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活性光合细菌荚膜红假单胞菌培养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力  汪洋  陈万光 《内陆水产》2008,33(5):45-46
从洛河水中进行了光合细菌的分离,得到一株细胞活性高的荚膜红假单胞菌JM12,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表明:该菌适宜在pH值6~7,盐浓度0%~3%,温度25℃~35℃以及有光照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2.
糊状光合细菌的生长培养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糊状光合细菌制品所用菌中,经鉴定属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dedomonas spheroides)。在增殖培养后,浓缩成糊状光合细菌,再培养7-9d后,吸收光谱值(OD)可达到1.908,其产品跟踪检测浓缩比可达到40:1,水分含量小于94%,生物量为1.2% ̄2.0%,比活率为95% ̄203%。经2年贮藏,糊状光合细菌的复活性能及技术指标稳定,不影响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环保型的噬菌蛭弧菌宿主菌菌种,本文用红假单胞菌作为宿主菌进行了培养噬菌蛭弧菌的研究,系统地探索了pH值、缓冲系及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用红假单胞菌培养噬菌蛭弧菌,其环境影响因子、出斑时间、出斑数量、培养收获浓度等方面均与大肠杆菌无差异,最佳培养条件为25℃~30℃、pH值7.0~8.0、PBS缓冲系、并添加一定量的钙、镁离子,光合细菌中红假单胞菌可完全取代污染菌大肠杆菌培养噬菌蛭弧菌,生产环保型的蛭弧菌制剂,并简化了生产程序。并建立了蛭弧菌的培养采收标准,同时初步提出了一种简易的蛭弧菌浓度的计算方法——裂解系数计算法。  相似文献   

4.
球形红假单胞菌对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娣  郭玲琼 《水利渔业》2006,26(4):60-61,68
将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应用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测定水化学环境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可稳定养殖水体pH,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降低COD,促进水体氮循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按水体体积计算,红假单胞菌密度109/mL的菌液合理施用量为0.1%。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吸附条件对吸附率及吸附菌量的影响,研究了蒙脱石对水相中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蒙脱石重量为0.5g时,吸附菌量和吸附百分率均达到较恒定的状态,且受到菌液起始浓度和体积的影响。不同pH条件下,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pH=9时,有效吸附率为72.67%。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与离子强度成反比。不同温度条件下,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30℃时吸附率最高,为86.55%。表明蒙脱石对水相中菌的吸附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化学属性和表面属性,也受到环境温度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昆山巴城地区以河蟹为主要养殖品种的特点,我们应用固定化浓缩光合细菌(PSB)对其进行了促生长试验。试验使用的菌种主要由红假单胞菌属的球形红假单胞菌和荚膜红假单胞菌组成,培养方法参照Weaver等(l975)的方法,扩大培养至菌体密度达5×l09个/毫升时收获,6000转/分离心,弃去上层清液,收获PSB浓缩菌体密度达5×l010个/毫升,作为试验用菌液。PSB的固定化采用吸附法,将离心后收集的l0倍浓度PSB浓缩液以硅藻土为吸附剂吸附在表面使其固定化。使用前将固定化浓缩PSB在营养液中活化24小时,使硅藻土内PSB的活性得到恢复和强化。试验分…  相似文献   

7.
高活性水质净化的荚膜红假单胞菌的穿刺培养物和菌悬液搭载第18颗返回式卫星,并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诱变剂硫酸二乙酯。实验结果发现,搭载菌株的菌落形态发生变异,菌株的生长周期、生理学指标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对搭载荚膜红假单胞菌进行筛选获得2株水质净化能力较大幅度提高的优良突变菌株。通过性状稳定性研究,发现该菌株能较稳定地降低COD、氨氮值,提高溶解氧,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商品保存技术,首先对实验室选育保存的高效荚膜红假单胞菌(菌种NC01)进行菌种扩大培养,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的保存温度、菌液pH值、包装桶规格、透光度、颜色对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保存期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在菌液中添加保护剂后的保存效果。结果显示,在商品菌液中添加0.5g/L维生素C,调节菌液pH值7.0,采用5L透光度2 500lx的绿色塑料桶包装,在温度25℃下保存效果最好。应用最适宜保存技术保存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两个月,菌液的有效活菌数≥2.76×109个/mL,比普通保存技术提高了67.27%,两者差异显著(P0.05),为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的保存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保存技术。  相似文献   

9.
