙桐(Davidiainvolucrata Ball)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现仅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局部地区。但1985年笔者一行三人在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典型抽样法在镇雄县珙桐分布区设置11个样地,其中8个样地采用20 m×20 m样方法,3个样地采用实测法,样地总面积计1.6 hm~2,对珙桐群落进行野外调查,重点分析该地区珙桐群落的物种构成、区系特征及珙桐更新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珙桐群落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蕨类植物6科7属8种,被子植物54科102属123种,且古老性、特有性强;群落被子植物的区系构成中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约占分布区类型的60.95%;珙桐群落中生活型以小型叶、高位芽植物为主,表明其生境较温暖湿润;珙桐群落径级结构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形,表明种群更新较差,处于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珍稀植物红椿天然种群濒危机制,在黄荆山红椿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2个20 m×20 m样方进行调查,划分了红椿龄级结构,分析了种群龄级数量动态指数,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2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2T1种群第5龄级dx达到峰值,消失率Kx最大;T2种群dx峰值在第6龄级,消失率Kx最大;2个种群Ex最大值均在第1龄级,随龄级递增逐渐下降;3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各龄级具有相同的死亡率。红椿种群的龄级结构特征与其强阳性特征和竞争密切相关人为"正向干扰"可以促进红椿天然群落的更新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八月竹是三都县特有的自然竹种,现有竹林面积2333hm2。多年来由于管护不力、措施粗放,致使竹笋产量下降,自然资源几近枯竭。为使退化低产的八月竹林重新获得经济效益,根据八月竹原产地巫不乡怎雅村竹农在进行低产林分改造的经验整理如下,以供竹林经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