五种中草药对河蟹腐败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徐欣  陈军昌 《水产科学》2002,21(2):24-25
分别采用钢环法和试管法研制了大黄、乌梅、五倍子等五种中草药对河蟹腐败假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结果表明,乌梅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种中草药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该菌均均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Cu2+)、镁离子(Mg2+)、锌离子(Zn2+)、铁离子(Fe3+)和锰离子(Mn2+)对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 onas palustris)2-8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10-7mol.L-1Cu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Cu2+抑制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6mol.L-1和1×10-5mol.L-1的Cu2+抑制生长,但刺激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Mg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不同浓度Zn2+对菌体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浓度为1×10-6mol.L-1和1×10-7mol.L-1时刺激亚硝酸盐消除,浓度大于1×10-6mol.L-1时抑制亚硝酸盐消除;Fe3+促进生长,浓度越高生长越好,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的影响则刚好相反;不同浓度Mn2+均抑制菌株生长,1×10-6~1×10-3mol.L-1Mn2+抑制亚硝酸盐消除。受测定的5个金属离子中除1×10-4mol.L-1Cu2+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抑制较强外,其他离子的抑制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anaerobic fermentations were used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photosynthetic bacterium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as diet for aquaculture. The optimum agitation speed and malate concentration were 300 r.p.m. and 0.2% in the modified MYC medium, respectively. In batch fermentations of R. palustris, the maximum number of viable cells was 1.1×1010 c.f.u. ml−1 with 2.65 g l−1 of DCW, and the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biomass productivity were estimated to be 0.12 h−1 and 55 mg l−1 h−1, respectively.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R. palustris was about 72–74%. The composition of stearic acid and oleic acid of R. palustris was superior to those of Chlorella and yeasts, while that of other fatty acids tested was not. The amino acid profiles of the protein hydrolysate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Foo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 guidelines. The biomass productivities from fed-batch experiments were found to be 50, 47 and 49 mg l−1 h−1 for linear, exponential, and sigmoidal feeding strategy,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biomass productivity was found to be 112 mg l−1 h−1 in chemostat. Compared to growth in batch cultures,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yielded two times higher biomass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卵胎生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培养及发育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吉  冯启超  温海深 《水产学报》2016,40(8):1195-1202
为了探讨许氏平鲉的离体培养发育形态学并设计出最适的体外培养液,以海水生理盐水为主要配方,设为对照(第一组),分别加入1%许氏平鲉血清(第二组),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三组),1%胎牛血清(第四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五组),共形成5组不同的离体培养液。分2次从妊娠许氏平鲉卵巢中获得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分别为高囊胚期、晶体出现期,在上述5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记录发育状况。结果发现,胚胎在体外培养的初始阶段为高囊胚期时,虽然在5组培养液中都能发育到十六肌节期,但是每组的发育时序有很大差别,第五组发育状况最好,发育最快,为60 h。第四组发育最慢,为67 h。其余组的发育时间介于第四组和第五组之间;当初始阶段为晶体出现期时,第五组中的胚胎发育速率最快,为57 h,并且有最高的孵化率,为80%。第二组虽然有很快的发育速率,但其孵化率最低,为40%。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受精卵发育至破膜时约200 h,且第五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是使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发育最快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 (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 (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 (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2018—2020年所检出的15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4代才可引起MFF-1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15代次的FD201807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3 d,第15代次的SA201808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株与FD201807株的mcp序列存在21个碱基差异,二者的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 LYCIV) LYCIV-Zhoushan (GenBank: 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 (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 LMIV) (GenBank: MH577517.1)相近。15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株聚类;3株与FD201807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微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培养基以及大型生物附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实验通过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海洋贝类生态学等方法调查了不同培养基对海洋细菌所形成微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稚贝率与培养基类型和细菌初始密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Zo Bell 2216E和Seawater Luriabertani(SWLB)条件下分别有6株和9株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密度与稚贝率显著相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taphylococcus sp.3在Zo Bell 2216E培养基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分布较为紧密,Pseudoalteromonas sp.8则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细菌分布较为紧密,且形态变为短杆状。SDS-PAGE结果显示,相比Zo Bell 2216E培养基,Staphylococcus sp.3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9条条带蛋白显著下降,其中2个条带完全消失;Pseudoalteromonas sp.8则在SWLB培养基条件下明显增加5条蛋白条带。研究表明,微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到培养基的影响,培养基的不同导致微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分布和蛋白有所差异,最终导致微生物被膜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活性差异,本研究为后续开展厚壳贻贝附着的分子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内源优势腐败菌的种类,实验采用了细菌分离纯化法,将分离得到的内源腐败菌菌株进行分解蛋白质对比实验,筛选出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的菌株,进一步采用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法以及16S rRNA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的内源优势腐败菌是短杆菌属细菌,可以通过控制短杆菌属细菌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虾内源保鲜技术。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8.8%,16S rRNA序列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9.065%。  相似文献   

16.
嗜水气单胞菌引致的金钱鱼细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鉴定实验室养殖的金钱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分离的方法,从病鱼肝脏分离得到一株G–短杆菌(Ah201416),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鱼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根据科赫法则,用分离株对健康金钱鱼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该菌株电镜下观察细菌大小为0.8~1.0μm×1.0~2.0μm(宽×长),无芽孢和荚膜,生理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基本一致;16S r RNA序列(登录号:KR006248)与Gen 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 ATCC7966)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与Ah聚为一支。病理切片分析发现,发病金钱鱼与正常金钱鱼相比,鳃小片细胞不同程度地脱落,伴有白细胞浸润;肠绒毛结构消失,肌肉层疏松明显;肾脏中肾小管细胞脱落,管腔中有坏死细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肝脏细胞形态不规则,伴有血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其对健康金钱鱼96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35×107 CFU/m L。研究表明,发病金钱鱼中分离的Ah201416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丰富了金钱鱼细菌性病原的研究,此结果为金钱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对传统酶消化法稍进行改进建立了中华鳑鲏皮肤细胞的分离方法,获得RSDCs株(系)以便用于后续关于中华鳑鲏体色细胞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华鳑鲏抑菌暂养8~24 h后,0.25%胰酶—EDTA消化处理3~5 min,用手术刀片顺鳞片方向刮除鳞片,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获得鱼类皮肤,采用IV型胶原酶—胰酶联合消化皮肤获得单细胞;获得的RSDCs于28°C,5%CO_2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绘制了RSDCs生长曲线;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RSDCs F_0、F_5和F_(10)上皮标记物(Keratin 18和Vinculin A)和内皮标记物(Collagen I)的表达情况。成功分离获得RSDCs细胞株(系);RSDCs以1×10~4个/cm~2接种,倍增时间为30 h左右,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RT-PCR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标记物表达呈现下降趋势,而内皮标记物表达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改良的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分离获得RSDCs株(系);获得RSDCs体外培养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分离获得RSDCs由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构成,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细胞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乳酸菌对发酵草鱼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发酵鱼制品的品质,实验对草鱼背部肌肉经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后制品的微生物数量、pH、总酸、水分含量、白度、氨基酸态氮、硫代巴比妥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进行分析,探究不同乳酸菌在草鱼发酵过程中(0~15d)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沼虾肝胰腺中克隆了cytMnSOD和mtMnSOD基因cDNA全长序列。cytMnSOD基因cDNA全长1 233 bp,开放阅读框为858 bp,编码286个氨基酸,N端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延伸区;mtMnSOD基因cDNA全长1 113 bp,开放阅读框为654 bp,编码218个氨基酸,N端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ytMnSOD和mtMnSOD预测蛋白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为31.33、24.05 ku和5.62、7.12。日本沼虾cytMnSOD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mtMnSOD的相似性为40%,二者均含有MnSOD的特征肽段(DVWEHAYY)、4个Mn2+结合位点和2个N-糖基化位点。Real-time PCR结果表明,cytMnSOD和mtMnSOD在日本沼虾肝胰腺、肌肉、血细胞、大颚器官、卵巢和鳃等组织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蜕皮间期最高,蜕皮后期和蜕皮前期较低。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3 h,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推测MnSOD是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反应的一种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20.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